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2-12-31

自从李善友出局,酷6大裁员之后,这家美国上市的网站的价格就一直在下滑,本月7日甚至掉到了1美元以下,引发市场关于它退市的担忧。不过,14日它又重返至1.05美元,这个担心似乎可以暂时消除。同时,酷6现任CEO施瑜坚称不退市,还要于明年去美国路演向投资者解释其商业模式云云,言下之意就是市场对它颇有误解,价值被低估了。

但在我看来,这家网站,很有可能,真得没有什么太大指望。

李善友当年的大片模式显然不是一条好的路径,因为相当于优酷土豆以及出身豪门的几家巨头所打造的视频频道来看,它的体量太小。大片模式是需要砸钱的,酷6本身很难拿出这笔钱来,而陈天桥看来兴趣亦不大。这条路在资本的压力下已经是条绝路。于是酷6转向,走上了所谓短视频+视频社区的道路。

在酷6网上,新酷6社区 my.ku6.com)号称是“中国最大的视频社区”,但社区社区,总要有点互动不是?很惭愧的是,右侧热点排行第一的“DJ女屌丝细腿小蛮腰 舞姿好消魂!”居然底下是“该视频暂无评论”。排名第二的“徐海星《绿色大冒险》英文主题曲曝光”照理按中国好声音的热度和该歌手的争议度,总该有点评论吧?还是没有任何评论。没有评论的社区怎么也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最大的视频社区”?

现在来看短视频。短视频(还有叫微电影的)其实商业变现相当难。用户可能能够容忍90分钟电影前加载90秒广告,但很难容忍短短几分钟视频前就有1分钟广告。酷6现在一些短视频前的确没有贴片,但在看到一半时突然自动暂停弹出个广告好几秒,总是不好的体验。更何况从广告本身来看,是一些不入流的网络游戏,想必投放金额也不会太高。而实质为广告的微电影,更是会选择流量高的网站,而不是酷6。

其实网络视频在中国具体国情下,很有可能的出路在“互联网电视”、“移动电视”之类的另外设备上。前者用户观看体验更好,后者则能切到碎片化时间。酷6这样的二线网站,怕是很难在当下挤到这个已经很混沌的市场中。酷6号称在UGC的帮助下压低了成本,但UGC的视频,大多数画面质量不高,也没什么太有趣的内容,很难成为有竞争力的内容提供商。更进一步,即便像鸟叔江南style这种人气度极高的作品,youtube也不过切到5万美元的广告收入,可见UGC视频模式的变现之难。

酷6的三季度财报其实相当不好看。从正面角度讲,净亏损325万美元较去年同期1298万美元下降不少,但收入却也在下降,同比下滑27.7%。从资本市场而言,亏损减少并不是第一位的,收入下降才会使得这个公司的未来想象力不足。投资者要投的不是微亏的公司,而是有希望赚大钱高速增长的公司。酷6明显这种可能性极低。也正是这份财报的发布,7日当天酷6股价才跌穿1美元。

无论是情结也好,还是意图从纯游戏转型线上迪斯尼也好,盛大对媒体还是情有独钟的。先是突袭新浪不果,后又并购酷6,视频站意图成为基于自有著作权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自制剧三架马车之一,但这个企图已经落空。跟投资者们路演去讲什么UGC模式,一来投资者未必买账,二来可以说明,酷6在盛大整体的价值链中,已经失去了位置。

酷6会不会退市倒不一定,毕竟纳市要求退市还是给公司留有120天的时间,但股价长期低迷在1元左右,应该是可以看到的。

—— 转载请注明腾讯科技∑Ping栏目供稿 ——

2012-12-28

本月12日,中联通宽带在线总经理何华杰表示,就用户数而言,腾讯已成中国第二大运营商,手机QQ、微信等业务,不仅占用了大量数据流量资源,而且还对运营商业务形成冲击:人们借由基于互联网的通讯工具,而省去了通话费、短信费,以及可能会出现的漫游费、国内国际长途费。而这些被用户省去的费用,恰恰是运营商们的基础业务:通话和短信。

先看所谓“占用大量数据流量资源”,其实这个没什么好值得拿来说事的:很简单,用户需要。美国曾经就网络资源消耗向ICP收费问题展开过激辩,一种观点认为类似像youtube消耗过多资源需要额外收费(有些向洗车店收更多水费的意思),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资源消耗不是水资源消耗,并没有太多环境问题,应该一视同仁。后一种观点有个赫赫有名的称谓:网络中立原则。

运营商对于各种服务应该一视同仁,而不能因为某一种服务极受欢迎消耗自己的资源而横挑鼻子竖挑眼。而这种批评,其实根源还是在于这种心结:你不断地消耗我的资源,却结果又把我彻底管道化,让我连短信、通话费都赚不到了,特别是油水极足的长途话费。

事实上,微信还是相当小心的。从技术角度而言,形成“通话”就腾讯公司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微信至今只是最多做了个语音包传输这种类似留言以及藏得很深的视频通话。但国外软件就肆无忌惮得多,比如viber,比如line(中文名叫连我)。我个人都试用过这两款应用,在wifi情况下,通话质量不错,但要是到了无wifi的环境中,还是有些问题的。

于是运营商们就更纠结了:我大力发展网络基础建设,将网速提高上网成本降低,却一手培养出自己的掘墓人——因为随着网络使用情景改善,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向所谓“互联网电话”的怀抱。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过往很有钱赚的业务越来越薄利最终商业上消失,其实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通话这个业务本质上是社交,在社交领域,核心资产是“用户关系链”。无论是中国的腾讯还是美国的Facebook,都掌握着海量的用户关系链。不过,其实运营商们能掌控的关系链理论上可以更大,但运营商死守着通话和短信业务不放,最终自己把自己给埋进去了,委实怪不得旁人的竞争。

信件往来(我说的是传统邮局寄信,而不是电子邮件)是一种“公共承运人”式的服务,一封发往西藏守卫边境的信,和一封发往北京的信,价格是一样的。邮局这种寄信业务已经越来越被视为一种“公共事业”——国家在这个业务上补贴了相当多的资金。信件往来就是一种很古老的社交,没有道理不承认通话和短信,未来也会变成一种“公共承运”。

在我看来,三大运营商做的根子上是“公共承运人”的角色,在这个前提下,彻底管道化再正常不过。就像现实社会中将人进行传输的公共交通网络一样,数字世界中将数据进行传递没有什么理由要给它丰厚的利润。运营商一方面做着公共承运的事,一方面又想在所谓增值业务上大展宏图,又做裁判又当运动员是免不了的事,短信SP就是一个明证。

在我看来,应该将所谓的增值业务从运营商中彻底剥离出去。中移动本来有一个非常不错的产品“飞信”,位居中国IM前三甲的位置,移动微博也做得相当早,前身139说客2009年8月22日推出测试版,和8月14日开始内测的新浪微博几乎是同期的产品。但利益纠结不清,这两款本来相当有希望的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产品并未得到太好的发展。运营商患得患失,殊不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内部业务的自相竞争,对过往巨额利润的过度留恋,到头来还要责怪他人消耗自己资源太大,岂非天大的笑话。

让管道的归管道,增值的归增值,泾渭分明,才是整个数字产业之福。

——《中国新闻周刊网》 专栏 供稿 ——

2012-12-26

大约在半个多月前,腾讯科技频道和我联系,问我有没有兴趣在那里开个专栏。这本来是我经常碰到的事,但这次的说法有些小小不同。腾讯声称要搞个“大家”的产品,利用腾讯已有的资源,从门户到微博到微信,全方位地推动这位作者的专栏,当然就是在推动作者。我深知腾讯的能量,作为一个写作者,当然也希望自己的文章散播得越广越好,自然就答应了下来。

在邮件往来中,腾讯方举出了“hanhan.qq.com”的例子,我一开始还以为每个“大家”都有类似的子域名,这下可牛大发了。后来才知道,也就是韩寒这样当量级的有此殊荣,一般作者还是个类似dajia.qq.com/***的地址。不过这已经比很多网媒的专栏进一步了,算是腾讯的一种诚意,当然,也有不菲的稿费(就中国而言)。

腾讯做这个事,也许主观上未必是冲着新浪去的,但最需要担心的,的确是新浪。

新浪依靠海量快速的门户起家,但当时不是没有想走出另外一条路的竞争者。还记得FM365吗?在当时的主编吕彤的主持下,这个网站一度和上百名评论员签过独家供稿协议。但后来的互联网寒冬迅速将FM365压垮,以至于连域名联想都忘记续租了。

借助门户之力,新浪形成了一个“名人资源”。——这其实是新浪最核心的资源。依靠这个资源,新浪迅速介入博客领域,非常轻松地将挑战新浪的博客中国网击溃。又借助这个资源,新浪在一年内将微博变成“谈及微博就是新浪微博,要谈腾讯微博非要加上腾讯”。所以,看似新浪依靠博客、微博,但其实那都是工具,实质是:名人资源。

反过来,名人对新浪依赖性很强,甚至可以说到了忌惮的地步。以韩寒为首的一帮作家控诉百度文库侵权,却全然未提新浪爱问这个我视野中大陆最大的版权不清的下载基地。道理就在于百度很难做“议程设置”,很难搞“推送式”宣传,但新浪可以。经过新浪一手打造的东西,影响范围绝对中国首屈一指。新浪造红人的速度,不是一般二般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头号赚钱的互联网公司是腾讯,但中国头号有运作影响范围的互联网公司却是新浪。腾讯做了一个中国流量排名第二的腾讯网,但依然在人们的印象中,最大的互联网媒体不是它,而是新浪。

于是腾讯就很郁闷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知音故事会可能比财经新世纪更赚钱,但总感觉档次不高。腾讯很想搞点档次高的派头出来。于是它入股财新,介入高档财经领域。腾讯网也几度改版,力图像“大气”这种感觉靠拢。但无论如何折腾,没有足够的名人捧场,总是有些不给力的。

腾讯微博——事实上我一向认为这是它在用轻劫对新浪的重劫,属于防守型产品而不是进攻型的——的道路可能让腾讯更加意识到这一环的重要以及它的缺失。不是说名人不捧场,而是就算捧了场注册了微博,但依然不愿意在那里太过活跃(有发微博,但互动相对少很多)。不过即便如此,依然让腾讯在微博上虽然有些后发,可好歹干过了搜狐网易,也有老二的位置了。

后来腾讯又搞了微信的公众平台,聚集了一帮明星型名人,随他们的入驻,微信又圈了一把用户或者让一些用户更黏着。现在,腾讯开始弄“大家”了。对于腾讯而言,主营收入依靠所谓互联网增值服务的,这种东西委实不是它最重要的站场。搞好了自然更上一层台阶,搞砸了也不伤筋骨。而新浪,其实诺大一个新浪,只有一个核心:名人。

一个媒体的影响力其实和广告收入是有关的。广告收入不高不一定说明它不够有影响力,但广告收入高企,这个媒体的影响力一定不小:广告主们用金钱投票认可了这一点。腾讯历年的广告收入占整体收入比重都不大,但的确在一路上扬。以下是新浪腾讯的近五年广告收入图线:


这张图是广告年收入,腾讯和新浪的差距在缩小。但如果我们看近五个财季的话,腾讯已经越过了新浪:


请注意,2012年连续三个季度,腾讯的广告收入都在新浪之上,如果不出意外,2012年全年腾讯广告收入将在历史上首次超越新浪。

腾讯搞“大家”未必就是一定要把新浪击垮,对于腾讯这样当量级的公司,新浪从商业角度而言,委实不是一个层级上的(年入的数字是45亿美元对4.8亿,2011年;当下市值是597亿美元对30亿美元)。新浪微博的确对腾讯产生了威胁,但微信一出,基本上警报已经解除。“大家”会助推腾讯的广告业务。以新浪运作话题的一流手段,名人未必就会立刻抽身而去,但多多将身影出现在腾讯这个平台上,还是可以看到的。

更重要的是,腾讯在努力打造“影响中国中上层”的形象,它不仅要做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还要做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如果后一个头衔被腾讯抢去,那么新浪真就什么都没有了。

2013年,谁来照耀新浪?而腾讯,会不会加入千亿俱乐部?

—— 《钛媒体》专栏 供稿 ——

2012-12-24

与双十一所谓“网购 ”所不同的是,双十二看似极其冷清。阿里到处在宣扬双十一创下的191亿流水的傲人战绩,但对双十二跑了多少流水却讳莫如深。在策划双十二之初,网上就有言论对此表示很不看好,因为刚刚在双十一疯狂抢购了一把,消费者可能会囊中羞涩或钝感,不再进行网购。双十二被看衰到以至于网上出现了这样的流言:陆兆禧因双十二业绩未达标而被马云夺去淘宝CEO职衔——不过,事实上陆早就卸任了这个职位。

双十二到底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它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是跑流水,那一定是不成功的。淘宝也不会蠢到在双十一彻底释放了一把消费者网购激情,一个月后就再策划一次。流水可能是指标之一,但一定不是最重要的指标。双十二,淘宝到底想干啥?

我们来分析一个消费者购物的行为:假设ta打算买条裤子。上了淘宝(或天猫)站后,ta最有可能的去向是两个:一个是去频道(比如裤子),一个是搜索(比如在搜索条输入“裤子”)。无论是哪种行为,ta第一眼看到的那些裤子,通常是销量大的,另外还配有买过关键词广告的。淘宝系的关键词可不便宜,有一位卖餐具的朋友告诉我,“刀”这个关键词已经涨到7-8元的价格(CPC)。换句话说,要么销量高要么财大气粗,才有可能把自己的货品第一时间展示给消费者看,而大多数的消费者,翻上个十来页基本就决定了。

这样的消费行为,只会让大店家越来越大,而中小商铺(特别是淘宝集市的)很难出头。这对淘宝这种追求规模效应的网站是很要命的:长尾没有了。双十一狂欢可以走出流水来,但走不出长尾来。货品琳琅满目之感,缺少长尾就会慢慢不那么琳琅满目。马云在不同场合一直在强调“重视中小商家”,就是这个道理。淘宝目前消费者获得一个商品与店家规模成正比关系,马太效应显现,长期而言,对淘宝集市也好商城也好,都是不利的。

百度搜索是能有长尾效应的,因为信息关键词是相当五花八门的。但淘宝自己的搜索,事实上很难做到这点,这和商家对货品的描述也有关系。消费者在搜索“另类西裤”,百度里当然会有相关信息(但由于被切断和淘宝的连接,故而找不到淘宝店),淘宝里却返回不了另类西裤的结果。经常购物的淘宝买家一定会意识到这点:商品的风格这个东西,其实淘宝非常缺。而没有了风格,商家们的竞争只好通过体量来互相争斗,最终就是长尾消失。

这次淘宝双十二的首页,微博上有人讽刺说有着浓浓的文艺青年味。不过,这的确是淘宝意图挖掘“风格”的尝试。一位前阿里员工和我说,淘宝这两年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建立起包括风格在内的商品类目,缺失了这点,美丽说蘑菇街先后崛起,提供的其实就是淘宝未能提供的东西:风格。风格这个变量梳理得不到位,淘宝站其实是很难有“逛”的性质的,但这两家电商导购站却是可以让你“逛上一逛”的。

再来看阿里诸高层在很多次场合上所提及的“C2B”(即消费者发起,商家供货),其实说直白了就是消费定制化个性化。这种事,大商家很难去做。想象一下线下的超市也好成规模的连锁也好,一堆商品合计售价是20.01就是20.01,不会让你少付一分钱,但小店会很慷慨地说:算了,1分钱不要了。小店家是有很多可以商量的东西,关键就在于小店家店主即服务员,而大店家,服务员不当家作主,ta是没有资格向消费者做出权限外的额外的承诺的。

今年的双十一,流水之大,让许多传统商家瞠目结舌,并心生寒意。阿里系也看似得意洋洋。但自家短板自家知道,中小商家如果纷纷死去,淘宝就荣华不再。中小商家虽然不是冰山上那万众瞩目的尖角,却是整个阿里最需要的基石。让中小商家活着,可能是淘宝当下非常重要的目标。

这个目标执行得如何呢?一位接近淘宝的人士告诉我:很多中小商家双十二一日流水翻番。嗯,虽然利润尚不知,但至少卖了不少货。可以这么说,本次双十二的图谋,基本达成。

时间:2010年11月

场合:当当成立出版数字业务部,并由李国庆亲自担纲部门总经理

话语人:当当李国庆

话语:当当不会制造电子阅读器,也不会通过阅读器赚钱,而只会充当网络零售商的角色。这样做是“为了表明与读者和出版者作者占在一起,为了更中立”。

后续:2012年7月,当当正式发布电子阅读器“都看”

国内的图书出版业,无论是数字的,还是传统的,都不太景气。原因大致是两个,其一所谓的盗版比较猖獗,其二国内图书阅读率整体不高。在这样一种颇有挣扎之感的业态中,当当的日子并不好过。

下表是当当上市后,各个季度的利润情况(单位万美元):

这样的业绩总让我想起国内上市的一些公司,刚上市时利润表现良好,没过两个季度,大幅下滑。当当的整个2011年就是在大幅扩大亏损额的态势下度过,2012年虽然相对去岁第四季度有所减亏,但有理由相信,全年的亏损额应该超过2011年。

亚马逊的kindle模式看起来发展得不错,但当当一直没有跟进,倒是盛大文学的锦书在那里红红火火地炒了一把。2010年11月李国庆表态的时候,应该是当当业绩上最意气风发的时候。但估计李国庆心里应该很明白,电子阅读器这个东西,投入可能并非当当能负担的。2010年四季度虽然看上去有盈利,但其实已经同比下滑了33.2%。

电子阅读器的模式其实是一种服务性模式而非产品性模式。服务和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是一次性交易,而前者可能产生源源不断的交易。卖书其实就是在卖一种产品,消费者买完之后下次如果还要买书,可能会转向其它网站。但电子阅读器不是,它其实把一个书店开到了消费者的家中,每次买书消费者都有可能拿起这个看似是阅读器其实是个商铺的东西。也正是基于此,盛大文学才在那里狂推锦书。

盛大文学做这个是有一定优势的。其一,电子阅读器需要前期的资金很多,为了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买一个店铺回去,这个硬件设备的价格就一定不能太贵。与平板电脑不同的是(其实平板电脑也是这类模式),电子阅读器的功能十分单一。太贵就没人买。其二,里面的内容要有一定的保障。盛大文学旗下诸多文学站点,尤其是起点中文网,在桌面互联网上就有很多缴费用户,理论上而言,是有一定号召力的。

但盛大文学并没有成功,因为内部资源整合得并不好。起点中文网自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它很不情愿看到收入的转移。这种整合的不好甚至蔓延到了外部:在android应用商店里,你可以找到盛大文学的app,也能找到起点的app。起点中文网并不甘心成为盛大文学的附庸。

故而,即便是盛大文学这样有一定先发优势的公司都搞不定电子阅读器,当当就需要越发谨慎。当当是一个上市公司,每季度都需要公布财报。太大的投入会使得本来就业绩不怎么好看的报表更为雪上加霜。当当的图书资源就数字出版这块而言,也并无太大优势。诸家出版社已经将传统出版业务的变现渠道拱手交给了市场份额超过一半的当当,在数字领域,都开始自打自的算盘了,未必去配合当当。

当当一开始在数字出版领域中的做法,其实说穿了就是让用户下载数字书籍(或者叫电子文本),然后由用户自行决定放那个硬件里看(比如电子阅读器,比如电脑上)。不得不说的是,这种做法体验并不好,在新浪爱问、百度文库这种大把下电子书的网站的存在下,只有区区30%电子书才是免费下载的当当,一点胜算也没有。

出于财务压力的考虑,当当本来的意图是用内容来吸引电子阅读器厂商与它合作,兜了一圈,发现没几个愿意的。这涉及到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到底是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当当自以为自己有足够的内容,但诸如汉王、锦书之类未必买它的账。商铺能开到消费者家里,我为什么要和你合作?我直接找出版社不就完了。做硬件的都会这样想:只要我的硬件体验足够好,铺货足够多,一切(包括内容提供)都会自发地纷至沓来。Appstore和苹果系列产品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而微软还得去花钱买开发者来给WP8开发应用——因为硬件铺的实在太少。

犹豫了近两年,当当还是跨出了这一步:自己搞硬件。但时机已经不对,一来电子阅读器并非时下热点,汉王在王小二过年,盛大文学上市失败,连亚马逊的kindle也在突破只是卖书这个单一体系。二来当当财报上表明,该公司亏损严重,且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扭亏办法,投资人对它再大把撒钱搞短期不盈利的电子阅读器缺少信心。

从社会价值上讲,当当执着于图书出版(无论是纸质的还是数字的)业态是值得尊敬的,但从商业价值而言,当当的要务是加大转型百货力度,减少对图书销售业务的依赖度,而不是继续扩大投入。都看这个东西,是没有什么太大前景的。

—— 结束的分割线 ——

本文为《21世纪商业评论》的专栏文章。这个专栏的名字叫《大佬与大话》,专门收集TMT圈子商业领袖的一些 “大话”。但本专栏的目的并非是指责这些大佬说话不算话,或者是开空头支票。我们都知道,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时间点变了,自然计划要变。本专栏的目的就是 “复盘”,来分析一下这个时间点究竟怎么变了导致大佬们的话变成了大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