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苹果公司的当家人蒂姆·库克来到中国,受到很高待遇的对待:副总理李 克 强接见。库克是IT神话乔布斯的继任者,未来不出意外的话,将有很长一段时间执掌这个市值已是微软两倍的苹果。这次接见,是能够反映出苹果和中国双方各自对对方的态度的。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苹果全球市场中的相当重要的一环,从App Store(苹果的应用商店)开始为其应用提供人民币标价一事来看,就能折射出苹果对中国的重视。不过,虽然乔布斯过世这件事成为新浪微博当日的头号事件,但iPhone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并不像表面上所看到的那么高:根据彭博社援引美国调研机构Gartner的数据,2011年第四季度只有7.5%,排在第五位。而三星,份额则是它的三倍。更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份额是处于下降中的,第三季度iPhone还握有10.4%。
显然,在中国移动市场上,运营商的角色相当重要。中国联通在三大运营商中相对弱势的地位,是iPhone竞争不力的因素之一。故而,坊间有消息说,老库此行,秘密会见了中国移动高管,商讨移动的iPhone经销权,以图借力移动这个中国最强势的运营商。
某种程度上讲,老库和乔布斯非常不同。乔布斯从来没有来过中国,对于中移动对苹果的示好也视而不见,而库克,你则可以说他相对务实一些。而这一点,其实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权力理论是可以解释的。
韦伯对权威区分了三种情况:魅力型、传统型和法理型。很显然,乔布斯是属于魅力型权威(创业第一代领袖通常都是如此,苹果的重生可视为创业第一代),行事更多的可以出于自己的喜好——而这一点,也是他魅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跩或者酷,在乔布斯的身上,是褒义词而非贬义。
但库克则全然不同,他不是乔布斯的儿子,苹果也不是家族公司,所以库克走不通传统型权威的道路,而只能是法理型。但法理型的缺点就在于,其职位的任命能够服众人之口,未必能服众人之心。于是,还记得去年10月iPhone4S的发布会么?苹果各个口子的老大们轮番登场亮相(此前苹果系列产品发布,就是乔布斯的个人秀场),已经足够说明,库克的权威,远远比不上乔布斯。
法理型权威行事,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利益,并非自己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这样的领导跩或者酷,则会变成贬义词而非褒义。库克的务实,一方面性格使然(做运营出身的都务实),一方面也是法理型权威必须务实。我想,乔布斯挑中老库的理由,估计也是因为相中了库克的务实,要知道,这个位子不好坐的。
与苹果的老库迥异的是,社交网站Facebook的小扎(扎克伯格)就是一个魅力性权威。碰巧的是,小扎最近也来了中国,并被媒体拍到与其女友现身上海街头。但我个人以为,他的目的和老库却不尽相同。人家就是来度假的,因为小扎有个华裔女友。
对于Facebook而言,中国市场当然是一个大市场——没有一个国际巨头会说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市场不重要。但这个市场却属于重要但非紧急的。中国本土的社交服务,比如腾讯QQ、新浪微博,发展势头都不错,属于地头蛇类型(反观手机市场,苹果虽然只有7.5%份额,但对手最强的也不过两成出头,还有得争一争)。Facebook这条强龙压不压得住,还难说。Facebook当下更多的可能是继续观察,而非贸贸然便杀入。老实讲,海外互联网服务巨头在中国铩羽而归几乎成为一个常态,也就是亚马逊的卓越,算是一个异数。更何况,用户切换一个手机易,切换一套社交网络,难上许多:跑去一个没朋友的网络里干啥?
魅力型权威对组织的把控力度之高,有时候可以让“他”忽略一些利益诉求,而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虽然苹果和Facebook都是如日中天的科技新贵,但扎克伯格则可以显得更为逍遥一些。如果说老库的中国情结是为了利益的话,那么,小扎则玩浪漫居多。
文/魏武挥 来源:东方早报
腾讯的联席CTO熊明华最近在提及Q+这个平台时说,Q+下一个发展的重点是电视,然后是车载。在他看来,很多移动互联网公司恰恰忽略了这两个地方。按照这样的说法,腾讯依靠QQ覆盖电脑,依靠微信覆盖手机,再图谋电视和车载,还真是把一个现代人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四个“屏”,全覆盖了。
覆盖屏,也就是覆盖了消费者接触面,覆盖了最重要的渠道,腾讯的方略是没有什么错的。但问题是,如何覆盖渠道是值得讨论的。腾讯的做法,看来是直接将软件(或者叫应用)置入到屏中,但的确还存在另外一个做法,那就是“盒子”。
盒子策略,已经有很多公司尝试过了,但纷纷铩羽而归。最出名的莫过于微软的维纳斯计划和盛大的盒子(后来改称易宝)。盒子的核心理念其实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终端设备去控制屏。在维纳斯计划和盛大易宝中,基本是就是一个“不能移动的”终端设备去控制“一个”屏(电视)。而它们的失败,也正是因为这两点:不能移动、一个屏。
想像一下,你手上有一个可移动可随身携带的小设备,在这个设备中,可以安装各种应用,以取得控制包括电脑屏、电视屏、车载屏在内的若干个屏的效果。这种设备,是不是入口级的?这样的设备,是不是能够起到“全覆盖”的作用?
我个人已经有用iPad和电视屏相联的经历。在iPad上,我点开某个视频网站的APP,数据线和电视相联,我已经可以用一个40多寸的大屏来欣赏网络视频(我个人已经三网融合了)。这种做法,我也可以沿用到外出中:在某些房内有wifi的酒店里(或者用我的3G网络),我依然可以用大屏来观看网络视频。某种意义上讲,我至少已经达到这个目的:用一个移动终端,控制若干个屏。
我们再稍稍推广一下。车载屏——这个屏很重要的功用之一就是用来导航。但一个app store里的导航应用才多少钱?高德导航50元人民币,凯立德声控版108元人民币。从个人角度出发,TA已经可以用100来元的成本获得导航服务了,对TA而言,其实只是再需要一个可以和手机联通的“屏”而已——而一块屏,能有多少成本呢?
至于手机去远程控制电脑?早就已经实现,不需要再去想像了。
利用终端设备去控制屏,可以使得屏的售价大幅下降——凭啥互联网电视就比一般电视要贵?屏的工作变得很简单:它只是一个输出终端。而大量的工作其实是在由那个终端设备完成的,如果说得再精确一点,大量的工作其实是在“云”上,终端设备和“云”联通,再把云计算的结果传输到屏里,让屏输出罢了。
于是,屏需要触屏输入么?不需要;屏需要语音输入么?不需要;屏需要肢体动作输入么?还是不需要。作为消费者,为什么要为一个语音输入反复买单呢?一个,足矣。
不过,我不得不说一句的是,与腾讯那种方略相比,这个做法,其实是“破坏性”的。
这里面最主要的阻碍力量是屏的生产商,因为它们变成一个纯粹制造输出终端的设备供应商,利益将大幅缩水。而用手持终端去控制屏,目前主要的门槛不在终端上,而在屏上——屏有没有这个接口让终端来控制它?
不过,你不破坏,别人一样会来破坏——能让消费者更省钱而又能更好满足自身体验的做法,总归会有人去做。比如奔驰就已经开始在研究如何和iPhone做更好的结合的事——这件事的后果之一,我估摸着相对昂贵的车载导航会被淘汰掉。摆在电视厂商面前的道路也是一样。一旦有一个电视厂商尝试着推出能和手持终端(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通讯的廉价的屏,破坏性力量立刻出现。而且,电视厂商并非完全无利可图,它可以借由终端铺货的普及力量,与第三方合作做它的视频商店,获取其它方面的利益。
说到底,IT产业,其实是软件业控制(或者说引导)硬件业的。过去的软件业,基本上以适配硬件为界限,各玩各的,但在我看来,它们最终将在某一类终端上互较长短。
毫无疑问的是,我们的世界会变成“屏”的世界,家里的墙壁都成了屏也不是没可能。但如果有一个屏,就往里想法子装个什么软件,并不是终极的解决方案。事实上,一个可以联通云计算的终端,就基本足够了。至少,对于消费者而言,少了很多乱七八糟的遥控器,不是么?
最后顺便要说一下的是,我并不太看好类似DropBox这种的网络空间同步服务。它完全是建立在用户拥有若干个设备(不是若干块屏)的基础上的。如果用户只有一个设备搭载各种屏就足以解决问题之后,不同设备里的数据同步服务,还有多少意义呢?
闲来无事,收集了四大门户外加一个百度从06年到11年的广告收入数字,并计算了它们的五年的增长率,09年全体下滑理由都是金融危机。
从下图可以看到,深蓝色的新浪11年广告增长率是最低的,排名依序是:百度、搜狐、腾讯、网易、新浪。网易的基数很低,可以放在一边,但新浪折腾微博两年,增长率却是不高啊。

这个图表基于下一个表格的数字(自06年来五家公司的广告收入数字及增长率):

绘制成收入数字图表后,的确可以发现搜索广告真的是一骑绝尘。从绝对数字而言,06年还是老大的新浪现在是老二,但搜狐和腾讯都离它很近了,特别要注意的是腾讯,五年的广告增长率从来没负过(搜狐09年差点就负数了,百度严格意义上不算门户):

把百度去掉以后,看纯门户的广告收入数字,更清晰:

网易的门户有个性实在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呵呵,有个性的门户,通常嘛,就不讨广告商喜欢咯。
周一传出消息,两个吵吵闹闹多年的视频网站土豆和优酷,以换股的方式进行了合并。鉴于换股之后土豆网退市,基本上也可以把这个“合并”视为优酷“吞并”了土豆。
早在土豆未上市前,市场上就流传优酷想拿下土豆的传闻。由于创始人的婚姻问题,土豆错过了最好的上市时机,故而融资额只有优酷的四分之一,市值也只有优酷的三分之一。以土豆相对优酷资金少公司小的态势,后者对将其纳入囊中怕是念念不忘的。土豆上市后,创始人王微的股权比例被稀释到只有8.6%,投票权不过四分之一强,当资本的力量心心念念要做一个动作的时候,王微是挡不住的。
土豆的股东通过一个换股,拿到了看上去更有前景的优酷股票(优酷一直是中国视频行业的老大,据美国市场调查公司comScore去岁的一个全球视频行业排行,优酷仅次于Youtube,不过这个排行没有考虑到非独立视频站,比如腾讯视频、搜狐视频),优酷则通过一种“兵不血刃”(毕竟不是现金交易)的方式,将一个吵闹了多年的竞争对手拿下。但就具体运营而言,两者合并最明显的一个好处不过就是在版权交易上可以节省一些重复投入。
微博上有论者认为这是一个视频行业整合的大动作,也是一桩能影响视频行业的大交易,我倒并不这么认为。这两家公司的模式几乎是一样的,视频内容也多有重复,受众群体区隔并不明显。这桩交易让优酷少了一个竞争对手是真的,但对于类似腾讯视频、搜狐视频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威胁作用。
最新的财报显示,优酷持有现金6亿美元,土豆则持1.4亿美元。这就意味着优酷纳入土豆之后,并没有高比例的现金增量,也不会出现巨大的受众增加。该买的版权还是要买,该投的设备带宽还是要投,该吵吵嚷嚷的版权口水仗还是得吵。2011年全年亏损2730万美元的优酷,增加了一个新的包袱:同年亏损8120万美元的土豆。这不能叫如虎添翼,更多的,是“抱团取暖”。
不过,这起并购案,至少说明了一点,独立视频行业是很难走通了。从酷6网纳入盛大系到56网嫁入千橡集团,网络视频行业当年的几个独立大站,也就只剩下今天的优酷网和土豆网了。乐视网、激动网都有广电的资源和背景,迅雷PPlive走的是客户端的道路,后来者要做独立视频,已经宣告没戏。
但优酷土豆依然面临着来自传统网络巨头的竞争,比如搜狐、腾讯、百度旗下的奇艺,特别是前两者,由于不是独立网站和上市公司,很多数据都在水下不得而知。但搜狐在美剧上有一定的口碑影响力,腾讯更是大手笔地在自制剧上动作,优酷土豆只能让他们觉得竞争对手大了点,但未必就是“强”了点。这种既没有消灭主要竞争对手又不能出现独占内容独特收看体验的并购,怎么谈得上“撼动”国内视频业呢?
归根到底,网络视频并非是一个被证明已经成功的商业模式。有些网络数据说,现在又有多少多少人不看电视了,但网络视频受众主体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构成(他们没有电视机)。从广告意义上讲,学生群体并非优质群体。别看电视受众老龄化,但社会学却告诉我们,一般意义上,年轻和富有是成反比的。美国风险投资机构凯鹏华盈(KPCB)的报告说,全球整个网络广告的CPM(以广告图形被播映1000次为基准进行的收费)单价都只有电视广告的十分之一多一点,网络视频,广告价格也不会高到哪里去。这个市场,的确会让小玩家不得其门而入,但它本身却是在探索以及混乱中行进的。靠这么一桩交易,就能让格局变得清晰起来,不亚于天方夜谭。
最后说一下优酷土豆在我眼中的未来。几年之后,土豆作为一个独立品牌很有可能会消失,其创始人王微则除了担当董事外会淡出管理层。这两家公司本来一南一北,各自风格都很突出,却不相似,再考虑到的确会有冗员出现,优酷土豆公司未来的内部动荡,是少不了的。而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旁的竞争对手们,倒是因为这起据说是“强强联合”的联姻而机会大增——比如说,人才撬动。
—— 应《东方早报》之邀所写,刊发于今日报纸 ——
市场上一个老大吃掉老二,老二基本上未来都会不复存在。往早里说,有和讯购海融,往近里说,有分众拿聚众。我个人对王微的下一步动向的兴趣,远远超过对优酷土豆的。这位有个性的创业者,会成为虞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