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3-02-20

魏武挥

从节前开始,市场上就不断在流传许良杰即将加盟新浪的信息,节后这个消息再次被提起,并加上了更多细节,比如他将出任新浪的联合总裁,主管微博等等。终于在今天新浪发布财报之际证实了该消息,任命许良杰为新浪CTO兼联席总裁。

在诸家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中,新浪一向被视为“技术较为薄弱”。新浪对外最有名的高管:曹国伟、杜红、陈彤,都不是技术出身。《新浪之道》一书中比较准确地指出了新浪作为一个门户的商业模式:海量快速,和技术的关系并不大。在过去以流量换广告,更多重视覆盖度而非精准性的前提下,新浪弱于技术,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时过境迁,自从新浪开始靠微博再度出击后,对技术的依赖就越来越高了。门户(包括博客)那是千人一面的东西,一张页面谁看都是那副样子,但微博每个人的首页都因为关注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更进一步的是,技术必须为新浪的商业模式改进而做出直接的贡献,因为如果微博继续沿用门户的那种广播式广告,不仅会和门户左右互搏,而且实在也谈不上什么前景。

许良杰,硕士的研究方向就是计算机检索,后来以“国内没有该专业的博士授予点”为由获得了美领馆签证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他曾经参过搜索引擎 Berkeley-TREC5的设计,在美国防部的一次全球性研发竞赛中获金奖,也曾经担任过早期著名搜索引擎公司Excite的总工程师。可以说,许良杰不仅有扎实的技术背景,还有着在“搜索”这个领域中的顶尖实力。

如果许良杰加盟新浪,应该视为新浪试图在微博的精准广告上做出更深层次的努力。我个人倒不是太过看好微博搜索搞出类似的百度关键词竞价模式来,因为限于中国实际国情,微博搜索并不具备一个完整搜索的可能性。但是,搜索的背后其实是数据挖掘、分析和匹配,所谓精准广告,建立于此。

许良杰加盟后,王高飞是不是就无用武之地了呢?传言说许、王二人都向曹国伟汇报,感觉上许可能更倾向于内部工作,王则侧重于外部拓展。对于新浪微博,如何通过与运营商、移动设备商合作由此而向下渗透入中国三线以下城市,接上地气,也是相当重要的任务。

不过,还是不得不说,新浪这个公司,比较浑浊一点。

我从侧面了解过一点曹国伟的内部言论,比如早期对微博的看好,比如对所谓客厅电视卧室电视的看法,曹国伟是一个有商业前瞻力的CEO,当然财技也很不赖,但曹处理公司政治的能力也许还稍欠火候。新浪内部派系林立固然是历史所造成的,但在曹多年的带领下,不仅没有弥合(哪怕是表面的),甚至有些越演越烈。

按照市场传闻许良杰要成为二号人物(一说是新浪的,一说是新浪微博的),他将面对桌面和桌底下的较劲。坐在这个位置上,光是技术(或技术管理)的高手还不够,还得是运作公司政治的高手。也许,许良杰前网易CTO、思科全球副总裁的背景,能反映出他不仅智商高,情商也不错的一个侧面吧。

许良杰是否能帮助新浪成功转型为一家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互联网公司,或可拭目以待。

2013-02-18

魏武挥

人物:百度李彦宏

时间:2012年10月

场合:接受一媒体专访

话语:移动互联网行业还没有被真正证明的商业模式,包括百度在内只是在布局、在观察、在等待、也在准备,但说实话现在不知道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什么。

后续:13年1月,李彦宏在一场行业会议上表示:百度移动部门由他直接管理,每周一次例会讨论产品

李彦宏曾多次表示对移动互联网的负面评价,更早一点时候则是在百度大会上。在我看来,倒不是李彦宏认为移动互联网毫无意义,而恰恰是在移动端,百度显出了一种“迷失”的状态。

百度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媒体公司”,不过事实上它是一个“入口公司”。和绝大多数媒体公司不同的是,百度很少生产内容——贴吧、知道、文库、百科之类,还是UGC的,而且至今没有探索出什么可行的商业模式;音乐搜索则是近来才开始真正意义上自家去搞内容的——它的商业模式建立在做媒体的入口上。桌面互联网上,这个模式被证明行之有效,是中国所有已经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中广告收入最高的一家。

但在移动端,忽然之间这个入口就不存在了。因为百度的入口其实前面还有一个入口,就是浏览器。移动端盛行各种原生应用(native app),用户打开浏览器的次数远远小于在电脑上的次数,随之,一个输入框再加一个搜索,就不再是入口了。

这让百度极度迷茫。放在百度面前的,可能有三条道路可走,但没有一条道路是轻松的。

第一条,姑且称之为“上策”,就是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底层创新,榜样则再一次是谷歌。同样是搜索引擎,谷歌推出了android系统,已经和iOS分庭抗礼,牢牢地在移动互联网中把住了自己的位置。

之所以称为“上”,因为一旦能够成功推出,基石地位则非常牢固。但这条路一来需要极大的技术投入,二来搁几年前还能搏上一搏,而在今天,连微软都没有怎么讨了好去,对百度而言,胜算不大。虽然百度也是一个工程师文化主导的公司,但它不是一个有勇气有远见并为之敢赌的公司。再加上多年来百度躺着赚钱已经舒服惯了,李彦宏大声疾呼要“狼性”,其实正是百度缺少了锐气的真实写照。

第二条,则可以称为“中策”,那就是在应用层上拿出一个移动端的杀手级产品来。这条路上,国内已经有两个微字头榜样,其一是腾讯的微信,其二是新浪的微博。不过,这两个产品都是逼出来的。新浪守在门户的老旧模式上,再过一两年就该成雅虎了,腾讯则是在微博的冲击下奋起反击。而且,这两个产品都是运营公司既有套路的延伸。腾讯本就长于做社交,新浪本就长于搞话题运作。

百度目前的挑战者是360搜索,但3B大战的激烈程度远远比不上当年的3Q大战。虽然百度股价为之受挫,但搜索这个市场也的确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易手的。客观讲,百度份额丢失不多,百度所受到的刺激,远远比不上腾讯。

百度这么多年走来,我一直很奇怪它为什么不搞电子邮件——或者说,不搞通行证策略。至今百度一些服务都需要不同的注册体系,比如百度统计和百度文库就不是一套用户系统。缺少通行证策略的支持,百度就事实上没有用户,也没有用户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讲,百度还真是一个媒体公司,一个传统的媒体公司。这一点,它甚至比不上新浪。

缺少用户的后果很严重,用户需要重新去认识和使用它的产品。在桌面上,一个框就可以解决这个麻烦,但在移动上,用户连浏览器都很少打开,百度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一下子被切断了。百度在移动上,很难借到自己既有的影响力。

目前可以看到百度的发力点是LBS业务,百度也为之成立了LBS事业部,因为好歹百度还有一个“百度地图”的东西。但不得不说的是,正如谷歌搜索在中国非战之败的受挫,百度地图也是依靠在政策的大树底下。LBS业务虽然和本地化服务理论上嫁接得不错,但的确当下看不到清晰的盈利模式。这大概也就是李彦宏所谓的“移动互联网没有商业模式”吧。

最后一条路,百度的确在走,我称之为“下策”,那就是海外并购,它先后介入到越南泰国这种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达国家市场它并不见得能扛过谷歌,在日本也打不过雅虎)。11年百度商业运营高级副总裁沈皓瑜就表示未来十年大量营收来自海外扩张。这种并购扩张其实是基于资本压力下做出的。国内搜索市场已经无可大幅增长,为了支撑股价,百度需要一张光鲜的业绩报表。

这种事通用也做过,同样为了股价,通用在全球大幅扩张。业绩来源于新市场而不是新产品新技术,最终通用变成一个不会跳舞的大象,臃肿且无创新意识,在金融危机到来时轰然倒地。百度做这种事,需要看到的是通用的教训。这本就是应付资本市场的短线工具,真当主营手段了,那委实是下策了。

2013-02-01

魏武挥

天下网商经理人的执行主编许维写了篇《我为什么要投自媒体广告?》,在微信上就这篇文章和我交流。我的看法是:不太靠谱。

许维这篇文章基本上是站在一名广告主的角度,他这样写道:

我们看到,在天下网商这次投放的“鬼脚七”公众账号里,他写到:“今天给大家推荐电商媒体《天下网商》,有杂志也有网站,有商家的实务操盘,也有电商大势分析,是我认为做得最有价值的电商媒体……大家可以关注一下。”简江则在“老简创业茶馆”里写到:“天下网商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我认为最专注,最敬业,最专业,最有深度,最有高度,最有干货的电商消费媒体,没有之二!”

这个可能的确是实情。无论鬼脚七还是简江,就天下网商这份媒体的背书性说法,对他们的读者而言会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如果简江今天要说时尚杂志哪个媒体最好,还有同样的说服力吗?这就不好讲了。

所以我说:不太靠谱。不太靠谱是对“自媒体”而言的,不是对“广告主”而言的。

这两年自媒体广告开卖,应该是程苓峰开的端。他的云科技目前已经招揽到4名广告主:004号扎堆APP(目前跟在两篇文章后)、003号猎豹浏览器(两篇文章后)、002号瑞库德猎头(一篇)、001号唯品会(一篇)。程苓峰的报价是:1万1天,3万5天。

网上一开始说云科技微信卖广告了。这话并不确然。事实上是云科技的“网站+微信”卖广告了。程苓峰说,云科技微信有2万订户,rss上有不少于3万的活跃订户。看上去是2+3万打了包一起卖的(当然中间肯定会有重叠)。光靠一个微信是有问题的,因为微信公众账号里文中不能部署超链,唯一的超链接是最后四个字“阅读原文”。在这些文章中,读者点击了阅读原文,并非原文,而是被带到广告主网站(或app下载地址)。这也是程氏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程苓峰说,他主要卖CPM型广告,换而言之,测量方式和点击与否关系不大。我们现在假设云科技每日有5万读者,广告主掏一万块出来,每千人覆盖需要多少银子呢?很好算:10000除以50,200元。这个价算不算贵?见仁见智

关键的问题在这里:以2万微信订户为例,程苓峰称“包括数十位互联网上市公司CEO/总裁/CXO以及风投合伙人,数百位上市公司总经理以上、创业公司副总裁以上人群”。看来影响力十分集中。但集中归集中,是不是真有影响力呢?这事真不好讲。影响力涵盖三阶层:告知、说服和行动。告知姑且认为没问题,但这些大腕们就此被说服了?程苓峰文章后带个猎豹浏览器,就能说服他们这是个好浏览器了?这些问题非常地不得而知。

回到文头的天下网商这个案例来。鬼脚七和简江在这个媒体上有说服力,但不代表在其它产品上有同样的说服力。这个环节不打通,意味着自媒体卖广告这件事,很难复制。朋友帮忙偶一为之没问题,但天天这么干,最终就只好卖自己都知道没什么说服力的广告了。

其实自媒体卖广告,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早期很多博客都干过这事。还记得Feedsky这个老古董么?(呵呵,还有更老的老古董它的C2C对象Feedburner),就能在blog的rss输出里配置广告。Feedsky还使尽折腾过一阵子这事,最终不了了之。还记得博客中国这个老古董么?它也干过,说是要建一个广告平台,然后让博主放侧边栏,根据广告收入和博主分成。这事同样不了了之。难道微信那个东东是自媒体,博客就不是?

建一个博客在那里经常更新东西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微信一上来,大家兴趣浓厚是可以理解的,但时间长了,保不齐一堆的公众账号其实和死了没啥差别。这玩意儿比博客更痛苦:读者和作者之间互动不易,发一个评论过来还不晓得是针对哪篇文章的。微信其实说白了和rss订阅器差不多,都是一个一个信息孤岛。早前Google Reader还提供分享功能,微信嘛,只好往朋友圈里扔了。

没记错的话,当年(嗯,真的是当年,现在人已经很久没写了)头号IT博客keso在他的blog上投放过一个招聘广告,后来就没看到过第二单。程苓峰现在起手不错,已经搞了四单了,据说要请爸妈出去玩一趟,孝心可嘉。但能否继续下去,还得再观望之。

但很多写字的人,并没有程苓峰这样的人脉关系。最终要赚钱,还得往“广告联盟”上靠。Blog上到处都是Google Adsense之类的广告,微信呢?也许也会有类似的玩意儿吧。不过,广告联盟弄出来的广告,真的和博主自己没啥关系了,也就是说,背书性质的说服是没的了。

和许维讨论到后来,他忽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微信搞一个收费阅读,有戏么?技术上是没问题的,腾讯家本来就有财付通。但一旦收费阅读了,其它地方就不好免费阅读了。这事倒也有趣,不晓得张小龙会不会为这个忙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