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2-09-28

正如主文所探讨的那样,微软的确存在着一个失落的十年,不管微软高管承认不承认,苹果的市值已经超越了wintel联盟之和,谷歌对微软的威胁大到了微软不得不考虑和Facebook联盟来进行防御。作为操作系统的垄断者,微软与英特尔一起,一度把持着整个信息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微软面临着今天这样的局面?

一个简单的说法是:微软是一个软件公司,而不是互联网公司。面对互联网的潮流,这家公司缺少所谓的“互联网基因”。不过这个说法失之简单。互联网基因实在有点玄妙,到底什么是互联网基因,或者再问得深一点,到底什么是基因?

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在1995年就写过《未来之路》,虽然对互联网的未来有些地方说得并不准确,但这不意味着比尔盖茨没有认识到互联网将会是一股不可抵挡的大潮。同样的,比尔盖茨在微软鼎盛时期也说过,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这句话充分证明了他是一个有风险意识的人。作为微软的当家人,又看到了互联网,又有风险意识,怎么就说微软不具备互联网基因呢?

微软的确是靠软件业起家,无论是windows还是office都是当之无愧的本领域的成功者,不过,成功带来了两个后果:其一、微软对软件业的在利润上依赖极重,谷歌可以搞一套免费的在web上使用的office套件,微软绝无可能;其二、软件部门由于提供主要的收入来源,他们的话语权就很大,出于保护本部门的利益(有时候也是因为考核指标所逼迫的),他们会变相地去对抗比尔盖茨的一些想法的实施,这种对抗在话语权的帮助下获得了成功,也让微软在固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偏离了互联网的方向。

早期的互联网是AOL主宰的,这个公司的商业模式其实是收费服务:用户必须缴纳接入费用才能获取AOL的内容。雅虎出现后,真正证明了互联网是可以用广告作为商业模式的。而微软在互联网上的套路是偏AOL的,谷歌则是继承雅虎的衣钵。

AOL虽然给用户免费内容,但在入口上设置了收费的栅栏。早期的浏览器Netscape也打算用这个商业模式。微软敏锐地意识到浏览器的作用,利用免费加捆绑的方式,迅速让IE成为Netscape的替代者,但再往下,微软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因为这个销售软件为主的公司,从来没有玩过广告的手法,既有的精英人才只是精英在软件售卖上,渠道铺设上,除非微软大动干戈,剥离出一个专心致志搞免费+广告的互联网公司,并且重新招募一批人马。这招棋在今天看来也没什么,但在当时的情形下,委实有点险。因为既有的软件部门不太会全力投入资源支撑这个新公司,于是这个公司其实和硅谷里太多的startup项目没什么区别,是死是活并无太大的胜算。

其实公司总是要死的,有的死于主事者的脑袋发热做了错误的选择,而有的,则死于自己过去成功的模式上:时代变了它变不了。传统行业里,迭代的速度不快的原因在于它们的周遭环境其实不会剧烈变化,但信息世界里,则完全不同。摩根斯坦利曾列举过最近四十年里在信息世界里的每十年的巨头,大概只有IBM一直在榜上。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原因就在于:这个时代,躺在过往成功道路上,大概只能吃十年。

微软的未来会怎么样?有一定的迹象表明,它的娱乐部门正做的风生水起。这个部门的套路和它过去的软件部门是一致的:售卖模式,无论是售卖xbox机器还是售卖里面的游戏软件。另外一个迹象在于,当微软的win8借鉴了苹果的应用商店模式后,它会对各路软件的分发和变现有着更强的操控力。这都是它相当娴熟的技巧。要说微软即将衰落,还为时尚早。

—— 这篇东西是《商界评论》一篇关于微软十年长文的配套短评 ——

2012-09-26

时间:2006年8月

话语:阿里以公告的形式表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所有子公司及业务部门自即日起永远不和周鸿祎投资及有关联的公司发生任何业务往来——请注意“永远”两个字

后续发展:2011年10月,淘宝与360展开两项合作(见附图)

2006年所发生的周马之争,很多人都记忆犹新。周鸿祎离开归属于马云阿里的雅虎中国后,做了一段时间天使投资人,最终掌舵奇虎公司,并在后来推出了360安全卫士。安全卫士忽然反戈一击,矛头直指3721这个雅虎中国旗下最重要的插件——也是周鸿祎一手养大的插件,引发了阿里和奇虎之间的大战。毋庸置疑的是,这场大战的赢家是周鸿祎,一来3721插件从此偃旗息鼓,二来360安全卫士迅速为广大网民知晓,为它今后成为中国第二大客户端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阿里是如此的愤恨,以至于在公告里用了“永远不合作”这样的字眼。在这份公告里,阿里还呼吁所有网络公司都不要和奇虎发生往来,这句话的潜台词不能不让人感觉到的是:如果你胆敢和奇虎往来,那么阿里就不会欢迎你。不过阿里显然高估了它的行业影响力,和奇虎往来的公司并非没有。阿里似乎忘记了,当年它的淘宝出山时,也受到彼时极其强大的易趣的封杀,却依然冒头茁壮成长。在数字时代,一个商业企业再大也很难真正意义上封杀掉另外一个商业企业。

这场战事后来在舆论上被谈及的很少,双方似乎都不再愿意回顾旧事。五年后,忽然就冒出了淘宝与360的合作。虽然这个合作极其低调,合作的方式也非常浅,但与当年“永远不合作”的那份决绝相比,依然有那么点让人认知不协调。

这两项合作都是淘宝帮助360推广360产品。在手机淘宝网上,可以看到淘宝向用户推荐手机版360安全卫士,在淘宝网上,则向用户推荐360安全浏览器。打的都是“安全”牌,诉求的都是为用户保障交易安全。不过有趣的是,360方面,在它流量极大的产品360导航上,给出的是一个“淘宝特卖”的链接而非淘宝本身,也没有用特别的颜色做标示,至于天猫,更是不见踪迹。可以推论的是,双方并不是资源交换式的合作,极有可能的是360付费购买了淘宝的一些广告位置。

虽然有所谓“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但利益是前提。阿里究竟看到了什么样的利益或受到了什么样的潜在威胁,以至于要食言而肥?

淘宝是缺这点广告费了?显然不是。淘宝因为不是上市公司故而没有披露过它的财务状况,但业内大致的共识是:借助推荐商家的广告位,淘宝早就已经开始盈利。虽然阿里巴巴由于要私有化需要大量现金,但360这点广告费实在是杯水车薪,不足以让阿里背弃它当年信誓旦旦公告天下的“永不合作”。

是处于安全的考虑?淘宝自然通过这个方式摆出了一个姿态:我们很为用户的交易安全着想,连过去的恩怨都不顾了。但事实上,用户在交易不安全产生损失后,第一想到的就是电商网站本身,而不是什么浏览器啦安全卫士啦之类。淘宝经营电商那么多年,支付宝搞的极其复杂,安全问题显然是他们的重中之重。要说交易安全是由360来保障的,谁都不会信服。

还有论者认为,淘宝顺风顺水发展多年后,也有一些危机,比如颇有一些卖家组织反淘宝联盟之类,故而淘宝需要一个浏览器级别的合作者来震慑这些卖家。这个说法相当不靠谱,巨头从来不会因为什么行内一批小玩家搞联盟就会惊慌失措,反百度联盟还少么?也没见百度由此而去和宿敌来联手。

在我看来,首先是这个合作的如此低调至少能说明这样一点:无论是利益还是威胁,阿里都不是着眼于当下的。越高调越说明阿里看重这份合作的当期性和战术性。这种合作极有可能是一枚预先埋入的一颗棋子,未来可能有用,也有可能没用。

电商行业经过这两年的迅猛发展,已经有多个重量级玩家,比如京东、当当、亚马逊中国。淘宝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它更像一个虚拟世界中的地产商而不是百货商店。这两者业态不同。不过,数字地产商不是没有挑战,先是百度介入,然后是腾讯介入。阿里击退了百度的进攻后,将面临着腾讯的猛烈冲击。与百度不同的是,腾讯在用户及用户关系上很强,并非只是一点流量的优势。

腾讯虽然尚未露出在数字地产商强有力的竞争力,但在电商领域这两年手笔不小。成立的50亿元投资基金很大一部分投向了电商领域。阿里并不惧怕有流量优势的百度,但不能不对有用户优势的腾讯提前做一点防范。

于是,360这个和在10年和腾讯结下梁子的公司,也就可以考虑了。敌人的敌人,可以争取成为朋友。虽然历史上有个恩怨,但毕竟年代较久,先做一个浅层次的合作,增加一点互信,为未来可能有的重大深层次合作铺路,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360有排名第二的客户端、排名第一的浏览器,实力不容小觑。

这个事例总让我想起中美建交的轶事。打了那么多年的实际战争和口水战争,最终为了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走到了一起。中美建交也是从试探性合作开始的,过去彼此受伤太深,饭总得一口一口吃。阿里和360的关系,同样如此。

2012-09-25

很多人认为,微博的@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因为它可以迅速通知到你想通知的人。当然,很多人也天天在用邮件,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微博的这个@,多半是从邮件的@借鉴来的。

电子邮件是一项极其古老的互联网服务,比万维网出现时间还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这个世间还没有WWW网站的时候,电子邮件就已经存在了。有据可查的是,1965年麻省理工学院搞了电子邮件,但第一封电子邮件可能诞生于1971年Ray Tomlinson的手中。而WWW万维网,即便只是个构想,也是在1980年才有,真正亮相是在1991年——前后相差20年。

来自硅谷的顶尖投资者Fred Wilson最近发表了他对电子邮件的看法:邮件死期将至,社交网络取而代之。但我并不是太同意他的观点。他的论据是:开放协议才有未来,但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几乎所有的网络社交服务都要求交流者必须在同一个账号体系下,可电子邮件却不是。一个使用gmail邮箱的人,要和163邮箱的用户进行“社交通讯”,毫无困难。这在我看来,恐怕是最“开放”的网络社交服务了。

不过,这里我们稍许停一下:电子邮件,究竟是通讯?还是社交?

广义地讲,社交社交,就是通过通讯完成的。无传播无社交,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话:人类不可能不传播。电子邮件当然是一种通讯工具,但平心而论,它离我们通常认知的社交,似乎还是有点远。

现实社会中的社交是一种“即时通讯”,但电子邮件不是。学术一点说,这叫异步通讯。但即便在IM大行其道的中国,电子邮件依然是重要的网络服务。而在美国,IM的应用普及率从来就没有超过电子邮件。故而,同步还是异步,并不是电子邮件不能成其为社交工具的理由。

另外一个社交的重要元素在于:群通讯。一般意义上,社交都是一堆人扎在一起(一堆人大于等于三),可能是由其中两人发起的话题,然后众人你一句我一句的插话——这是现实社会中典型的社交情景。电子邮件的确没有做到这点,虽然它功能上具备“群通讯”(群发即可),但群发的邮件互相讨论发送,有时候会让用户很烦躁。

我觉得这和电子邮件的界面设计有关系。数十年来,电子邮件的界面其实从来没变过:左右两栏,左侧是收件箱、发件箱、垃圾箱诸如此类的folder,右侧则是一封又一封邮件按时间排序的list。电子邮件缺少模块化的感觉,这使得它更像通讯工具而不是社交工具。因为社交是主题性质下的一种模块化运作。

Gmail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过努力,它把邮件往来称之为“对话”。在web邮箱界面上,我们可以发现基于某一封邮件的用户之间的通讯往来,被归于一个邮件之下。这是一个不错的改进,但这种改进并不足够,远未能到革新的境界。同样,被Google新近收入帐下的Sparrow,也是个技术型的团队,并没有在设计界面上有多大的亮点可言。

我并不能太说清楚电子邮件真正足以让人眼睛一亮的革新应该是什么,但从移动新闻客户端上似乎可以有些启发。在web上,我们已经习惯了链接列表式的门户界面,但在移动新闻客户端上,没有人这样做。Flipboard设计了模块化式的阅读界面,国内诸个做新闻客户端的,无一不在仿效。这在我看来,是新闻阅读界面的重大改变:从列表到模块。邮件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

电子邮件其实是一种“刚需”——作为一个网络时代的人,似乎都该备一个。但长久以来,电子邮件并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商业模式,更多意义上是在巨头的产业图景中起到一个辅助性的角色,更不用说电子邮件客户端了。很多年以来,电子邮件一直充当的是“通行证”的角色,因为在web上,如何迅速定位到一个用户,电邮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类似像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电邮能够帮助到锁定用户。然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锁定用户的方法已经很多了,未必一定是电邮。Foxmail的张小龙把很多电邮的通讯理念,在我看来,带入了他的微信中,只不过,邮件是不会要求各方都在同一个账户系统下的。

某种程度上讲,乔布斯所谓“重新发明电话”是一种以设计取胜的路径。虽然iPhone背后的产业逻辑远远不是设计这一环,但就iPhone刚刚出世的2007年,的确是用惊艳的方式征服了大量的消费者。在那个时刻,就功能而言,iPhone未必比老牌的诺基亚、黑莓强大多少,但就是那种简洁到无需说明书的设计,让“重新发明电话”这句话并非是一句空谈。

深挖电子邮件的技术层,恐怕大多数人对POP、SMTP、IMAP诸如此类的协议不会有多大兴趣——Wilson认为这种协议不是开放协议,但其实一点也不重要,就像很多人对HTTP毫无认知但依然天天上网那样。电子邮件的革新,不是技术的问题。最近网易发布邮箱5.0版,号称使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比如人脸识别,比如给盲人使用的语音输入之类),这些技术不是不好,但它从根本上,并未能做到“重新发明电邮”。即便把它看成是一种巨头之间工具级的竞争,都未必能新增多少用户出来。电邮,需要一些本质的改变。

重新发明电邮,可能吗?—— 我以为是可能的,但这首先是个设计活,而不是技术活。

2012-09-24

iPhone5面世后,预售情况还不错。有消息说,一周之内能发货的预订仅仅开放1个小时就被订购一空。而当初iPhone4花了20小时,iPhone4S则花了22小时。但在这样比较抢眼的预售数字下,依然存在着一些阴影。

iPhone5在网上遭到不少人吐槽。这款新的苹果手机除了长一点(不是大一点)似乎表面上并没有什么特色。这和苹果一贯的产品发布会总有惊艳产品推出不太相称。更有媒体总结了iPhone5在如下功能的缺失:近场通讯和数字支付、触碰分享、动态主屏、面部解锁、无线充电。而这些功能,iPhone的竞争者们,都已经实现了。

还有论者比较大胆地指出:苹果精神已死。在iPhone5上没有看到创新,有的只是一些硬件上的诸如薄了、长了之类的小噱头。苹果终将平庸起来,成为这个世界上万众科技公司中的普通一员。

真的是这样的么?

事实上,iPhone5只是一个硬件,手机拿来是要用的,而智能手机则更要满足五花八门的需求,而这些需求的满足主要不是通过硬件,而是软件。iPhone5是iOS6的具象化和设备化,所以我们必须回过头去看iOS6到底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比较明显的一点是,苹果在地图应用上和谷歌针锋相对起来,似乎已经涉足到具体的应用层——这也是一些论者所担心的苹果是不是会抢很多开发者的饭碗。但如果我们看过KPCB于11年发布的一个报告就知道,手机的各项用户消耗时长排序是:电话、短信、skpye(一个其实就是打电话发短信的工具)、邮箱、浏览器阅览和地图。故而,传统的功能手机的主体功能被定义成:电话、短信和skype,而在智能手机中,主体功能除了这三者之外,还应该加上三样东西:地图、邮箱、上网浏览。iOS6恰恰做了这三者的努力:地图上抛弃了谷歌、重新设计了邮箱客户端、给浏览器加上了离线阅览和分享功能。

对于一个智能手机用户而言,ta所期待的手机功能不仅仅是打电话发短信了,地图邮箱浏览器都是ta认为一跨好的智能手机的标配。苹果这个向来信奉核心部分一定要自己做的公司,在这个层面上跨入是一点不奇怪的事。这不是苹果干预到了应用层,而是对什么叫智能手机的苹果定义。在苹果的定义里,地图邮箱浏览器和打电话发短信一样,属于手机的基础应用。

把基础应用层做好,才会让用户更喜欢iPhone手机,越多用户喜欢iPhone手机,才会有更多app的开发者围绕在苹果生态上,吸引更多的用户。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只要这个循环不被破坏,苹果的好日子就不会结束。

现在来看看文头那家媒体所提及的诸个“理应开发的”功能。触屏分享、面部解锁、动态主屏,这都是小噱头的性质,属于一般应用层的东西,苹果完全没必要自己干。苹果要真做了,开发者的疑虑就会越来越大:苹果你是不是要抢我们饭碗?而无线充电,属于硬件领域,苹果应该会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出手购买一个公司,放在未来的iPhone中。目前,就交给围绕在苹果的周边设备先顶上一顶吧。

有争议的可能就是移动支付。因为太多的人认为未来出门三件套手机、钥匙、钱包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手机了。但遗憾的是,这只是未来,而不是现在。目前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移动支付已经获得大范围上的商家的认可(消费者是否愿意真的不是第一位的)。移动支付可能会成为“基础应用层”里的东西,但绝不是当下就会发生的。这属于苹果的判断,这个判断是否正确,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苹果的确会成为一个相对以前看上去更沉稳的公司,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破坏者,而是一个既得利益者。如何维护并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才是它最重要的使命,而不是去颠覆什么行业规则。人们总是对破坏性充满了兴趣,但这的的确确只是公司谋求利益的工具,而不是公司最终的使命。

正如乔布斯所说,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智能手机),这个领域其实刚刚开始,苹果完全没有必要再去搞什么颠覆性创新。吸引数十万应用入驻的苹果生态在早期的迅猛发展之后,是时候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期了。做为一家公司,它迟早要平庸乃至死亡,但绝不是现在。

2012-09-20

8月21日,周鸿将360浏览器默认搜索由谷歌替换为360自主搜索,正式向国内搜索老大百度宣战,江湖人称“3B大战”的搜索引擎竞争就此爆发。当天,另外一家浏览器公司的高层宣布参战,百度搜索请求量锐减10%,资本市场上百度股价也重挫5.7%,创下10个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细细算来,这是周鸿近年来挑起的第7次商战。其中,重大战役有四场:安全市场上战瑞星和金山,其实是免费战收费;客户端上战腾讯;硬件上战小米;搜索上战百度。还可以外加一场早期用战马云的方式迅速上位的“表演秀”。

两年前的2010年11月,周鸿向腾讯发起了一场“战争”——虽然“3Q大战”是腾讯开的第一枪,但理由是360对QQ实施了“无耻的拦截”。在这场至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斗中,奇虎算是把腾讯给彻底得罪了,以至于在腾讯后期的“诊断腾讯”系列会议中,腾讯方面的人提及360,依然是恨得牙痒痒的。

我们把时针再往前拨一点,2006年8月,从雅虎中国出来做了一段时间天使投资人后再实际运作奇虎的周鸿,将矛头指向了他的老东家——阿里巴巴。360安全卫士对雅虎中国的3721——同时也是周鸿一手养大的工具,痛下杀手,引发马云和周鸿的口水仗。最终,阿里发布公告称,“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所有子公司及业务部门自即日起永远不和周鸿投资及有关联的公司发生任何业务往来”,还号召诸个网络公司都这么干。可见马云有多么痛恨周鸿。不过,正如那句名言所说的“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今天你在淘宝网的一张页面上赫然可以看到淘宝在推荐360安全浏览器。

周鸿为何如此彪悍?一来他性格本就不是好好先生,隐忍一直不是他的强项;二来其所图甚大。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曾说:“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刘备的目标不是做个郡守,而是要和曹操争天下,但地盘都是曹操的了,只好去玩与曹操不一样的套路,还有点成功的可能。周鸿亦然。

作为后来者要争天下,手法自然需要和既得利益者不同。中国互联网顶尖三强号称“BAT”,即百度、阿里和腾讯,这三家公司分别控制着信息、消费和社交三大市场。周鸿在和阿里、腾讯都干过一仗之后,今年,终于和百度交火了。

“3B大战”开幕

根据艾瑞发布的数据,2012年一季度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为54.9亿元,百度一家独占77.6%,谷歌中国排名第二但处于萎缩中,搜狗则占据12.7%。不过,随着打着“破垄断”旗号的360的加入,这个格局很可能被改写。

搜索市场本身是一个大市场,在CNNIC历年报告中,一直都在网民应用中排名第二,在最近两期报告中甚至排到了第一。搜索应用本身和网民息息相关,但这场搜索战争,相对周鸿一路过来的几场战役而言,口水显得少得多。更多的时候,是在桌子底下使劲。

周鸿点燃战火后,百度立即与国内多家安全公司(大多是周鸿的对手)成立安全联盟,声称要打击各类钓鱼欺诈网站。然后,对于从360网址导航过来的搜索用户提示他们将百度设为首页。周鸿的反击则是:将360搜索中的问答由奇虎问答替换掉百度问答。

8月28日,百度做了更为直接的反制:在除Chrome以外的多个浏览器中,用户通过360综合搜索访问百度知道、百科、贴吧等服务时,将会被强行跳转至百度首页。360随后展开对攻,用户在360浏览器中使用360综合搜索时,点击来自百度相关服务的搜索结果,会被直接带至“网页快照”页面——这个用户体验并不好,快照的页面排版格式很乱。

而百度最近则非常明显地在优化搜索产品,并改善搜索结果的公平性,向产品优势的网站倾斜,降低商业的权重。

3B大战打响后,网络上开始大量流传一些网站和金融机构开始要求员工卸载360相关软件的传闻。此后广发证券和网易纷纷对此不实传闻做出了澄清。周鸿则在微博上感恩戴德:“360一进入搜索市场,类似的抹黑谣言就突然多起来了,谢谢网易替我们辟谣。”

3B开打后,搜狗CEO王小川表态不参与,但搜狐的老大张朝阳则在9月初声称搜狗必须参战。后者可能更多的是出于宣传战的考虑。因为在3B战役中,多家网站用晒流量的方式来比对竞争者们的流量变化,带有很强的借势营销意味。张朝阳的话语很明显地表示出不甘被忽视的意味:大家是把搜狗给忘了吗?至此,3B大战,演变为“3SB大战”。

与阿里、腾讯的缠斗不同,周鸿在搜索上的出击就他一贯的作风而言,已经很低调了。有据可查的是,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发了一条360有搜索的微博后,周鸿转发,言辞上还很恭敬。3B之争,基本上是围观者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说出来的,当事人自己,反而说得并不多。至于在微博上的唇枪舌剑,那就更没法和“小三大战”相提并论了(360手机和小米手机的口水仗)。

对于围观的普通网友,也越发不感兴趣。周鸿战阿里,说的是360安全卫士对战3721,这个事和网民有关。这么多年,网民的确深受流氓软件之苦。周鸿战腾讯,说的是QQ有窃取用户隐私之嫌,这事和网民也有关,硬盘里藏点什么都给你知道了那还了得。故而,无论是3阿还是3Q,都和网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动静更大也就不奇怪了。

但3B完全不同。360对百度的控诉是:你垄断。但对于网民来说,一个网络公司垄断不垄断,和我有什么关系?只要你能让我搜到我想要的,就完事了。说到底,360安全卫士在杀毒领域也是垄断的。

3B之争,其实百度总裁李彦宏也不是很关心。一位来自百度所用的公关公司的人士说,李彦宏甚至跑到了国外,电话也不接。相比之下,当初3Q大战时,马化腾深更半夜还要给刘畅(腾讯公关负责人)发短信打电话。

为何要打搜索战

周鸿的目标是“争天下”,但360目前的业务未来成长空间有限。360的重头收入——广告,主要来自于360导航网站。导航并不是一个有极大市场空间的业务。360坐拥数亿用户,这点收入,有些不相称。

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称,360搜索的上线时间比预期的提前,很大原因是利润增速的下滑导致。

从奇虎的战略上来说,搜索战非打不可。

搜索能不能带来利益的直线上升呢?很多人认为正是基于此,360才突入搜索市场。360浏览器设置谷歌为默认搜索,改为自己的搜索后,可以摆脱代理者的身份。从商业价值角度而言,360来自谷歌的收入只占广告收入的两成,这块利益,并不够大,以至于奇虎要和“BAT”都产生竞争。

360说到底是一家出身于“端”的公司,它的客户端360安全卫士赫赫有名,某种意义上讲,这样一家公司,和同样出身于“端”并位居老大的腾讯迟早要起正面冲突。但百度是一家“云”的公司,虽然在“端”上也多有布局,却总不是太成功。

如果说奇虎是看中所谓大数据时代下的用户数据的话,那它其实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的确,搜索代表着用户最强烈的兴趣,但360有市场份额第一的浏览器。浏览器对于用户的了解,远远超过搜索。奇虎一度还专门组织过一个团队,以联想出来的人士带头,埋头研究过一阵子。周鸿视这块如同珍宝,总有一天会拿出来使用。数据,奇虎是不缺的。

百度之所以并不看重3B大战的根本因素在于:在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客户端并没有像PC桌面互联网那样强大。百度搞云计算也好开放平台也好,就是以云为核心,吸引各路开发者靠拢,后者都是百度可以利用到的端——说到底,用户是通过端来接入云的。在这样一个逻辑里,显然云比端来得更为重要。

周鸿的方向还是很明确的:在移动时代,如果只是折腾一个浏览器、一个安全软件,显然达不到一流公司的境界。搜索对网民的覆盖已经超越了只是搜几篇文章搜几首MP3。用户的需求会通过搜索反映出来,而依托浏览器所获得的用户数据去挖掘也好变现也好,路径过长。

奇虎不是一个没有梦想的公司,它追求的是网络商业江湖里的核心,而不是偏居一隅的小公司。战略方向确定了目标,那么正面竞争就晚打不如早打了。百度在云的纵横联盟上已经开始下手,再拖个一年半载,竞争起来更吃力。

再来看看周鸿的个人因素。周鸿做过3721,核心其实是搜索——用中文迅速到达一个网站。进入雅虎中国后做过一搜,创立了奇虎后搞过论坛搜索,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周鸿的搜索情结。今天手握浏览器这件利器,周鸿的判断是:时机应该成熟了吧。这一点可以从其二季度财报与投资人的电话会议上的表态看出来——“360将以谷歌为师”。

360宣布进军搜索后,股价大幅上扬,涨幅一度达到25%。这一点无论对周鸿还是奇虎公司都非常重要。从时间上讲,奇虎今年面临着一批经理人的股权得以解禁,他们会不会抛售变现然后离开奇虎寻求新机会?不好讲。周鸿是圈内非常出名的性子暴躁之人,早年在雅虎中国砸玻璃事件并非谣言,而且其对公司大小事务介入很深。在这种情况下,部属如果萌生变现撤退心理一点都不奇怪。

推高股价有利于吸引住一批人继续在奇虎帐下打拼,比如说可以通过再发一批期权激励来留人。

3B大战后,所有人都在猜测这样一个问题:360会占据多少份额?搜狗的流量主要来自于搜狗浏览器,受影响不大,谷歌被360抛弃后自然受损最重,百度呢?一两成的份额丢失是普遍的看法。分析师普遍预计360能有10%的搜索份额,但做网站的普遍认为20%以上没问题。

由于国内搜索差异性不大,谁拿到流量,谁就有可能成功。依托浏览器的入口优势,360完全可能快速抢占市场。

但其实这个问题是很PC化的思维模式,百度未来对市场的控制力未必就是仅仅通过baidu.com里那个巨大的搜索框来实现的。百度要的是一个连接无数开发者而形成的百度生态,而不仅仅是一个访问量排名第一的网站。百度依托搜索,但不完全是搜索。360进军搜索,也不见得是要做中国头号搜索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