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1-05-31

数年以前,有一个名为“网摘”的服务相当火,各大型网站都投入其中,包括新浪、和讯之类的传统大站,也包括博客中国这样的后起之秀。这种服务的美国原生版本是一个名为del.icio.us的网站(中文名为美味书签,后来改名为delicious.com)。大体上提供这样的服务:如果你看到某篇文章觉得不错,可以启动一个按钮将这篇文章收藏起来。感觉上和把它加入浏览器收藏夹类似,但其实这里有两点不同:其一、人们利用收藏夹一般收藏的是网站,而不是网页(试想你收藏数百个网页把收藏夹搞得凌乱不堪),其二、收藏夹收藏的东西是在本地电脑上的,你如果换一台电脑,就看不到了。

不过,这项服务的主要卖点其实不是“收藏”,而是“分享”。你可以把你所觉得不错的网页分享给你在那个网站上的“好友”。之所以主攻分享,原因就在于分享的背后其实是网络效应,又称为梅特卡夫原则:网络价值等于节点平方。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这种服务,彼此又用这类分享的信息交换来互相连接,看上去这项服务会很有前景。

后来的发展是:美味书签被雅虎所买下,并以“雅虎购买意味着摧毁”这条惯例,它从此默默无闻淡出视野。而至于国内的仿效者,无论是独立的365key.com,还是那些大网站所做的网摘服务,无一例外,统统销声匿迹。

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网上出现了更多的“分享式”服务,比如google reader这款RSS阅读器就可以让用户进行分享,另外一方面,国内对网摘的滥用(很多中小网站利用这项服务来从大站那里倒腾流量)也是这项服务迅速消亡的原因之一。但总的说来,我个人以为,这项服务一直在“收藏”和“分享”这两件事上摇摆不定。从使用情境上而言,这两个功能,其实并非一回事。

在网络上,特别是公开网络上,人们使用“分享”服务的最原始动机其实是“虚荣心”,通过分享,来向别人展示出自己的品味格调,或者是显示自己有独特的消息渠道。公开分享和私密性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私密和炫耀,很大程度上是矛盾的。

但收藏不是。收藏更侧重于实际需要,也侧重于私密性质。在网上有一句开玩笑的流行语:每一个中国男学生的电脑里都活着一个苍井空。很多人收藏一些东西,但他/她未必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有收藏,特别是在公开的实名体系的网络中。

严肃地说,收藏的作用在于提醒自己,与他人无关。一个很常见的收藏性质应用就是手机的通讯录。今天很多人大概记不起超过10个人的电话,但他们的手机里动辄都是成千上百的通讯号码。据说存在这样一种服务:开放自己的通讯录进行分享。我觉得非常之匪夷所思。把收藏性质的东西做成分享性质的,先不谈隐私问题,又有几个人没事就会主动去和别人分享自己的通讯录呢?

MSN也干过这个事,如果某用户愿意的话,可以开放自己的联系人名单给自己的好友。可能是受到六度理论的影响,以为这样做可以编织起一个更庞大的网络,但殊不知这些个网络节点,愿意分享么?自己的联系人名单,有何可以炫耀之处呢?

收藏性质的东西,亦可被视为一种“记事”。这种应用的缺点在于缺乏网络效应,无法在很短的时期里聚集大批用户,但它很实用,能够满足一些特别的需要。用过智能手机的人都会发现,日历记事是一个很不错的功能,确保自己不会忘记。

收藏和分享,都是一种信息处理,中间并非泾渭分明。可收藏的东西未必说一定不能分享。但服务的侧重点还是需要界定清楚的。因为它们所满足的根本人性是不太一样的:收藏重个人实用,分享重个人虚荣。而用户对于收藏的动作,其实比分享更能代表这个人的真实行为。一篇文章经某人分享,未必代表此人对此文有足够的兴趣。但如果是收藏,那种兴趣便显而易见了。可以这么说,基于收藏性质的数据挖掘分析,比基于分享的,更靠谱。

但在桌面互联网上,单一“收藏”性质的东西,很难做出什么太大的价值来。因为电脑并非随身物品——即便是笔记本电脑——而带有强烈记事、提醒性质的收藏,需要随时能够调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人们在移动中,便和互联网无关。而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这类移动上网设备的兴起,我个人以为,收藏性质的东西便有一定的用武之地了。

Instapaper,这个现在转为付费的应用所提供的服务其实和网摘有那么点象:将某个比较长内容的网页保存下来(不是网摘那种一般只保存一个网址),然后在自己有时间的时候再看。但它和网摘所不同的点在于,它打通了桌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通路。人们利用这个服务,通常是在桌面上保存某个网页,然后再在移动设备(比如iPad)上浏览。因为现代人在移动中会有一些无聊的时光,正好可以阅读这些来不及看的内容以打发时间。

故而,在未来,收藏性质的应用我以为会繁荣起来。但它有个要点在于:必须打通桌面和移动之间。桌面互联网那种巨大的屏幕,繁复的链接,键盘鼠标的输入操控,使得人们可以在上面寻找或生成很多信息,然后再把这些信息收藏到移动设备中,以便自己在最需要的时刻随时随地地调用。而这些行为,首先是个人自身需要,其次才会到分享给他人这个层级上。

需要最后提醒注意的是,收藏不仅仅是收藏某篇文章,某个网页。这类收藏和分享区别并不大。需要把收藏看得更广泛一些,正如我文中提到的,通讯录,也是一种收藏。而至于究竟什么样的信息也同样值得收藏且和分享区别明显,老实讲,我尚未想出。我只是隐约感觉,这未尝不是一种方向。

—— 刊发于《IT经理世界》5月下旬专栏 ——

2011-05-27

颇有些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也间或被采访过一两次,这里我愿意梳理一下,完整地表达一下我对这个现象动因的看法和思考。

在国内,经验感觉告诉我们,微博远远比SNS火,甚至有“开心网群体大面积迁向新浪微博”的说法。但反观国外,Facebook目前的估值是Twitter的8倍有余,用户数量也有6倍左右。按照国内对国外的模仿,出现微博比SNS火,看上去有点奇怪,值得琢磨一二。

第一个理由很浅显,属于商场竞争法则,就是“谁更有钱”。国内的SNS之翘楚不过人人开心,人人的今年一季度收入按照公开信息显示,不过2000万美元出头,而国内微博,虽然并无独立上市公司,但无论是新浪腾讯,还是搜狐网易,抑或百度和139说客,哪个不是单季度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主。特别是新浪腾讯搜狐,都是放出话来要死磕微博项目,在巨大的资本力量推动下,微博应用盖过SNS,也就不奇怪了。

但这里显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果这个应用不讨国人喜欢,再多的钱恐怕也无济于事。在我看来,从文化上讲,微博,比SNS更契合中国人的心性。

微博虽然更倾向于一种媒介性质,但也有社交网络的基因,SNS自更不用说。而中国人的网上社交的特征之一是:线下关系线上化。一般人在社交网络上的与他人连接,很多都是现实社会中的熟人。这一点在大学生中特别明显——有太多的大学生用QQ和同屋那位就坐在ta身后的人网上聊天——而这就意味着,一旦生活圈子发生改变,原来惯用的SNS就会逐渐疏远。

以人人为例,它的主要用户群体是大学生。这些人在学校使用人人频频,但一旦毕业工作,生活圈子发生重大改变之后,便渐渐离开人人。人人这个网站也真是可怜,辛辛苦苦培育了一大堆用户接触了社交网络,待到这些用户开始自己赚钱之后,反而离平台而去。

有论者说,微博是一种“仰望文化”,也就是很多人关注的人是自己都承认自己需要仰望一下的。在微博中,学生群体的这种仰望式关注,并不会导致他们毕业后离开这个平台。可以这么说,相对于人人网而言,微博更接近真实社会。

而至于开心网,则是靠游戏快速上升起来的。一旦继偷菜抢车位那股热乎劲过去之后,白领们厌倦了开心,也是情理之中。故而与其说开心是一个社交网络,不如说是一个社交游戏。游戏这个东西,产品研发一旦跟不上,就会后继乏力。

但这点原因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在我看来,是微博符合中国人“他者文化”精义的。

按照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一书中的说法,中国人对自己的评价来源于他人的评价,行为规范也来源于他人的要求。比如一个中国人独自出国,可能会恪守一些所谓礼仪:不乱吐痰,不大声说话。但如果一群中国人出国,由于身边的人对这些行为见怪不怪不会太过苛责,该国人也会变得随意起来。同样一个人,就因为身边的人不同,行为处事会大相径庭。

微博和SNS,前者更能够让中国人感受到他者的存在。一般人对自己微博界面最关注的地方,未必是那一堆别人说的话,而是右上角“×条新评论、×个新粉丝、×条微博提到我”。这个小小的区间吸引了巨大的注意力(不过明星例外,想必拥有700万粉丝的姚晨要关注这三个数字,会晕过去的)。这三个数字都是他者对自己的某种评价——与其说中国人虚荣心重,不如说中国人更在意周遭他人的看法。从这点出发,一些用户去购买僵尸粉,以显示自己广受欢迎,也是有文化背景的。

而SNS这块相对很弱。人人网直到今年头上,才推出类似“@人”的功能。在人人页面上,我和张三讨论李四如何如何,即便想让李四知道都大费周折。李四自己也搜不到他人对TA的评价(微博搜自己用户名即可)。SNS网站走的是个人全方位展示的路径。但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国人整体上是一个内敛的民族——这并不是说中国人不喜欢成名成家,而是中国人不喜欢通过高调宣传自己成名成家。

故而,从文化根源上讲,SNS并不符合国人的深层意识,这一脉,可能从商业角度出发能够存活,但很难有大发展,除非进行符合中国人文化的大幅改造。这也就是我过去一篇文章所提到的,门户时代搜索时代,国人尽可以拷贝国外的网站,但社交网络,几乎行不通。

(注:本文提到的SNS,取的是最狭义的概念,Social Network Sites,即类Facebook网站。而所提到的微博,则是中国化的微博,并非twitter。Twitter虽然是中国诸微博的效仿对象,但其实运作机理已经很不相同。)

2011-05-26

本周周二上午,中概(中国概念海外上市)的数字公司普遍出现一轮较大的跌幅。比如新浪跌了6%,优酷7.37%,人人4.62%,等等。这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因为近来赴海外上市的中概公司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业绩平平甚至是较差者,市场上对于第二轮互联网泡沫破灭,一直存在隐忧。这轮下跌,是否是泡沫破灭的开始呢?

我以为,虽然跌幅较大,但还很难说是泡沫破灭的开始。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股市都是一片跌声,数字经济,乃至中国数字公司,拖累着下跌一下,并不奇怪。更重要的是,在这片大跌之中,其实还是有些公司并无太大的震荡。比如苹果不过下跌了0.24%,谷歌1.08%,亚马逊1.22%,微软1.31%,都算不上什么暴跌。在中概诸公司中,例如腾讯,跌幅只有0.8%,几乎可以说持平。

分析诸家公司的主要业绩,就大致可以推断中,跌都是有跌的道理的。我们以上面提到的几家跌幅较大的公司为例。

优酷,这家做视频的公司,年收入近4亿元人民币,至今每股亏损90美分,股价却攀升到45美元左右。另外一家海外上市视频公司酷6,上周还有“暴力裁减销售人员”的新闻。同处视频行业,难免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之感。事实上,这两家做视频的公司,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营销费用极高。以优酷2010年统共3.87亿的收入数字,光是营销费用就达1.53亿。在追溯至09年,收入1.53亿下营销费用7200万(酷6也有这种收入和营销费用双飞的状态),可见视频公司做点收入,需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这几乎完全不像数字经济的理论模型了,规模经济远未形成。

人人的问题则比优酷之类的视频更堪忧,好歹视频目前的商业模型还算确定,人人却尚未。上市之前的SEC文件告诉我们,这家公司搞来的4000万美刀的收入,全部来自于248家大型品牌广告商,比如耐克,比如可口可乐,比如蒙牛。这说明人人这个媒介平台的广告价值,尚未得到中小企业的广泛确认,而至于大公司,本来每年都有在新媒介平台做测试性投放的预算,很难说明商业模型已获市场认可。

至于新浪,它的微博声势极大,成为2010年一直到今年,整个中国数字经济最耀眼的一种应用。用户发展势头喜人,不过,微博商业套路,比人人的商业套路似乎还要渺茫。一方面,微博的强势发展,使得新浪从长期的20-30美元的股价中冲出,一路攀升,已经过百。另一方面,大规模的非盈利性发展,使得这个公司成本消耗极大。目前,根据季报,去岁第四季度跌入亏损境地,今年第一季,则实现微利,1500万美元的收入数字,和去年同期,下降了2成5。

新浪的另外一个负担就是麦考林,这个所谓的中国电商第一股,麻烦极多,股价跌破4美元,创下新低,新浪在麦考林上的投资,已造成账面浮亏2000多万美元,这对于二季度财报可能会苦苦挣扎的新浪,不是什么利好消息。

在微博竞争上,腾讯目前还在做赶超者的角色,但这家公司从商业实力上,新浪却和它不是一个量级的。这家公司毛利率极高,有68%之多,和谷歌不相上下。而刚刚市值超越它成为中国第一的数字公司百度,毛利不过50%——顺便说一句,百度也有3.88%的跌幅。

腾讯当下尚有好几块很有潜力的业务,比如曾经对康盛创想的并购。后者是做BBS建站程序的,中国至少有一半BBS是这种程序搭建起来。腾讯要搞一个“用QQ号登录本论坛”简直轻而易举。在中国,非公益力量的类“OpenID”最有可能的是QQ号,因为它是中国注册用户最多的一种网络应用。

腾讯的Q+平台彰显的是一种做“壳系统”的野心。中国人的壳浏览器(也就是在IE之类的浏览器上再开发形成新的浏览器)概念养活了好几家公司——比如360的主要业务收入就是来自于360浏览器。在windows系统上,加上一个让用户觉得更易用的壳,可能会是腾讯的一种“创新”。这对于用户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将超过右下角那个小小的QQ聊天工具。

腾讯的广告业务在整个腾讯中占比很小,第一季度不过4280万美元,总收入倒有9.668亿之多。这可以有很多种解读,比如作为流量中国第二的QQ.com,目前受广告主在广告上的认同还相对比较小。但另外一方面也说明,这块资产尚有上升空间。

腾讯更强大的地方在于投资,无论是通过投资mail.ru借道成为facebook的小股东,还是在韩国对多家网游公司的投资,都有很不错的账面收益。细细观察腾讯写在年报上的诸个投资案,就会发现,这家公司的投资多而且商业上很有效。

在感觉上,我一直有“腾讯很强大”的认知,但在读完它的年报后,我的感觉变为“原来是那么强大”。我忽然就理解3Q大战时腾讯的愤怒,那种愤怒并非是担心360会抢夺它超一流数字公司的位置,而是颇象一个连续十年都是班上第一名的优等生,忽然被一个排名不过二三十的学生控诉这十年自己都是靠作弊才得到的成绩一样。无论腾讯的市场口碑如何,这家公司商业上吸金的能力,果然是中国数字群雄中,首屈一指的。

最后要写上一句的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刊发于《第一财经日报》互联网观察专栏 ——

2011-05-23

很多年以前,微软有着巨大的麻烦:美国政府和19个州联合起诉它,因为它涉嫌利用垄断力量阻扼和打压竞争对手进入市场。事实上,微软在遭逢这个官司之前,windows系统就已经居于了垄断地位,以至于微软为了避免100%垄断的尴尬,在97年还投资了当时快要倒闭的苹果公司1亿5千万美元,以帮助麦金塔操作系统半死不活地陪着它在市场上玩。由于技术力量和产品受欢迎而形成的市场垄断地位并不是罪过,但一旦试图利用这个地位来阻挡竞争者就是罪过了:不正当竞争。微软利用win系统的普及,免费搭载的浏览器“IE”一举将网景击败,成为了这起官司的诱因。

虽然微软最终逃过了被拆分的命运,但它的形象一直不太好,google崛起后,没几个人同情这个老去的王者,因为大家都认为它太霸道,而且其实很多产品都是买来的(包括最早期的DOS系统)而非自己创新。但不知道为什么,似乎没有人注意到,相比苹果的麦金塔系统,它可谓是早期的“开放平台”了:任何一个程序员或开发团队,都可以开发基于win系统运行的软件,或免费+广告,或直接收钱,微软从来不问。

但就是这样一个“开放平台”,越多的人加入,就造成它的垄断态势越强。近来苹果虽然再度崛起,市值已经超过微软,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在桌面电脑领域,win系统的强悍依然稳如泰山。苹果并不是在桌面设备上翻身的,而是在移动设备上。即便google如日中天的时候,它也始终面临这样一个尴尬:google搜索再强,也得让用户经由win系统打开IE才能进入不是。

Facebook可能是互联网最大最热闹的第三方开放平台,数十万应用在这个网站上被无数人使用着。它不仅把控着用户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就像当年的搜索引擎那样),甚至还做到了让用户虽然使用各种公司出品的应用却始终没有离开过Facebook网站——这已经几乎到了Facebook就是互联网本身的地步了。国内有一家公司在效仿这样的做法,就是百度的“框计算”——这也是一个所谓的开放平台。

在百度中输入“小游戏”,第一映入你眼帘的就是3992个小游戏,分为38页呈现。点击任何一个小游戏,你都可以在不离开百度页面的情况下玩乐。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3992个小游戏,但数字世界无论如何都不会只有这区区几千个。而且,通常用户也就点点第一页、第二页的小游戏(有些用户可能会去点第38页),但中间大量的小游戏,就被忽略了。

这样的开放平台会造成两个后果:其一平台自身的垄断力越来越强,其二众多第三方应用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开放平台到此画出了一个极其诡异的图景:开放的走向,乃是垄断。而且这种垄断,是能够让后入市场者不俯首乖乖合作便无路可走的。

最近腾讯启动了“Q+”开放平台,它的实质是将用户桌面侧边栏作为战场(而不是仅仅右下角了),但这个侧边栏腾讯本来就没有占领,故而乐得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邀请天下数字公司共襄盛举。进入到这个侧边栏的应用显然是有限的,腾讯Q+嫌这点还不够,还可以让用户一键便从win系统桌面切换到它的Q+桌面。在这个桌面上,连windows经典的“开始”按钮都不见了,整个儿的QQ系统。

开放平台的出现,意味着早期互联网精神的彻底终结。未来的竞争,将在两个层面上展开。巨头的平台之争以图吃肉,以及众多小公司在某个平台上斗殴不过是喝口汤。互联网最一开始那种平等游戏已经结束,随之而来,将会是“井然有序”的产业链金字塔。

2011-05-19

在一次业内交流中,我曾经提到,为什么QQ不开放它的面板,供第三方应用植入。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要知道QQ面板上寸土寸金,每一平方毫米都闪耀着金子的光芒,QQ是无论如何不会开放它的面板的。这个说法颇有道理,要让一个公司放弃既有的牢固的收入阵地,去搞什么“开放”,委实不太可能,更何况这家公司是上市公司,每个季度都要交财报给投资者的。

本月9日,腾讯在人民日报上投放广告:“Q+开放的互联网,你准备好了吗?”。这个广告语刚出炉时,还引起了业内的猜测。不过十天不到的功夫,一个名为“Q+平台”的东西出炉,腾讯正式宣布启动开放平台计划。

在腾讯官网上,有一条对这个平台进行说明的视频。我仔细看了看这个视频,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腾讯的确开放了它的面板,但不是QQ的面板,而是把用户的桌面变成了它的面板。在这个面板上,插入各种第三方应用。因为这个“面板”是全新的东西,尚不属于QQ既有的势力范围,搞开放平台,汇聚多家公司之力,说到底是这样一句话:更加彻底地占领用户的桌面。

在win系统上,很早就有所谓的widget(即插件),这些插件都是些很轻的软件,用户可以从网上下载下来,成为自己的桌面侧边栏工具,一般以天气预报、CPU耗能、随手贴记事,当然还有小游戏为主。这些插件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公司或开发团队,并没有一个巨头将它们组织起来。事实上,微软对这个事也是有点三心二意地任其发展的意味,道理也很简单,你们怎么竞争,不都是在我的平台上嘛。

后来360推了一个名为“360桌面”的应用,这是一个能够把本机安装的软件自动收拢到桌面的一个“目录夹”的功能,自然地,在这个“目录夹”里,也会有360向你推荐的你尚未安装的软件。利用360桌面,你就不必使用这样一个路径来完成软件使用了:开始—>程序—>软件选择。有些人会想,在win桌面上建一个软件快捷方式不就得了,但显然桌面上太过凌乱,不是什么好的体验。更何况360桌面,还能向你推荐软件呐。

但360桌面走的是类似app store的路子,它并没有替代系统的野心——至少从产品本身来看。Q+平台则不是。用户在登录QQ后,可一键完成从操作系统向Q+的切换,直接使用各种第三方应用。在切换完成后,win系统那些诸如“开始”的按钮便全然不见了。这倒让我想起了一个相当古老的软件:Windowblinds。但这个软件仅仅是用来美化win系统的,只有装饰作用,专门供那些看腻味了win桌面的人使用。而Q+平台,显然不是装饰性那么简单的。

Q+平台,最适合的类比是百度的“框计算”。在今天的百度搜索框里,当你输入“小游戏”时,第一个你能看到的,就是共38页,每页20个的小游戏图标,你可以直接点击这些图标进行游戏而无需离开百度网。百度框计算的正面说法是帮助用户尽快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而无需繁琐点击,但负面的批评,则是认为百度意图将整个互联网都框进它自家的网站中。

腾讯这个平台,与百度在“云”上发力所不同的是,它直接在“端”上发力——你的桌面。从路径上讲,只要用户使用电脑,想进入云的前一个动作总是从端开始。故而,Q+平台比框计算具有更大的野心,以及对用户更强悍的控制力。从竞争策略上讲,腾讯已经比百度棋高一招,因为这是和做操作系统差不多的东西了。

微软做操作系统,从来不在意在上面跑什么软件,微软既不会向你推荐软件,也不会成为你购买软件中的一个支付环节。但苹果做操作系统,则在这两点上有了突破:appstore会向你推荐软件,也会成为重要的支付环节。腾讯的意图,是跟着苹果走的,既非搞个桌面装饰,也不是搞什么应用商店。要说2011年,腾讯会进入操作系统市场,可能有点早,但绝对不会令人奇怪。

以前行内有句话,说腾讯一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话其实并不确然,很多腾讯搞的东西,并没有干过竞品。但Q+平台,彰显的是这样一种决心:和我一起走,不然你将无路可走。与百度框计算相对应的,我把Q+平台称之位“Q计算”,只不过百度要算计的是云上的东西,腾讯算计的,则是端上的东西。

而无端,则不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