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3-05-24

文/魏武挥

在上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梅耶尔已经为雅虎购买了多个项目,包括社交分享、视频聊天、内容分享、移动推荐引擎、新闻工具、社交任务管理、旅游奖励、 选举产品等。这两天,又花了11亿美金购买了Tumblre,轻博客始祖,目前的博客总数已经超过1个亿,11年最后一次融资时估值8亿美元。

一系列的并购指向,至少说明梅耶尔在借助已经成型的产品以及产品团队在重新改造雅虎,这些产品及其团队的方向是比较清晰的。从她的投资来看,基本上聚焦于两类:社交,以及移动——时下数字世界中最有活力的两种服务。梅耶尔正在借助外力企图让这个老牌公司重新焕发青春。

今年年头,来自著名的孵化器Y Combinator的一项调研表明,青少年目前首选的网站是Tumblr,而不是Facebook。13-18岁这个年龄段的用户两者之比是59%对 54%,而19-25岁这个年龄段,Tumblr大概在57%左右,而Facebook则刚刚超过50%。这项调研的样本数量是1038名用户,是否随机 尚不清楚,但至少作为一个“探索性研究”也给了一定的启发:年轻人正在广泛接受Tumblr。

这应该是梅耶尔考虑购买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雅虎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公司,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传统、陈旧。包括吞下Tumblr在内 的一系列并购行为或许能够帮助雅虎慢慢改变这种“不够酷”的形象。年轻人在哪里,雅虎就应该在哪里。拿着11亿美元购买3亿用户,而且是月度活跃的,按照 单用户成本,并不算太贵。

反观Facebook,默多克最近发出了警告,结合当初他在MySpace上的教训,他警告说“用户访问Facebook的时长已大幅减少,使得 Facebook看起来像‘糟糕的MySpace’”。稍早时候(去年),经济学人和皮尤研究中心都发布报告说,Facebook的用户活跃度在下降。 Instagram是拉走用户注意力的重要来源,Facebook赶紧花了10亿美元将其收入囊中。而Tumblr,梅耶尔不会让Facebook再得 逞,赶紧出手,一来为雅虎增加活力,二来避免竞争对手介入。

并购的另一方Tumblr,虽然用户活跃令人欣喜,但毕竟个头还是太小,Tumblr自身也未有成型的商业模式。吸引年轻人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年轻 人很喜欢赶时髦,Tumblr对他们的吸引力能持续多久是和它寻找商业模式一样艰难的问题。Tumblr要投入巨头的怀抱,是它的选项之一。既然如此,雅 虎是不可能坐视Tumblr进入Facebook或Google阵营的。

不过,雅虎素来有“web2.0杀手”之称——指它买下哪个web2.0服务哪个就要慢慢消亡。最令人扼腕的大概就是Flickr了。这个起步极早 的图片分享网站,居然日益沉沦,Instagram的崛起,某种意义上正说明Flickr的失败。雅虎这次的购买,会不会成为Tumblr的杀手呢?

这个问题非常不好回答,雅虎作为web2.0杀手之时,并非梅耶尔当政的时候。过去的雅虎是一个媒体公司,今天梅耶尔信誓旦旦要让它回归技术公司。 Web2.0的服务总体上是“去中心化”的,会造成流量大、用户活跃但却很分散,作为媒体公司的雅虎,把这些项目搞砸并不奇怪,因为媒体公司重流量聚焦。 不过技术公司倒未必。梅耶尔的前东家谷歌虽然也弄坏了一些web2.0项目,但Youtube无论如何还算是成功的。技术公司对去中心化的把控,比媒体公 司强很多。

梅耶尔最根本的打算应该是个性化广告。这个商业模式建立在两个基础上:能够充分彰显个性化的一种网络服务,以及,基于用户的个性化信息生产,通过数 据挖掘手段进行智能匹配的精准广告系统。新闻应用Summly被纳入雅虎旗下不到一个月,雅虎新闻应用就借助了它的内容提炼技术打造出个性化的新闻信息 流。雅虎正在前行,只是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目前还很难下定论。毕竟,我们还是看到了Tumblr正有一批用户聚集起来抗议这次并购,Flickr的失败实 在太过深入人心了。

但无论如何,这起并购消息对中国的互联网业态已经没有多少刺激作用了。国内轻博客阵营还尚在艰难坚守的是网易Lofter,这个轻博客社区很安静,适合自得其乐的用户们。但要想做出商业模式来,不仅在互联网业态中很难,在商业运营保守的网易中,更难。

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欢迎于微信中搜索ItTalks以订阅公众账号

2013-05-21

文/魏武挥

在上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梅耶尔已经为雅虎购买了多个项目,包括社交分享、视频聊天、内容分享、移动推荐引擎、新闻工具、社交任务管理、旅游奖励、选举产品等。这两天,又花了11亿美金购买了Tumblr,轻博客始祖,目前的博客总数已经超过1个亿,11年最后一次融资时估值8亿美元。

一系列的并购指向,至少说明梅耶尔在借助已经成型的产品以及产品团队在重新改造雅虎,这些产品及其团队的方向是比较清晰的。从她的投资来看,基本上聚焦于两类:社交,以及移动——时下数字世界中最有活力的两种服务。梅耶尔正在借助外力企图让这个老牌公司重新焕发青春。

今年年头,来自著名的孵化器Y Combinator的一项调研表明,青少年目前首选的网站是Tumblr,而不是Facebook。13-18岁这个年龄段的用户两者之比是59%对54%,而19-25岁这个年龄段,Tumblr大概在57%左右,而Facebook则刚刚超过50%。这项调研的样本数量是1038名用户,是否随机尚不清楚,但至少作为一个“探索性研究”也给了一定的启发:年轻人正在广泛接受Tumblr。

这应该是梅耶尔考虑购买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雅虎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公司,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传统、陈旧。包括吞下Tumblr在内的一系列并购行为或许能够帮助雅虎慢慢改变这种“不够酷”的形象。年轻人在哪里,雅虎就应该在哪里。拿着11亿美元购买3亿用户,而且是月度活跃的,按照单用户成本,并不算太贵。

反观Facebook,默多克最近发出了警告,结合当初他在MySpace上的教训,他警告说“用户访问Facebook的时长已大幅减少,使得Facebook看起来像‘糟糕的MySpace’”。稍早时候(去年),经济学人和皮尤研究中心都发布报告说,Facebook的用户活跃度在下降。Instagram是拉走用户注意力的重要来源,Facebook赶紧花了10亿美元将其收入囊中。而Tumblr,梅耶尔不会让Facebook再得逞,赶紧出手,一来为雅虎增加活力,二来避免竞争对手介入。

并购的另一方Tumblr,虽然用户活跃令人欣喜,但毕竟个头还是太小,Tumblr自身也未有成型的商业模式。吸引年轻人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年轻人很喜欢赶时髦,Tumblr对他们的吸引力能持续多久是和它寻找商业模式一样艰难的问题。Tumblr要投入巨头的怀抱,是它的选项之一。既然如此,雅虎是不可能坐视Tumblr进入Facebook或Google阵营的。

不过,雅虎素来有“web2.0杀手”之称——指它买下哪个web2.0服务哪个就要慢慢消亡。最令人扼腕的大概就是Flickr了。这个起步极早的图片分享网站,居然日益沉沦,Instagram的崛起,某种意义上正说明Flickr的失败。雅虎这次的购买,会不会成为Tumblr的杀手呢?

这个问题非常不好回答,雅虎作为web2.0杀手之时,并非梅耶尔当政的时候。过去的雅虎是一个媒体公司,今天梅耶尔信誓旦旦要让它回归技术公司。Web2.0的服务总体上是“去中心化”的,会造成流量大、用户活跃但却很分散,作为媒体公司的雅虎,把这些项目搞砸并不奇怪,因为媒体公司重流量聚焦。不过技术公司倒未必。梅耶尔的前东家谷歌虽然也弄坏了一些web2.0项目,但Youtube无论如何还算是成功的。技术公司对去中心化的把控,比媒体公司强很多。

梅耶尔最根本的打算应该是个性化广告。这个商业模式建立在两个基础上:能够充分彰显个性化的一种网络服务,以及基于用户的个性化信息生产,通过数据挖掘手段进行智能匹配的精准广告系统。新闻应用Summly被纳入雅虎旗下不到一个月,雅虎新闻应用就借助了它的内容提炼技术打造出个性化的新闻信息流。雅虎正在前行,只是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目前还很难下定论。毕竟,我们还是看到了Tumblr正有一批用户聚集起来抗议这次并购,Flickr的失败实在太过深入人心了。

但无论如何,这起并购消息对中国的互联网业态已经没有多少刺激作用了。国内轻博客阵营还尚在艰难坚守的是网易Lofter,这个轻博客社区很安静,适合自得其乐的用户们。但要想做出商业模式来,不仅在互联网业态中很难,在商业运营保守的网易中,更难。

2013-05-06

文/魏武挥

阿里花了近6亿美元持有了新浪微博18%的股份,这一事件在节假期间爆出,整个IT圈为之沸腾,产业层面上的分析文章极多,本篇想着重从用户角度来看看,之后的微博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因为一般说来,最担心的事是这两件:1、微博上会不会充斥着各种电商卖家的营销信息?2、微博上的言论是不是会受到商业力量的侵蚀而不够独立中立?

一般用户会接触到的“营销信息”(可能是硬广告,也有可能是相对较软的商业活动、付费微博等)是从两个地方进入的。其一为“广播”性质的,也就是所有微博用户都能看见的,比如微博输入框底下大大的广告位,右侧的“热门话题区”,页面最下方的广告位,还有就是出现在一条条微博中的插播性质广告位——这部分目前微博正在试水,偶尔会见到。手机端里打开微博后会出现一个进入页,这个页面目前也部署了广告。这些属于广播区域,由微博运营方直接控制。其二为定制性质的,比如说你关注了某个商业微博账号或所谓草根大号,这些微博账号所发布出来的营销信息。过去这些营销信息微博运营方很少出手干预,现在则干预得越来越多,比如要求这些号必须参与到“微任务”体系,信息需经微博运营方审核,并要参与利益分成。

广播性质的推广位,资源有限,但覆盖度很广,理论上会覆盖到所有微博用户。为了所谓用户体验,这些位置不会过分太多。用户会受到一定的干扰,但基本上会被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不用太担心整个微博到处都是硬广告。而定制性质的推广,则资源近乎于无限,取决于使用者究竟关注什么。如果你从未关注过商业账号或草根大号,应该很少接触到营销信息。但这个态势,可能会因为阿里进入后改变。

在未来,有可能因为你发了条“小西装很适合我”之类的微博,而被推送到一条淘宝上售卖小西装的广告信息(兴趣广告)。你也有可能在淘宝上买了外套衬衫裤子之后再上微博,被推送到一条售卖领带的广告信息(服饰搭配广告)。这些广告会出现在你的页面里,旁人不见得会看得到,它们是“精准”定制的。

电商营销信息的充斥二字,看你怎么理解“充斥”。微博不会像新浪首页那样到处都是广告,到底这个服务至少有一半的流量来自于移动端,而移动端相对小很多的屏幕也不能置放太多广告位。但根据你的个体情况,冷不丁跳出一条电商营销信息的时候,不要惊讶。老实说一句,国内也没有其它的微博代用品——是,还有一些网站也做微博,但你想关注的人不在那里,切换起来成本太大——还是得看你的忍受度。

微博会不会不够独立中立?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它本来就不怎么独立中立。抛去国情上的意识形态不谈,即便是纯商业问题,微博运营方也不是不加以管控的。今年年头盛传的杜红接替曹国伟出任新浪CEO的流言,微博运营方动用了自家投诉是谣言然后自家删帖甚至封号的手段。当阿里成为它的股东后,微博上要说点阿里或马云的坏话(不是某个电商的坏话),被特别关照一下,是极有可能的:微博有大量的技术手段来处理这种东西,删帖是最常见的,还有所谓“仅自己可见”,也就是这条微博你自己是看得到的,但你的关注者看不到了,还有所谓“不可转发”状态,这条微博的传播就被受限了。这些技术手段,在未来,会为它的股东阿里服务的。

但在本次阿里浪事件中,还有第三个与用户有关的问题被广泛忽略了,那就是用户隐私和用户数据问题。新浪科技这个新浪自己运作的账号上就此投资案发出微博中有如下字样:“新浪与阿里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将在用户账户互通、数据交换、在线支付、网络营销等领域深入合作”。

这样的描述不免让人心生疑惑:什么叫用户账户互通?什么叫数据交换的深入合作?如果说前一个问题可能是在用户自行操作的情况下将阿里账号与微博账号联通的话,那么后一个问题显得太过扑朔迷离:这个数据交换是谁发起的?用户同意了吗?阿里即便成了微博的股东,但严格意义上说,它依然是“第三方”。反过来,微博对阿里而言,也是第三方。

微博方面。在任何一个人注册微博服务时,一份《新浪微博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写得非常清楚:“未经您本人允许,新浪微博不会向任何第三方披露您的个人信息”。《新浪微博服务使用协议》中也有类似的条款文本描述:“新浪公司保证不对外公开或向第三方提供单个用户的注册资料及用户在使用微博服务时存储在新浪公司的非公开内容”。

而至于阿里这一方,淘宝的用户注册协议是非常狡诈的,它就隐私权做如下描述:“淘宝将在淘宝平台公布并不时修订隐私权政策,隐私权政策构成本协议的有效组成部分。”。这类的霸王合同可以霸王到这个份上,你也就拿它没辙了。

前文所提及的一些微博硬广告区(比如页面最下方那个),在阿里入股微博之前就已经颇为“智能”。如果你在淘宝天猫上看过衣服,那么这个广告条会出现衣服的信息,如果你看过首饰,那么出现的就是首饰。换而言之,这个微博的广告条已经能够根据你在淘宝天猫上的浏览购买来决定投放什么。这是一种数据交换,但这种数据交换,是用户授权许可的么?

定制广告所面临的最大商业伦理就是隐私外泄,因为既然是定制,就必须知道你些什么。本来在一家网站中也没什么,用户自行同意了提交数据给站方使用。但如果牵涉到另外的网站,那就不免要打上若干个问号了。

阿里浪这一事件,在我看来,对于用户的最大后果是:你说什么(言语),以及买什么(行为),会被同一群人知道。后果是不是很严重?这倒是取决于你在意不在意了。

2013-05-02

文/魏武挥

时间:2006年8月

场合:著名的游戏界盛会chinajoy上,丁磊做讲话

话语:网易做网游采取的是长期耕耘策略,“不”出口,“不”搞促销活动,“不”搞道具营销,在用户论坛上“不”删除用户的意见。

后续:至少不出口、不道具营销已被破除。

这个名为《大佬与大话》的专栏已经写了一年多了,十几篇文章也算有点小影响。有读者问我,你哪里来找来的那么多大话,我回复说:其实很简单,多留心一下大佬们说“不”的时候。

以前有一本书叫《中国可以说不》,这本书一时大卖,大卖之后人们开始反思,这本书是不是太过偏激、愤青以及狂妄。说一句“不”其实蛮简单的,但要说“不”还能真正做到“不”需要对全局的通盘考虑,以及对未来时局的充分预见性。一个不字扔下来,就等于给自己建了一道围墙。不字,有时候就等同于固步自封。时局变了,死守不字,其实意义不大。

在不字的遵守上,有两句俗语。一为“不到长城非好汉”,形容的是你一门心思做下去(或者不做下去),总有回报。一为“不见棺材不掉泪”,形容的是你一门心思做下去(或者不做下去),总会吃苦头。到底是好汉还是掉泪,全看你到底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

网易的丁磊,大概是中国互联网中经常表态说不的大佬之一了。有些不字坚持下去,果然是好汉一条。比如邮箱业务。在门户困顿的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破灭时,不少网络公司开始搞收费邮箱,但丁磊不为所动,一直在坚持免费邮箱策略。到了今天,网易各个域名的邮箱总数排名中国市场第一,声名之重,甚至成为央视315晚会的目标对象。

网易为了利润,也介入过SP业务,不过介入的时间只有短短三年。在SP行业整体高歌猛进时,网易退出的相当早,非常“幸运地”躲开了SP行业整体下滑的态势,算是及时改变策略以免最终看到棺材。圈内对丁磊的不字桥段非常之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本文要谈的是网易游戏。网易的三不政策非常有名,在很多场合都有过表达。比如陈天桥搞免费游戏的时候,丁磊认为道具营销网易不会干。比如九城代理魔兽的时候,丁磊说要埋头自己搞研发,不代理外国游戏。比如池宇峰说应该多多出口中国游戏到国外市场时,丁磊认为中国市场大得很,能吃掉这个市场已经很不错了。小结下来,就是非常经典的丁磊网游三不:不免费、不代理、不出口。

先看不免费。这属于丁磊对游戏模式的总体格局判断失误。网易01年进入网游产业,一开始是做自己的游戏研发,基本上都是收费游戏。靠道具营销的免费游戏,的确有让这种大型公司看不太上眼的过家家之感。这个道理就像很多严肃媒体在搞收费媒体的同时,对免费报纸看不上眼一样:那都是没诚意的表现。但免费游戏大行其道,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内收费游戏更是压过了收费游戏。网易如果死收收费游戏,就算是熬过了桌面网游的竞争,面对移动时代,恐怕会更艰难。

不代理的改变则由于竞争需要。一方面,自大话西游系列和梦幻西游之后,网易一直没有推出过太成功的作品。06年的《大唐豪侠》和07年的《天下贰》,丁磊自己都承认不尽如人意。07年三季度的财报出现了压力:4.7亿的收入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增幅都几乎为0。

另外一方面,九城依靠《魔兽世界》日进斗金,严重威胁到了网易的地位。代理制的缺点在于受制于人,盛大这方面的故事应该给丁磊不少教训,但代理制的好处在于如果有一款广受认同的游戏,它的研发成本会相对小很多,市场风险也会小很多。最终,网易依靠自己的财力,从九城手中抢走了魔兽世界,后者也随之一落千丈,市场地位受到大幅动摇。

不出口的改变则是因为市场因素。丁磊最早说不出口的时候是04年,彼时中国整个互联网市场都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势头,大量新增网络人口——特别是他们都是得风气之先的年轻人——成为网络游戏中的人口红利。专心于大陆市场并没有错。但到了11年它的《战国风云》进入台湾市场时,整个网络人口的增幅已经开始放缓,尤其是游戏的主要消费者年轻人群体基本上该上网的都已经是网民,再局限于大陆市场,公司收入又会陷入一种停滞。市场变了,策略自然要变。

总体来说,丁磊是一个相当有定见的一个人,但同时也是一个相当保守的人。网易的核心业务是游戏,丁磊抱着诸多个不字做了好多年,今天位居腾讯之后,既是定见之幸,也有可能是定见之哀。财报显示,腾讯去岁第四季度网游收入达到60亿人民币,而网易只有20亿人民币,虽然名次上只差一位,但到底绝对数差距相当之大。

在非游戏的桌面领域,丁磊的保守更是让门户业务吃足了苦头,无论是新兴的社会化媒体还是社交网络亦或视频,都显得冲劲不足,在市场上基本属于陪衬地位。唯一的亮点网易公开课还是一个无心插柳本无意大为特为的服务,算是白捡了一个西瓜。

移动时代到来,这位不先生,是不是该稍许放开一下保守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