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7-04-18

文/魏武挥

我的朋友三表同学新发了一篇文章:《乐视活生生把易到拖成了政治问题》。

在一个深刻检讨群里,我表示:不以为然。

虽然三表同学是一个铁杆乐视黑,但我还是觉得,三表此文有替乐视开脱之嫌。

这不是拖不拖的问题。

拖,说明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对事情的结果有影响作用。

但易到的问题,绝不是乐视的主观能动性。

说的直白一点,

这是一种必然。

很多很多年前,我在一家证券公司上班。这个公司的名字叫:富友证券。

这是一家很小的小型券商,全国也就6个营业部,和当年什么一百单八将的申万(就是有108个营业部),完全没的比。

但富友证券敢打价格战,以至于客户不少,尤其是大散。上海大本营的这个营业部,曾经创下顶其它券商六个营业部的交易总额的辉煌战绩。

富友证券后来被彼时上海首富周正毅收购。

我那时比较年轻,不太理解周正毅的行为。

因为作为这家券商的一个中层管理人员,知道富友证券经纪业务虽然搞得风生水起,但其实是赔本赚吆喝,压根不挣钱。

如果不是连一张a4纸都要算计成本,这个公司必定亏损,周正毅要这么个货干嘛呢?

周正毅派了他的舅子过来做董事长。这位董事长也不太关心具体业务,甚至不太来上班。只是有一条:你们得自己养活自己,想要集团贴钱,不可能。

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对于周正毅来说,股民的保证金才是真正的金矿。

那年头证券行业没像今天那样管得严,控制人挪用保证金是常有的事。

对于周氏而言,这笔保证金,就是周家集团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而且还是不要利息的。

再后来,周氏牵扯到上海地区一个震动全国的贪腐案中,整个集团随之垮台,这是后话。

但富友证券这段经历,让年纪轻轻的我学习到一件事:如何获得廉价资金,是企业运营的重中之重。

不过,这是走钢丝的活,稍有不慎,粉身碎骨。

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我倒是特别同情那位老板蔡成功。

这个角色反映出两点:1、搞资金风险巨大;2、底层的民营企业老板,活得极其不容易。

蔡成功在煤矿这件事上赔了血本,最终引发银行断贷、高利贷逼债,窟窿越搞越大,有大几亿之多。

没辙,只有一条路还能保命:坐监去算求。

很多老板想辙弄不要利息的资金,前文说的周正毅是一例。

后来证券行业明令券商不得挪用保证金,慢慢这种不要利息的资金,是没有了。

而今天,易到和乐视又是一例。

但这里不是不要利息,而是利息极高。

乐视对资金的饥渴,使得它明知鸠有毒,却不喝不行。

周航在易到内部被架空,不是什么新闻。乐视进入易到后,周航就基本靠边站了。

乐视对易到的看重,我和一位朋友分析过,什么智能汽车搞出来给易到就生态化反了,纯属梦呓。核心利益就一点:这里是一个庞大的资金入口。

用充返活动,吸引用户存入资金,从而获得巨额现金。

到底易到不是金融企业,这种钱,并不在一行三会的视野之内,也不存在什么禁止资金池这一说。

这一大笔款项入账,用于什么呢?

买余额宝,你信么?

但这钱,真有毒。

“利息”极高,用户存一百当一百五、一百七甚至两百用,你说代价大不大。

乐视自己都患了资金饥渴症晚期,指望乐视去贴这个窟窿,怎么可能!

所以,这不是拖不拖的问题。

而是两个字:没辙。

我以前说过,乐视是不是庞氏骗局,还有待考证。

但易到这个窟窿,很明显就有庞氏的特点。

张三充了一百,得两百,在那里美滋滋使用,而这个一百,便部分去还了司机李四的账,部分,估计填其它窟窿去了。

这个盘子转啊转啊转啊,终于有一天。眼瞅着就快赚不下去了。

要命的是,充返活动吧,搞到企业报表上,那就是巨额的负债。

如果仅考虑商业,真是没什么大佬敢接了。

我身边有几个朋友炒乐视股票,还有一位下注还不小。

小四那部什么CG电影大败亏输,我和其中一位说,还有乐视股票么?赶紧抛了吧。

因为,乐视影业,也是整个乐视大厦的现金流业务。

乐视搞什么硬件免费,充n年的会员费,都是现金业务。

但天底下,真没什么资金,是不需要支付代价的。

低估了这份代价,就会变成蔡成功。

只是,蔡老板真不是野心催的。

有些人,则是自作孽啊!

以下文字,不玩阴阳师的看不懂。

我把座敷童子命名为:易到。

—— 首发 扯氮集 ——

版权声明 及 商业合作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创投基金投资合伙人

2017-02-09

昨日,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在微信上给我看了一张图片:

一张视听许可证,解决了今日头条的后顾之忧

张利东是今日头条背后那家字节跳动公司的法人,也是今日头条的高管。这张图证明了一件事:今日头条得到了网络视听许可证的牌照。

之所以是赵何娟给我看的一个原因在于,我和她在去年12月底,一起参加了一个小范围的交流会。席间我半开玩笑地问过头条的一位同事:你们什么时候结束非法运营的状态?

基本上就是指头条这张视听许可证。

头条去年就开始以做视频托管的方式进军视频领域,这和在网页上嵌入一个来自优酷或腾讯的视频性质上完全不同。后者并不需要许可,但前者,理论上,无牌就是非法运营。

无牌运营视频的后果可能会很不严重,但也有可能会比较严重。昨日关于梨视频的一起新闻,我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

当时得到的回应就是:我们正在着手买一家有牌的公司。

时至今日,看来大局已定。

稍微八卦一下这张牌照。

如图所示,这张牌的发证日期是2015年1月18日。理论上讲,视听许可证是三年一审,头条至少还可以用一年,到了18年1月要续牌。续牌有没有可能不批?存在这个可能性。有司可以较真这家“运城市阳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控股人身份并非国资,而按照视听许可证的颁发要求,2008年后必须是国资控股。

但头条的能量也不小,所以我个人有理由相信,他们是完全可以续到牌的。

来看看运城这家公司。资料显示,2016年8月做了一次变更,法人从贾聪珍转成了张利东,这意味着,头条其实是去年8月就买下了这家公司。可能许可证上的变更还需要时日去GR,故而一直到到今年这个时候,才算搞定。

至于贾聪珍,也不是这家公司的原始创始人,他在2015年1月8日从张爱红的手上买下(十天后,拿到了许可证)。资料显示,贾聪珍是爱播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的法人,也是北京佩罗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资人之一。佩罗公司有个网站,http://www.prprlive.com/,点击后会发现佩罗在做一个叫“见信”的应用,免费视频短信社交。而爱播公司在工商信息那里留下了一个fin@cloudacc-inc.com,后面的域名指向一个叫“云城互动”的网站,页面显示是做视频技术服务的。云成互动是一家青岛的公司,创始人之一胡森名下有一个叫“北京云健坤”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工商处留下的信箱也是fin@cloudcc-inc.com。

一张视听许可证,解决了今日头条的后顾之忧

看来贾也是帝都网络视频圈中人士,这就解释了头条为什么会跑去山西运城这么个地方买了个牌。

按照08年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视听许可证颁发对象必须是国资控股或国有独资,贾聪珍用运城文化这家自然人投资性质的公司在15年1月还能搞定这么一张牌,也是有套路的人。

对于头条来说,这张牌的意义非同小可。

这两天一直有一个江湖传说,说是“快手”打算上市。

快手是一个覆盖三线以下城市为主(或者叫小镇青年)的短视频平台,属于北上广人群很少听闻或使用但其实用户量极其惊人的移动应用。

从快手官网尾部来看,我并没有发现网络视听许可证,这就意味着“无牌经营”的可能性很大。这对上市——无论是大陆、香港还是国外——都构成了重大障碍。大陆就别想了,香港国外,就意味着有着巨大的政策风险,IPO难以卖出好价钱。

头条也一样。

我一个做投资的朋友和我提到,头条完成了一轮估值为120亿美金的融资。体量已经相当十只独角兽。有理由相信,IPO可能是会放到议事日程上的一个题目。牌的取得,为IPO扫清了一个障碍。

更重要的是,业务。

今日头条成立于12年3月,到今天,已近五年。

14年6月的时候,头条放出消息,完成了一亿美金的融资,估值5亿美金。这在当时的媒体圈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因为在那个时间点,盛传当时还未出事的21世纪经济报道要卖给阿里,整个21集团卖价不过25亿人民币。而一家两年的依靠多方媒体才有内容的公司,估值竟然比老牌媒体二十一还要高。而后来阿里投资的是上海的第一财经,一家含报纸、杂志、网站、电视台、电台的全媒体集团,在阿里投资的交易中,给出的价格是:30亿人民币总估值。

5亿美金估值之后,引发一些媒体状告头条侵权,也在圈内展开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头条到底有没有侵权的讨论。

但讨论归讨论,头条的发展依然用一种狂飙突进的方式。今天已经形成了年营收数十亿(有种说法是40亿,也有种说法是5-60亿)人民币,估值百亿美金的巨无霸。

而这一切,基本上全部建立在图文的分发上。

同时,带来一个疑问,在微信公号平台作为一个最为强劲的事实上的竞争者,头条依靠图文的分发,规模还能不能再“狂飙突进”?

答案,有可能是否定的。

内容创业兴起后,多家平台都突入到“图文分发”这个市场上。以至于传出“自媒体平台太多,自媒体人都不够用了”这样的玩笑话。

对于头条来说,最强劲的,是微信平台。虽然张小龙有可能根本无意做头条的竞争者,但大量内容生产者主要趴在微信后台上琢磨粉丝增长,完成用户互动,将图文作为首发地是确凿无疑的。

keso在去年10月的时候写过一篇“陈彤的时代,张一鸣的时代”,大意就是张一鸣接过了陈彤的位置。第一段他是这么说的:

现在陈彤再次回到了他熟悉的网络媒体行业(注:指的是陈彤离开小米去了凤凰一点资讯),只不过今天的网路媒体已经不再是新浪所引领的那个网络媒体了,今天的网媒代表,也不再是“传统的”陈彤,而是新贵张一鸣及其今日头条。

我后来碰到keso,和他交流提到,其实,网媒这个东西,陈彤大概在07年就谢幕了。

06年全年业绩,新浪的广告收入是1.2亿美元,而百度则为1.062亿。

07年,新浪广告收入1.689亿,百度上升到2.387亿,从此将新浪远远甩在身后。

真正站在内容生态食物链上端的人,07年开始,就从陈彤换成了李彦宏。只不过李彦宏不混媒体圈,很少和媒体人士打交道,给人一种“非同行”的感觉。

而间或喜欢和媒体人混混,甚至面对数十位媒体老总、高校新传教授大讲媒体未来的张一鸣,其实继承的是,李彦宏的衣钵:算法分发。

虽然搜索引擎是用户拉取,今日头条是平台推送。但核心都是:算法分发。

而张小龙,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姑且称之为:社交分发。

张小龙的微信很难去做以算法为核心的分发,张一鸣为代表的其它各种内容平台(微博除外),也很难切换到以社交为核心的分发道路上来。

社交分发与算法分发的核心区别点就在于:去中心与中心化——此话并无褒贬。

这两日圈内在流传一份李彦宏的6000字讲话稿,大意就是百度要全力进军移动领域的内容行业。

就我来看,委实有点难。

道理其实是吴军在《浪潮之巅》一书中提到的:比对手好10%是没用的。

比如说搜索引擎。搜狗、360等即便搜索返回结果,比百度更精准10%乃至20%,都难以撼动百度在搜索市场中说一不二的地位。

移动端的分发领域,如果走算法路数,以平台根据计算出来的用户兴趣进行推送,这个路径今日头条大势已成,任何一个竞争对手,比它更精准10%,是没有用的。

图文推送这件事,我前年就和一个朋友说,大致上格局已成,不太会出现颠覆性的变化。于是我力劝我这位朋友离开了一家内容客户端,劝了一年,最终去年人入职了新榜。

今日头条在这件事上并没有对手,过去它的装机量不如腾讯系(用户时长早就超过了腾讯系),但到了去年年底,这个数字,它都是业内头号选手了。

还是吴军博士在《浪潮之巅》里抛出来的一个问题:当一个细分市场,你已经执牛耳后,你的增长,会在哪里?

这就是头条为什么要全力进军短视频的原因。它甚至跑到海外全资收购了美国移动短视频创作者社区Flipagram。

一是防止对手在这个领域上把它超越最终翻盘,二是要完成自己的继续高增长。

视频对头条的急迫性已经大到,即便是无牌经营,也要先干了再说。先上车,后补票,反正这种事在中国互联网,不是什么新鲜事。

如果只是允许头条号作者将腾讯也好优酷也好上的视频,嵌入到头条号页面上,对于头条的意义非常小(可以增加用户时长,但仅此而已),因为这种做法,头条并不能投放视频贴片。

只有大胆一步,把视频托管做了,才有可能卖出更大规模的广告。

对于已经坐拥用户装机第一时长第一的头条来说,注意力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在相对更小的手机屏幕上,如何创造更多的广告位置。

视频托管,才能给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2016年,一家互联网公司也要做内容分发。

下注不小,动辄上万的真金白银补贴内容生产者。

我和这家公司的一个同事说:你们补贴作者,如果补贴我头上,我当然笑逐颜开。但我不得不说的是,你们的方向是错的。

视频才是有可能的机会,亦步亦趋跟在头条号之后,是没出路的。

只不过,到了今天,头条把头上那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取走,在既有的势能推动下,诸多平台们,机会还剩下多少呢?

2016-11-03

创投圈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短视频是个风口。

我也同意这个说法——如果不太计较风口这个词的话。理由有二。

其一,消费端,眼瞅着5G就要开始试点,网速是越来越快了,而且有理由相信,联网价格也会越来越便宜。消费端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2017年,我们应该会发现:以下视频,请在wifi下观看,土豪请随意——这句话是个笑话。

其二,供给端。内容创业产生了极其海量的内容,而用户增长红利已经吃完。供给端要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视频是一种拉高门槛的玩法。

当消费端和供给端两旺时,短视频确然是个风口。

但再往下,至少于我而言,就有些迷糊了。

做个啥短视频好呢?

其实,内容是讲类型的。

图文一脉,很多人都知道,励志养生鸡汤(包括所谓毒鸡汤)之类的图文,刷出个十万加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这就叫类型,或者叫,套路。

视频行业里一样。

比如说,电影。电影也是一种视频。

在前两年,中国国产电影里有一种类型片,叫“小镇青年片”。

小镇青年片的套路是:目标受众为三线以下城市青年,故事背景选择在北上广之类发达地区(也可以有国外场景),故事本身是一个煽情故事,但情节很简单,投资额不大,主演嘛,白百合是个上好人选。

小镇青年片,一度是出一部赚一部。其实小时代都属于小镇青年片。

但这个类型片走到2016年出了问题,因为观众胃口已经被吊高了。

我个人一直私以为,郭敬明应该很明白,小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需要开发一个新的类型片。

只不过,爵迹这样的奇幻片努力,可能并不算成功。

说电影的原因就在于,视频行业里,似乎缺少一种类型、套路。

这就是第一段最后的那个问题:做个什么视频好呢?

说两个创业项目。

第一个,我的朋友王留全的创业项目:即刻视频。

王留全出身出版行业,以前是著名的蓝狮子出版机构(嗯,就吴****那个)的总经理。后来与写了《主编之死》那本书的陈序搭伙创业赞赏。再后来,进军短视频行业。

即刻视频一拉开,是三个板块,叫新知、生活、商业。这就是三个类型。

不过我前阵子和王留全聊天,他提到即刻视频现在和企业合作也很多,说白了,就是给企业拍宣传片。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做法:先弄一点现金流。

很少有人能断言什么类型的短视频会火,大家都在尝试。尝试是需要成本的,对于王留全来说,必须考虑持久能力。

即刻视频的三个板块,其实做得都不错,流量都可以满意。

但只是满意,距离最终能规模化商业变现,还是未知数。

王留全非常聪明地选择了一个能让他打持久战的方法。

前澎湃CEO邱兵,这两天在传媒圈成了热点,因为他负责操盘的“梨视频”本月3日上线。

与王留全类似,邱兵也是文字工作出身,并不是视频这行里的老人。

在各种介绍文章里,都提到:梨视频准备一天发500个短视频。

这对于视频行业来说,算是海量供给。

这很有些澎湃的套路:用海量内容建立门槛。要知道,澎湃直到今天,每天都是上百的原创图文供给量。

但我觉得,恐怕本质上不是一回事。

正因为不太知道到底什么类型能取胜,什么套路适合受众,就必须海量试错。

与王留全苦哈哈地创业所不同的是,梨视频还是很有钱的。号称拿了黎瑞刚3到5个亿人民币的投资。

所以,没钱的王留全是一个玩法,有钱的邱兵是另外一个玩法。

但殊途同归,都为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我做一个什么路数的短视频好呢?

短视频这一行, 以前有个套路,叫:吐槽片。

这个套路里最耀眼的头部节目,就是papi酱。

其实papi酱类似于图文里的毒鸡汤这个类型。

本来吐槽片这个类型蛮有可为的,但有司认为不妥。

当吐槽吐得都被“哔”掉后,吐槽片这个类型怕是快走到尽头了。

不过,与吐槽片有点类似的一个套路叫:恶搞片。

这个类型里我发现了一个不错的视频节目。

新榜于2日报道了这个叫潮人小罗的恶搞视频号,据说7天涨粉55万,当下总计粉丝已经超过百万了。

恶搞,其实是一种亚文化,受众面不小。国内航空公司到今天飞机上还会放一个很有名的老外恶搞的片子。

但恶搞有两个难点,一个是创意,恶搞需要出其不意,对创意要求很高。第二个是法律风险,新榜那个报道里也提到,公号运营者曾经因为恶搞进过公安局。

中国人玩恶搞,其实是有土壤的,我并不觉得中国人一贯严肃死板。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里,能供给出恶搞创意的,能接受恶搞类型的,应该人数庞大。

有一定理由预期,短视频这行里,恶搞型片子,会成为一种小潮流。

9月底在以色列,我和一个非常有名的文化圈人士有一次交流。

姑且称他为L。L现在在电影拍摄里投入很大。在他看来,中国导演这行里,有太多人其实不会讲90分钟故事。这些导演通常是把一个十分钟就能讲明白的故事,硬生生地拉到九十分钟。

这和我个人的观影体验相吻合。所谓尿点多,就是故事是被硬拉长的,中间有一些不看也不影响你对整个故事的理解。而且,中国很多国产电影,的确你坐下来十分钟就已经大致明白这个电影的未来故事走向了。

L并没有说到短视频这件事,但这倒引起了我的一番联想。

以今年中国国产电影的票房口碑双输,会不会导致一批电影导演,在2017年杀到短视频市场上?

作为比较熟练的导演,他们的具体拍摄技巧应该是没问题的,做出来的片子会很精致。既然讲不来长故事,讲讲短故事行不行?

也许短视频故事有短视频故事的难度,但一波熟练工且和资本有一定交集的人,在2017年杀入这个市场,是应该可以预期的。

早年像一条这样的短视频项目,现在已无法复制:你不太可能还有如此低的获新成本了。

难度虽然变大,总体来说,短视频会更火,资本会密集进入。

但这一行也有些“乱”:看不太清到底什么套路可以走得比较远。

所有人,都在尝试。

正是乱中取栗好时节。

(本文系TechWeb博客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2016-10-27

腾讯于上周试水了“互选广告”,一小部分微信公号部署了这种广告。

与过去的广点通广告类似,互选广告的主要展示阵地在微信公号,并且同样位于公号单篇图文的下方。但互选广告与广点通不同的地方是,它给予流量主(也就是公号运营方,或者说媒体端)更多的选择权。

流量主可以选择投放或不投放这个广告,也可以给出一个目标覆盖量及价格,达到这个覆盖量获取全部广告收入,未能达到则按比例结算。根据国内微信公号监测机构新榜的说法,流量主所承诺的覆盖量也不能“漫天喊量”,微信系统会根据公号的过去表现,来判定这个量该公号是否能达成。漫天喊量的,并不会通过。

借助这种方式,广告主也得以进行公号的选择。故而称之为:互选广告。

我的一个朋友问,就目前来看,互选广告只是在一小部分公号内试水,未来蔓延开来的可能性大么?

这就必须回到腾讯公司自身的变化这一角度来看了。

我统计了2014年以来腾讯若干季度的几项财务指标。

最新的一个季度,2016年第二季度,腾讯收入结构上出现了一个看似微小但其实极其重要的变化:游戏占整个收入的比重,跌破50%。实际占比47.98%。

腾讯虽然以QQ著称,看似是一家搞社交的公司。但其实腾讯一直以来,主要的商业模式就是游戏。在3Q大战之前,QQ对于整个腾讯的意义在于:为业务模块导流。

但有趣的一点是,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几乎从来不参加任何一个游戏行业的论坛、峰会,也从来不为自家游戏站台。虽然据腾讯的人说,马化腾在内部对游戏业务非常重视,证据是:关于游戏的邮件,与业务部门往来频繁。这与另外一家游戏公司网易的创始人丁磊,间或还会出席ChinaJoy并发表讲话,截然不同。

作为一个旁观者,个人揣摩,虽然腾讯公司对游戏业务倚重很大,但马化腾内心深处,未必觉得这件事有多么光彩。真正光彩的事,是云计算,是人工智能,是连接一切。

比如最近一次,马化腾接受经济学家钱颖一的对话访谈时,提到游戏两个字只有一次,主要还不是在讲游戏。原话是这样的:“过去我们的强项在通信,刚开始做游戏时好像腾讯没有这个基因,但其实很多基因需要慢慢培养。”

当年盛大以游戏起家,但陈天桥一直认为,游戏公司不如娱乐公司。他试图建立一个线上迪斯尼,对成为一家专业的游戏公司兴趣缺缺。但陈天桥的业务转型过于猛烈,新业务拓展投入太急太大,对游戏业务放下太快太猛,以至于最终成了“邯郸学步”,新方法没建立起来,老方法倒丢了。

腾讯从来没有说过要从一家游戏公司转型,但从业务数据来看,它的确在悄然转型。这种转型并不是放下游戏业务,而是开拓新业务,并提高后者的占比比重。这个业务就是:广告。

中国互联网,合法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三个半:游戏、广告、电商以及互联网金融。把互联网金融归为半个的原因在于,这个行业里目前良莠不齐。有太多的P2P公司是骗局,而类似支付宝这种线下收单就能获取提成的,委实也很少能有公司做得到。

游戏对腾讯来说驾轻就熟。它探索过电商业务,甚至还下了重注,试图挑战对手。腾讯的易讯甚至在内部拉过“打猫狗挑战亿元订单”的横幅。(猫指的是天猫,狗指的是京东,因为京东的logo里有狗的图像)但电商业务天然就是一种低毛利业务——零售业从来不是暴利行业,这与游戏高毛利业务非常不一样。

腾讯最终没有做成电商。但结果也不算坏。它通过换股的方式,将易讯交给京东,并得到了后者的部分股权。

金融业总体来说是暴利行业,但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一个特别成熟的行业。从业务操作上看,腾讯有布局,但并不是极其深入。

剩下的就是广告了,与游戏类似,广告也是一个高毛利的行业。传统媒体鼎盛时期,一份报纸拿下20%、30%的净利润率,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这其实是一个很成熟的行业。然而,媒体生态天翻地覆的变化,使得广告业的玩家们,也可以出现更迭。

虽然基数依然不是很高(相对游戏业务),但腾讯广告在腾讯收入的占比还是越来越大的。从2014年第一季度只能占比6%,到了今天,基本上接近两成。

腾讯的广告业务分为两块,一个叫效果广告,一个叫品牌展示广告。这两块,腾讯官方的解释是这样的(以2016年Q2季报为例):

“效果广告收入增长80%至人民币36.97亿元,主要反映来自微信朋友圈、移动端新闻应用及微信公众账号的效果广告收入的增长。品牌展示广告收入增长41%至人民币28.35亿元,主要受腾讯新闻及腾讯视频收入的增长所推动。”

朋友圈广告、广点通广告、互选广告,都应该归属效果广告。类似传统的Banner、视频贴片,都应该归属品牌展示广告。

从2015年Q2,腾讯开始披露这两个细分领域中的数字以来,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效果广告的同比增幅,超过了品牌展示广告。

这就是媒介生态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很少有中国网民不用微信,不订阅公众号,从来不转发公号文章,也很少有媒体说,我没有公众号在运营。

随着内容创业兴起,很多公众号都在赚广告公关的钱。甚至有公众号为了获取更多订单,而在那里刷量(伪造公号图文左下的访问数据)。对此腾讯官方近来进行了一次整治活动,有人认为,这是为腾讯自营广告业务铺路。

但这种阴谋论式的猜测并没有扎实的证据。我反倒以为,腾讯在公号上的广点通也好,互选广告也好,有着比公号自营广告更强的监测优势。

一位公号运营者和我透露,腾讯曾经派人和他接洽,希望该公号能进行互选广告的部署。腾讯员工当面给他演示了这样一种数据监测:系统能够获知,到底有多少人会一直看这篇文章看到底部,从而看到广告。这种数据监测,显然比单纯的10万加来得更为科学。

这是一个只有腾讯运营方和投放广告的甲方才能看到的数据,刷量者都未必能把这个数据给刷出来。

不过,我这位朋友最终谢绝了互选广告。因为他所运营的是一个头部大号,自己有接单能力,而且数额不菲。在他看来,互选广告,头部大号可能比较吃亏。与当年的google adsense、百度联盟等类似,这类效果广告一般都不是访问量极大的网站的生意。即便这些网站部署了联盟广告,也都是放在不太重要的位置,聊胜于无。

联盟广告一向是长尾生意。一个粉丝不足十万的公号,并没有太强的接单能力,也没有平等的谈判地位,是最适合这类效果广告的。数千万公号,当然腰部、底部才是多数。

我的预测是,互选广告会蔓延开来,成为很多公号的标配。

有理由可以预判的是,腾讯将从一家主营游戏业务的公司转变。但这样的结论可能不太靠谱:腾讯会成为一家主营广告的公司。

2016-10-26

360云盘宣布撤退了。它昭告天下:我们不再为个人提供云盘服务了,以后转企业服务了。

早些时候,金山快盘、UC盘也宣布退出。

于是网上开始蔓延一则至少到目前是谣言的信息:百度网盘也要关了——百度管自家这个东西不叫云盘,叫网盘。

至于大洋彼岸的那个Dropbox,很早就不能用了。除非你用点什么特殊手段。

看上去,作为普通用户,云盘也好网盘也好快盘也好,好像没的选了,只能选择百度了。

就这个新闻,前后有两家媒体今天采访我。

聊着聊着,我倒是聊出点我的一些想法。

说到底,这是一门生意。

既然是生意,就必须考虑收入和成本。如果成本极高,收入极低,这事非常明显:做它做甚?

这种可以存放文件在云上并且在自己本地多端(PC也好手机也好平板也好)得以同步(且跨系统)的服务,其实成本很高。

第一项成本是硬件成本,包括服务器和带宽。服务器倒还好,比如说像Dropbox,它会扫描你存放的文件并和整个存储比对,当它发现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文件时,它其实并不存储,只是做个标识:你这里有个这样的文件哈。所以有时候你会发现,传一个很大的文件,它瞬间就完成了。

至于说什么几个G几个G的容量,并不是说一千个人每个人十个G,服务商就得准备10000G(也就是10T)的硬盘。完全没有的事。

第二项成本是安全。Dropbox也好iCloud也好,都被黑过。Dropbox被黑就最近,还发生过一次,6900万帐号泄露。个人隐私需要保护,服务商不得不增加这块方面的成本。

第三项成本就比较有中国特色了,叫审核成本。

你对外公开的文件,审核得非常严,如果非法——包括且不限于色情、盗版——会立刻被删除。你自己私有的文件,即便不公开,也会在一段时间后被删除。有些出了名的非法文件(比如说某些禁书),被标识后,压根传不上去。

第一项和第二项成本,存在一个规模问题。规模越大,可能成本抬高不见得有多大。这里有边际效应。

第三项成本就比较复杂。有些内容,有规模效应,比如说出了名的禁书,一次分析,终身可用。但还有更多的非法文件(比如个人拍的小视频),这种事,规模越大,成本相应越大。

当一个这种服务有亿当量级的服务的时候,审核成本应该会极高。

不然,你的下场会非常惨。

对于管理当局来说,它就提出“内容安全”的要求。至于你怎么做到,它不关心。你要是做不到,后果很严重。

那么,这类服务的收入在哪里?

其实主要是收费。比如iCloud和Dropbox都有收费服务。

但国内有点难。我的百度网盘是2个T的容量,免费的。我记得金山快盘也是上T的,同样免费。360的货,我没用过。

对于很多人来说,T级容量,其实已经够了——iCloud就提供可怜巴巴的5个G,Dropbox你使劲折腾,大概也就十几个G。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网民貌似比较幸福。

几家国内服务商都有收费服务,但目前缺少公开数据来说明它们的收费情况。

纯粹从现金流角度讲,这种面向个人服务的,很难盈亏平衡。

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就可以发现,或许这个东西还有其它用处。

Gmail至今没有免费,但Gmail对谷歌的重要性极高。Gmail帐号成了谷歌服务体系最基石的东西:用户通行证。

如果谷歌只做email服务,它早就撑不下去了,就那点微薄的广告收入,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但如果拔高到通行证这个level,这货就特别重要了。

我个人的看法是,百度也有这类诉求。百度至今没有email体系,百度搜索也不需要什么注册登录。云端服务(包括网盘、日记本之类)算是一个有效的用户体系吧。

所以,对于百度来说,不到万不得已,它应该不会关闭它的网盘。更何况,今年上半年,百度得罪了很多人,现在再关网盘,公关就又有得忙了。

但对360、金山来说,这种通行证不是说不需要,而是没那么重要。讲到底,他们的整套服务体系,比百度小很多。

360云盘终结通告里,有一句话,叫转向企业服务。

我觉得,这个生意倒是有的做。

同样,它需要硬件成本、安全成本,但它的审核成本低很多。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付了费弄了G也好T也好的云空间,自然并不希望员工成天用来放各种视频。企业自己会严格管理这件事,如有违反,立刻扣工资乃至开除。

所以,对企业提供云盘服务,和对个人提供云盘服务,内容审核完全不同。前者是把这一块完全甩给了企业。

加之2B就是收费,2C就是免费。这种观念,在中国,还是蛮深入人心的。

转向企业服务至少逻辑上是成立的。

其实,最近我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云计算可能会在商业现金流上产生爆发点。

国外亚马逊已经依靠这个挣了不少钱。国内呢,

腾讯在2016年Q2财报里报告说:其他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275%至2016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34.79 亿元。该项增长主要由于腾讯支付相关服务及云服务收入的增长。

阿里在2016年第一财季报告里说:云计算业务方面,本季度收入为12.43亿元,较去年同一季度的4.85亿元上升156%。该业务收入增长主要原因是由于付费客户数按年上升119%至57.7万户,以及付费客户对于云计算服务的使用量增加,带动其对云计算服务的投入金额上升。

企业级云服务,应该是大头。

个人这块,真的蛮尴尬。

个人在云上的需求并不复杂,又不是利用这个建网站搞APP,无非就是存个东西。

iCloud是苹果用来讨好用户的,而且苹果以前一直坚持有16G的手机,你没个云存储,还了得。今天,苹果已经拿出128G手机了,但请注意,新版的MacBook标配是只有一个电源口和一个耳机洞的。手机照片给电脑,要么就是AirDrop,要么就是iCloud了。

但DropBox就是全盘生意都在这上头。当年Dropbox特别牛逼烘烘地拒绝了乔布斯的邀约,后来也是独角兽规模的主,正谋求2017年IPO,据说现金流是正的。另外一个面向企业级服务的Box,2016年一季度还搞到了9000万美元收入。看上去还凑合。

但这是国外。

国内我看,最终还是个人架个云算求。

据说小米的路由器可以架一个个人云存储,我没用过。我自己用的是威联通的NAS,有那么几个月了,还过得去。至少窝在家里,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还是pad,还是电视机(带个盒子),看个片啥的,顺畅得很。

个人云存储可能安全性有些问题。所以还是小心为上。

但你要指望企业嘛,百度还ok啦,但你别想放违禁物品。它会自动帮你删了。

随着家用带宽的提升,硬盘价格的下降,我推荐个人架云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