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2-05-29

最近有一本名为《认知盈余》的书很火,国内有一个网站狠狠地推了它一把(下文我会提及这个网站)。几年前我看过作者舍基的《未来是湿的》,相较之下,《认知盈余》差了很多,基本上是在炒《未来是湿的》的冷饭——虽然从书名上,认知盈余更显得学理性点、冠冕堂皇点。

《未来是湿的》这本书有很多论断是相当精辟的,它基本上描绘了人们在无名无利的前提下却依然在拼命制造信息的逻辑,而且还造得不错(比如维基百科)。但从高度上讲,即便是《未来是湿的》(更不用谈《认知盈余》了)谈的都不是互联网的大问题。因为对于网络而言,信息生产,永远不是第一位的问题。

让我们稍许来回顾一下历史。互联网从商用以来,历经门户、搜索、社交三代。门户走的路子是所谓“受过训练的编辑”推送(push)信息给你看,搜索则让你可以借助关键词拉取(pull)信息,在社交网络上,你获取信息的方式是:追随你的朋友。这三代杀手级应用,其实根子上要解决的问题是:你是怎么接触信息的?(how do you access information?)换而言之,这三代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应用,说白了,就是三种“内容推送器”。

对于数字世界来说,内容生产从来不是什么难事,因为人类内心深处是有表达欲望的。但是,如果只是做好了内容生产而忽视信息接触,那就会成为一场灾难: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博客”。

就个人使用而言,博客是一种非常全面的内容生产工具,可以嵌入你想要的任何一种信息形式(从文字到图片是视频),也可以在一篇文章中布满超链接。但博客的缺点在于:它的架构并不利于信息接触。一个博客主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写一篇新的博客,于是ta的读者便不知道什么时候去看ta的博客才是合适的时间——虽然RSS阅读器在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但委实这个应用太过小众了。老实讲一句,和一个网络小白讲明白RSS是什么东西,都得花不少时间。

早些年MSN有一个“小黄星”的功能,msn列表上的好友名称后一旦出现这个小黄星,就意味着ta的space更新了,这可以驱动人们去点击进行“信息接触”。但不知道为什么,微软扔掉了这个小黄星,当信息接触者(阅读者)少了以后,信息生产者的动力就开始下降。写了没人看?那我还不如去打开一个word算了。

现在我们来谈谈文头提到的这个网站:知乎,一个问答社区。知乎对《认知盈余》的热捧,几乎让我怀疑他们是把这本书当成自家网站融资扩大规模的理论依据了(笑)。但在我看来,知乎最要紧的问题不是鼓励信息生产,而是让人们去接触信息。最近他们搞了一个“寻找互联网思想者”的活动,一字排开网络十个大腕,马化腾的第一个问题就引来了极多的长篇大论的问答——可见信息制造对于当下的知乎而言,一点问题都没有。

我是知乎的重度使用者,我一点也不想掩饰我对这个网站的喜欢,但随着知乎的内容越来越多,后来还设计出类似频道性质的领域,现在要找到我想看的信息变得越来越费事。我倒是觉得,知乎的核心问题应该是这样的:如何让一个刚刚上知乎的人,迅速接触到ta想接触的信息;而不是这样的:如何让一个刚刚上知乎的人,迅速生产ta能生产的信息。从商业角度而言,前者更重要

在我看来,《新数字秩序的革命》这本书远比《认知盈余》更具有高度,因为它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是:在数字世界中,信息是如何被组织的——往下一步,就是如何被人接触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样的问题,难道不是比如何加大信息供给来得更具实际意义么?

多年以前,人们一直在探讨下一个杀手级应用是谁?(另外一种问法是:下一个google是谁?)我倒是觉得,讨论这个问题至少对我而言,逻辑是很清楚的:从推送到抓取到跟随朋友,下一种会让极大规模的人群都接受的“接触信息”的方法是什么?

这个问题一旦有了答案,下一个杀手级应用,便呼之欲出。

(最后要说做个附注说明,信息两个字,并不是专指某一篇文章,可以是任何东西,比如女朋友抱怨生日没有得到想要的礼物——这也是信息,对于当事人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信息。)

——《IT经理世界》专栏供稿 ——

2012-05-16

近来,几个平台类电商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无论是互联网出身的京东、天猫,还是传统行业涉足的苏宁、国美,都祭起了价格战这种“杀人一万自损八千”的法宝。虽然有论者认为,电商更应该注重自己的服务,而不是仅靠价格战,但恐怕电商这个业态,由于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很大一块建立在“便宜”上(相对于线下而言,理由是省略了大量的人工、场地、水电诸如此类的费用),价格对抗,大致是免不了的。

但其实电商的成本一点也不低——我有时候甚至会觉得,做一个电商怕是比线下开个店的成本低不到哪里去——有两部分的成本它高于线下店。其一是物流费用。消费者去线下店的成本是由消费者自己承担,买到了货也得自己想法子扛回去。但电商则以满多少多少包邮来吸引消费者,实质上就是将原来由消费者承担的成本转嫁到自己头上。第二部分费用在于吆喝。电商“全场3折”起的这条信息,要让足够多的人看到,是需要再次付出成本的。在对外广告上的投入,电商远远比线下店舍得花钱。

电商真正的优势在于“货架是无限的”——这也是安德森笔下的“长尾理论”。平台类这样的电商如果在线下开店,估计十层楼面都打不住(比如天猫就号称有6万个卖家)。每增加一个货品,只是增加一个页面。货品越多,最后所摊薄的宣传成本就越低。这也是线下店之所以不太会如此大规模投入广告的原因之一:摊薄的宣传成本有限。但是,光有货品没有交易显然是完成摊薄宣传成本的任务,电商必须刺激消费者来到自己的网站,并购买货品。最好的路,莫过于价格战了。

不过,中国电商的价格战使得他们的毛利率很低。有媒体近日援引一个电商人士的说法,京东的毛利率不过7-8%。虽然中国电商行业集体以亚马逊为师,但后者的毛利率一直在20%以上(哪怕是最艰难被万夫所指的亏损年代)。对于中国电商而言,追求的似乎更聚焦于“规模”上——也就是销量。而这个规模,直接和公司估值、未来上市有关。

一个公司上市之后,受到的公开市场的压力以及每季都必须发布财报,它动用价格战之前就必须谨慎异常。在中国市场上,稍大一点的上市电商(比如当当),对价格战属于防守性的。而文头所提及的若干平台类电商,无一上市,价格战就是进攻性的。我甚至可以这么说,在它们没有上市之前,价格战的对抗,将一直是常态,而不是间歇性的“促销战役”。

电商的价格战会不会让它们自身难以承受最终垮掉?我并不那么悲观。即便是打价格战最凶悍的京东,只要管理没有失控,就不会引发崩盘。几大平台类电商,事实上已经绑架了诸多投资者,已经到了“大而不死”的阶段。PPG全面溃败的原因在于品质失去控制,高管层集体出走,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平台类电商没有这类征兆。

价格战的后果就是加剧垄断的速度,也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极高的进入门槛:没有足够的实力(我以为都是亿当量级别的资金),就不要玩平台类。每一轮价格战都会指向这样一个结果:行业洗牌。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哪一天爆出“凡客与某平台类电商合并”的新闻,我是一点不会奇怪的。

—— 《经济观察报》约稿 ——

附注说明一下:

1、报社约稿时,正处于从帝都回魔都的下午,身体且欠佳,有点浑浑噩噩,今日好些后,发现此文写得有些急就章了。

2、此文的重点在于电商(平台类)会出现并购。这是投资人的意志决定的,不是平时在媒体上经常出现的什么创始人什么首席执行官决定的。优土一案,已经足够明白地告诉了这一点:互联网实质是金融推动的。引申说一下,深得互联网喜欢的奥巴马信誓旦旦要打击华尔街,那是不可能的任务。

3、投资人在上市无望便无法退出的情况下,会推动公司之间的并购以达成换股。如果和某上市公司合并,这种换股就是变向退出。

4、要么上市退出,要么崩盘就认输。最怕吊在中间,而这种吊在中间只会是过渡性的。

2012-05-08

做一个网络社区是越来越热门了,几乎到了“没有社会化因素”就不是一个好主意的地步。社区网站都侧重于“人”的存在,而细细分来,大约有这么三种用户。

第一种用户,按照我的一个友人的说法,就是“孔雀”型用户。这种用户通常属于名人或者某个圈子里的名人,有一定的号召力。一个孔雀型用户的登录,会带来更多的用户,好处显而易见。但孔雀型用户带来的另外一个特征也是社区运营者应该注意到的:TA通常把这个社区当成个人的秀场,摆弄自己的羽毛,以吸引更多的粉丝(围观者)。孔雀型用户其实对社交兴趣很低(不是没有),相对来说,TA更注重的是依托这个社区,把自己的ID锻造成一个有影响力的自媒体。

新浪微博凭借名人战略,吸引的就是大把的孔雀型用户。这类用户成为一个社区的主流之后,社区不再是社区,而成为一种媒体: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对于网络社区运营方而言,得到的只是这些孔雀型用户的用户资料,而十倍百倍于他们数量的粉丝群体,面目其实是相当模糊的。社会化媒体最终的商业变现之路还是“广播式”的广告,而这种方式,和门户媒体实质的差别,是不多的。

第二类用户,与孔雀相伴而生,“粉丝”型用户。在粉丝的眼里,他们其实更关注的是孔雀说了什么,而不是与孔雀互动——虽然一旦孔雀和粉丝互动会得到后者激动兴奋的结果——因为他们很清楚,孔雀怕是忙不过来。粉丝对信息的欲求大于对人的欲求,也成为一个社区结果变成一个社会化媒体的重要动力之一。我完全可以这么说,是孔雀和粉丝的合谋,才会形成一个社会化媒体。孔雀越多,粉丝越多,孔雀就折腾得更起劲,无法判断用户属性的粉丝就越多,媒体化态势就越强。

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第三类用户才是关键。我姑且把它称之为“工具”型用户:TA视这个社区就像自己的电话一样,用以沟通的工具。

事实上,中国最大的网络社区是98年就开始运作的QQ。在QQ群体中,孔雀和粉丝都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海量的视之为沟通工具的用户。QQ聊天领域里,没有秀场,一个从不搭理你的QQ用户,也没有必要存在在你的QQ好友列表里。

社交,按照传播学学术化的表达就是“人际传播”,而张三和李四之所以能展开人际传播的前提是:自我披露。陌生人交往理论谈及的就是这点:人们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披露时展开社交。关系混得越铁的,其实是各自自我披露越多。很难想象两个不做或者甚少做自我披露的人,能够展开长久的社交活动。而自我披露这一点,如果在网络上展开,恰恰成为运营者去获取用户属性的出发点。

不过,QQ并不是以一个网站面目的形象来示人的。虽然QQ用户会进行互相间的自我披露,但他们并不在QQ所提供的一些填空里去输入自己的真实信息(比如姓名)。因为对于一个用户而言,ta要找寻另外一个人,是通过后者告诉ta的QQ号来完成,这一点和facebook相当不同。但正如本专栏前期一篇讨论facebook和QQ差别的文章所指出的,两者的进路大相径庭。作为98年就出发的qq,它等不及所谓精准广告的出现(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连网络广告都是诸多品牌公司将信将疑的东西),它只能把海量用户向其它能够变现的道路上引导,比如游戏。而04年才出现的facebook,则已经面对了一个接受网络广告且对广播式广告有所不满的商家,利用用户自我披露的社会属性展开精准广告,便顺理成章了。

新浪微博借助孔雀型用户鹊起,的确给QQ带来一些麻烦,毕竟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微博上多花一分钟,都会导致ta在QQ上少花一分钟。但它事实上并不能动摇QQ的根本。从CNNIC今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我们看到,即时通讯工具在微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居然史无前例地爬到了中国网络应用第一的位置。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点:新应用飞快地攻城略地没什么稀奇的,老牌应用却依然屹立不倒且继续攀升,才是值得注意的。

时下的移动阅读类社区是网络社区中的一个热点,传统巨头网易腾讯依靠自己已有的强大编辑团队,形成自己的社会化媒体,路比较好走,但对于新起的zaker、vivame、鲜果联播之类,社区化运作是一种差异化竞争。如果很关注这个所谓社区的信息,那么多找一点孔雀型用户(这些用户会在这个社区里大量分享ta所关注的信息)是必须的——这也是巨头们会做的事,但如果注重用户基于阅读上的交流,我看倒未必要执着于孔雀。因为孔雀越多,粉丝也就越多。一个用户在社区里扮演粉丝了,ta通常就不再视这个社区为社交工具了,未来的与巨头竞争之路,便将变得艰难起来。

2012-05-07

动点科技创始人卢刚有一次在微博上发起一个讨论:中国的创业环境与美国相比而言,根本因素上缺少了什么?他列出了几个他称之为硅谷的创业基因:允许失败、海量好主意、风投群支持、一批优秀的创业导师、连环创业、骨子里的DIY精神、政府税收等政策支持等。这些我都基本同意,但根本上,恐怕另有原因。

对于IT圈来说,鲜有不靠风投而成功的创业案例,概因为免费+规模基本上是各种创业故事的特征。风投不是散财童子,每一笔投资都会追求尽可能大的回报:风投A把股权溢价转卖给了风投B,风投B再如是为之,但总有最后一棒的时候,那就是在公开市场上的风投退出。

虽然很多人说上市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但恐怕很多人都打心眼里认为,上市至少是一种里程碑式的胜利。可惜这种里程碑式的胜利,在中国互联网圈的中国公开市场上,案例极少。证监会的过会审核制,挡住了很多公司上市的大门。这一重要一环的相对缺失,我以为,是中国创业环境的一个根本弱势。

但这篇文章更想说的,不是创业道路上的这种“结束”,而是想说“开始”。这个开始,和中国高校非常有关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出了名的创业的开始(很多麻省的学生喜欢创业)。它开设有一个“专利池”,任何一个麻省的学生或者校友,可以缴纳一笔费开设一个帐号,然后提交ta设计出来的专利,而任何一个有帐号的麻省学生或者校友,也可以从这个专利池中去购买ta看中的专利,开始创业;当然,买家也可以邀请卖家一起合伙创业。这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头脑很聪明能捣鼓出专利的学生,ta未必适合创业,但ta的捣鼓,是有回报的。而适合创业的,未必能捣鼓出专利来,但通过买卖,一样可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它让早期的资本和智慧的结合,有了一个场所。另外,这里一个“缴纳费用才可以开设帐号”的细节,让麻省的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一件严肃的事,虽然是捣鼓,但绝不是瞎捣鼓。

这件事让我感触良多。平心而论,高校不是培养创业家的地方,创业这件事也没有什么太多的理论可以教授。但高校聚集着这个社会最聪明思想最活跃的一群人,而且是相对有足够时间的年轻人,高校应该允许他们做点不务正业的事——但这句话,并不等于我说: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创业。

其实我并不是很赞同学生创业,特别是辍学创业。是的,微软的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谷歌的两位创始人博士没读完。但如果你没个大学文凭,你能进微软么?你去看看谷歌的高管团队名单,不是个博士怕没其它两下子都不好意思混那里头。更重要的是,一个比尔盖茨起来了,又有多少想成为比尔盖茨的辍学失败者呢?

学生创业,有激情有想法,但却很有可能会因为缺少资本、缺少资源、缺少人脉、缺少成熟心态而失败。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有激情有想法不等于就适合创业,而MIT的专利池,就让有激情有想法可以转化为有行动,但是,未必就是创业。

人都是功利动物,年轻人也不例外,不务正业应该有回报。专利池就给这些不务正业提供了回报的可能。对于社会资本而言,专利池也可以让他们找到最有趣的一些想法,让资本获取增值的可能。

但中国高校,鲜有做这类事的。高校教师们,成天教育学生不要不务正业——这其实是我这个高校老师最不为然的地方。另外一方面,中国高校似乎又有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态势——这又是我相当不以为然的地方,让我简直怀疑他们其实是想降低失业率。我还想诟病的是,围墙外的社会资本,对校园关心太少,在他们的眼里,学生群体就是他们想做的商业公司的消费群体、工作群体,而全然没有意识到,这里,其实是鲜活思想的宝库。

中国创业环境,在这个“开始”的环节上就走了偏路。要么就是鼓励学生去创业,要么就是培养中规中矩的学生。社会资本呢,也漠视学生的思想。再结合文头提到的风投退出,一头一尾,是中国创业环境之殇。

最后我想说的是,专利池这种事,不见得非要校方来做,这本身,难道不会是一个不错的既有商业价值也有社会价值的创业项目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