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4-03-19

阿里和腾讯在打车软件上的争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砸钱贴补乘客司机。虽然在政府有关方面的出面下,有可能会暂停这种杀人一万自损八千的竞争方式,但两家在这个领域中的强烈进取心,是不会停止的。打车软件的背后其实是支付手段,双方之所以愿意砸重金投入,短期的原因只有一个:发展自己的支付用户。

春节期间的红包,让腾讯很迅猛地获得了大批量的银行卡绑定,这个大批量最夸张的传言是上亿张卡,腾讯自己说没有那么多,只有几百万。按照腾讯在微信上一向谨慎小心的出言风格,绑卡量有可能会超过百万当量。而反观阿里,04年创建支付宝,直到08年才达到1亿用户规模(还只是用户),腾讯就在数日间,发展了逾百万当量级绑定银行卡的用户,这不得不引起阿里的警惕,也使得腾讯在支付领域中信心大增。多年来沉寂江湖的腾讯第三方支付财付通,开始正式踏上征程。

培养自己的支付用户,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让用户支付一次。走过一遍流程,比看十遍广告都有用。而在所谓的O2O领域中,支付就是咽喉般的地位,因为几乎所有与O2O有关的细分领域,统统存在“支付”这个环节。进一步的,一旦支付得手,便摸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大门,支付宝利用余额宝撑起了中国最大的基金公司,就是榜样。

打车这项小额消费服务,可以让用户走一遍支付流程,但支付在短期内不会产生收入,打车软件目前也暂时盈利模式不清。一味贴钱,只是一个短时期里的营销战术,不可能持续下去。双方都急需寻找一个至少可以描绘出盈利模式的O2O服务,既能更快速更大范围地让用户绑定银行卡成为自己的支付用户,其本身,又能产生一定的收入,如此竞争,才是有望可持续的竞争。

阿里把目光投向了导航类地图类软件,先是对高德投资,然后再宣布全资进入,将高德彻底收于帐下。这类服务的确和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想象空间很大:一张地图上,几乎所有的线下服务都有。把控住这样一种服务,就可以给自己的O2O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来可能出手晚了(或者出价不是太好),二来有可能战略判断上导航地图类软件还是离支付太远,腾讯最终把目光投向了大众点评,这个可以说是在O2O领域中的一个细分,但又是一个极大的细分:餐饮。

大众点评网成立于2003年,至今已经十一个年头,是中国互联网商圈中很有名的慢公司:发展十一年,都没看到它要上市。我在去年的一篇文章里曾经提到,这样一个公司,在巨头们四处投资收购之下,很难独善其身,最终会投向一个巨头的怀抱,甚至是被收购。这次腾讯对大众点评是投资行为,并没有完全收购。

大众点评没有进入百度阵营,有可能就是因为不想成为百度战略棋局中的一枚棋子,它还是想独立发展。大众点评业务与百度地图业务太过契合,反而成为点评抗拒百度的理由。从去年以来,腾讯很多大手笔的投资,并不谋求控制地位,而是把一条业务线完全信任地交给原公司继续独立操盘,这符合很多中小公司的利益。腾讯本身没有太强的O2O业务,是点评最终选择了腾讯的关键因素。但腾讯有足够的资源去支持它,比如桌面上的QQ,移动端的微信,现在又多了一个武器:微信支付。

其实,餐饮点评这个东西,比打车软件更有一些看得见的价值。

打车软件,有两个利益相关人,一边是出租车服务提供者,一边是乘客,打车软件居中匹配需求。出租车这个行业其实有极高的壁垒,大城市一般现在已经不再发放出租车牌照,这就意味着供给量衡定,但需求量却在上升。供小于求的市场,供给方就比较拽,很难从供给方那里获得什么营销费用帮它去寻找需求者,能不能从需求方那里获得收入呢?也很难,出租车加价这件事政策上阴晴不定。出租车行业算是个准公共事业,受政策管制很多。地方上的政策朝令夕改是很常见的事,它的政策风险其实很不好评估。而且,出租车公司这个实际上的服务供给者,对打车软件颇为不满也是很明显的事。

但餐饮市场完全不同,同样两个利益相关人:饭店和食客,饭店这个市场几乎没有进入壁垒,任何人都可以开一个食肆,这就造成了供给量巨大。完全竞争的市场一般都是供大于求的市场,于是居中做匹配的人,就完全有可能问供给者收取营销费用作为自己的收入。所以我以为,餐饮点评,本身是有一个看得见的盈利模式的。它自身就可以产生收入以支撑在支付领域中拓展所需要的投入。

举个例子说,今天打车软件对乘客进行贴补,是真金白银掏出来支付给打车者(甚至还支付给司机一些补贴),但在餐饮行业,食客结账时,有可能会出现贴补十元二十元的奖励措施,而这个奖励措施,极有可能是饭店买的单。为什么饭店会愿意买单?因为它是供大于求的供给者,这就权当营销费用了。饭店非常容易接受这种营销费用,因为这其实就是一种CPS(cost per sales)营销,但凡从事供大于求市场的生意的,都能接受。在我描绘的这个情景中,甚至饭店还要支付给大众点评一笔费用都不是什么不可想象的事。饭店的毛利空间,是相当厚实的(出租车行业的毛利空间也厚实,但这是出租车公司,不是出租车司机。低毛利的司机倒是欢迎打车软件,但高毛利的出租车公司反倒不欢迎这种软件),只要帮我拉来实打实的消费者,支付一点营销费用,好说。

对于点评来说,百度是最有可能意图把它吃掉的(百度前后对视频领域和手机应用商店领域的投资都展现出这种风格),阿里比较有可能意图把它吃掉(最终阿里吃掉了高德),腾讯是最不可能把它吃掉的,在能够独立发展的前提下,腾讯还能为它带来庞大的用户资源以及正在风口上的移动支付手段,这会让大众点评形成一种盈利模式:过去食客由于点评而发现一个饭店前往就餐,由此发生的消费关系,与点评一点关系都没有。

随着越来越多的食客习惯于掏出大众点评来完成支付(背后其实是财付通),大众点评就慢慢介入了餐饮业中的变现过程,慢慢变成不可或缺的一环,也就是解决了一个十一年来它一直痛苦的问题:大家帮它当导购指南,但交易与它无关。假以时日,大众点评就成为餐饮行业的上游企业,控制大大小小餐饮店的未来,这次终于可以望见了。

交易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库,没有比交易数据更能说明一个食客的餐饮习惯和口味的了,反过来,交易数据也能说明一家餐馆所谓受欢迎到底受欢迎在哪里。大众点评意图通过引入腾讯的交易手段,从而发展起自己的数据库,最终为餐饮行业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营销指导,这又是一条盈利路径。

在腾讯的支撑下,大众点评有可能步入一条快车道,发展够快的话,它将不受地图导航类的制约,这对于阿里和高德是一个坏消息。线下服务中,用户如果在餐饮领域完全与它们没有交集,O2O就失去了极大一块支撑。可以这么说,腾讯放手让点评去独立发展,是最终双赢的一步妙棋,也给对手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让投资对象自己去发展,极有可能,是腾讯未来投资策略中的重要路径。

—— 销售与市场 供稿 ——

转载说明:

1、本博客文字,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本人原创,可以自由转载,谢绝长微博形式转载;

2、转载时请注明本人大名,魏武挥,不是魏武辉,不要搞错。

3、转载时请保留此段: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欢迎于微信/网易云阅读/腾讯新闻客户端中搜索ItTalks以订阅公众账号,或于搜狐新闻客户端科技频道订阅“魏武挥”

2014-03-13

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在过去的一年中大热,促发因素就是阿里的余额宝,通过支付宝支付工具,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基金瞬间炒热。大热的一个有趣注脚是:一位写点互联网金融文章的自媒体人,在去年全国巡回式地四处开讲,据说收入以百万计,可见市场有多关心这个话题。

一位媒体朋友因撰写文章之故,来问我互联网金融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这个概念的确十分庞杂,P2P的所谓人人贷是互联网金融,众筹似乎也是,此外,无论是阿里的余额宝还是腾讯微信的理财通,也在这个范畴之内。还是有必要稍稍理上一理。

P2P投资之类的项目,风险非常大。已经传出有类似平台的老板卷款走路的消息。这个和几年前所谓地下钱庄有类似之处,风险甚至超过地下钱庄,后者好歹还有些所谓私人交情,略略知道点底细。在中国目前的土壤下,这个方向委实比较艰难。

众筹这一脉,在国外偏向于投资(其实和人人贷之类差不多),但在中国,毕竟有所谓“非法募集资金罪”这样的重罪,中国的众筹大部分属于所谓“预售”模式。预售模式的参与者是消费者,不是投资者,与项目本身没有什么股权关系,也谈不上投资回报不回报。有一种说法是众筹就是团购,有那么三分道理。既然是预售,其实质,的确和金融非常远。

最火的就是互联网理财产品,BAT三家巨头都有涉猎,动辄年化利率七八个点。这个属于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说句实在话,图的就是一个购买方便,要说回报如何丰厚,那是谈不上的。年化利率7%,不是说你投入的钱每天都有相当于年化利率7%的回报,上下浮动,那是经常的事。

我的看法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销售,目标消费者还是低端用户。真正意义上有点钱的,这种产品的回报太低了。有个六位数闲钱的,可以去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有个七位数闲钱的,那就和银行谈协议存款好了,保底收益都远超这个宝那个通的——其实这个宝那个通背后的货币基金,很大一块收益就是年化利率与协议存款差价,有点赚批零差价的意思。

金融行当,其实是不太讲什么“长尾效应”的,金融业的核心法则就是有钱才能赚钱。我的一个学生加入瑞银做私人理财,成为其客户的门槛就是数百万瑞士法郎起。长尾效应为什么玩不起来呢?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就是:大比例的财富捏在小比例的人手里。中国的基尼系数很高,普通老百姓人数再多,凑一起的钱,顶不上那些为数相对少的富豪们。而他们,才是金融业真正看重的人群。即便是股市这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游戏,也是所谓主力庄家说了算,不是什么小散户。

近日传出新闻,说国金证券和腾讯合作,要联手打造网络券商云云。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个合作说到底是经纪业务领域的,夹杂着一些所谓理财产品兜售。我在02-04年从事过证券经纪业务,所谓零佣金在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不算什么噱头。证券市场开户销户还是要本人当面办理,很难通过互联网远程操作(尤其是销户环节),这起合作能吸引到多少新开户,并不好讲。至于什么拿着QQ号就可以炒股票,意淫成分居多。老实讲,券商经纪业务,除了开销户这一环,网络化程度十年前就已经很高,今天还要再进一步网络化,空间非常有限。

互联网金融销售,本质是在于让用户更加方便能触达,这件事的确有其意义所在,但要说意义怎么怎么高法,以至于要撼动整个银行业,未免放话过早。

不过,有趣的事是,银行家们纷纷跳出来说要警惕,要赶上时代。似乎连银行家都要重视的东西,就得更重视了。我是这么解读这种表态的。中国的银行家们说到底个个都是国企干部,做类似的公开表态,与其说是要付诸行动,不如说是表示自己还是与时俱进的,不是守旧顽固派。做这样的姿态,到底做给谁看,大家都心知肚明。

我视野中真正具有潜质的是类似阿里小贷的业务。这个业务利用自己的淘宝天猫平台,巧妙地解决了并无多少资产可抵押的贷款者的信用程度问题,以及利用它们平时的流水,控制住坏账风险。银行三大业务:存贷汇,阿里小贷找到了贷这个环节的些许突破口。但受到相关政策的限制,目前阿里小贷本身规模并不庞大,但它的商业逻辑是正确的。而且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没互联网(淘宝天猫平台),这个业务根本玩不转。而很多所谓互联网金融项目,不过披了一张互联网金融的皮罢了,只是利用互联网搞宣传而已。

再往下,利用互联网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是不是可为?趋势上是可能的,但在两三年内怕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金融衍生产品风险之大,零八年由次贷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各国都非常小心。特别是在中国,很难在短时期形成什么气候。

—— 首发 商业价值 ——

转载说明:

1、本博客文字,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本人原创,可以自由转载,谢绝长微博形式转载;

2、转载时请注明本人大名,魏武挥,不是魏武辉,不要搞错。

3、转载时请保留此段: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欢迎于微信/网易云阅读/腾讯新闻客户端中搜索ItTalks以订阅公众账号,或于搜狐新闻客户端科技频道订阅“魏武挥”

2014-03-11

文/魏武挥

本月6日消息,新闻聚合类应用Flipboard从CNN手中购入了另外一款新闻聚合类应用Zite,据称收购金额为6000万美元,不过CNN发言人后来否认了这一数字。三年前,CNN花了2000万美元买下了Zite。

当前,Flipboard的用户超过了一个亿,但并没有公开消息披露过Zite的用户数字,Flipboard声称购买Zite,主要目的不在于购买Zite的用户市场份额,也谈不上消灭竞争对手,而是对Zite的技术充满兴趣。

同样作为一款新闻聚合应用,Zite的路径,其实和主要以用户定制化为驱动的Flipboard大不相同。Zite非常侧重于智能化推送,走的是技术匹配的道路。如果要拿国内诸多新闻聚合应用来类比,大概VivaMe、今日头条和它是最接近的。

信息世界汪洋大海,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各样的信息,以至于形成了所谓的“大数据”。新闻聚合类应用本身并不怎么创造信息,但如果仅仅是简单的聚合,用户会被信息轰炸至死。故而,匹配问题——也就是将合适的信息送达需要的人——成为聚合应用的核心问题。Flipboard和Zite各用各的方法,来寻找解决之道。

Flipboard主攻“用户定制”,也就是订阅。用户可以直接订阅新闻源,也可以自行创造出一本“杂志”来让ta的好友们订阅。这里人工的痕迹很明显,当然,Flipboard是“众包”式的,所谓人工,都是用户自己的人工。Flipboard不是没有技术挖掘智能推送的一部分,但很显然,用户定制订阅,是它的主要领域。

Flipboard引入让用户去匹配用户的方法,大获成功。这个应用到目前为止已经前后融资超过1.6亿美元,最近一次融资额是去年年底的C轮融资5000万美元,使得整体估值达到8亿美元。

Zite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径,进入这个应用,首先就需要提供twitter或facebook的账号,当用户提交权限后,Zite会进行数据分析,根据twitter或facebook上的用户行为来判断用户的阅读偏好。另外,对信息内容本身也做了很多关键字提取,此前Zite覆盖有2500个类别新闻话题,在最近的版本里,这个数字增至4万个。利用用户的好恶和信息的关键字提取,Zite进行匹配。当然,同样的,Zite也允许用户进行关键字订阅,以弥补机器算法的不足。

在我看来,信息获取的解决方法有三:漫游闲逛式、主动订阅式和机器推送式。漫游闲逛就是门户的方式,用一套目录树结构(频道+栏目)来进行信息分类,用户根据一个比较粗线条的分类方式(比如财经就去财经频道,娱乐就跑娱乐栏目),东点西看,四处闲逛,与信息的相遇很多时候是偶遇式的。漫游闲逛有时候不能满足需求,为了更好满足,就只能使用“海量快速“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必然后果是:所有的门户,其实都差不多。

主动订阅式完全是按需出发,从博客的RSS订阅,到微博微信的关注,都是主动订阅式,搜索引擎其实内在机制也是主动订阅式,只不过这里的订阅改成拉取。主动订阅比漫游闲逛能满足需求,但会造成信息茧房问题:完全按自己需要来,就如同饮食完全根据偏好最终造成偏食。而且,主动订阅的前提是你知道这个新闻源,这可能会错过其实你会有兴趣的信息(源)。

机器推送力图解决信息茧房问题,一方面,它会根据整个场域中用户都关心的信息来推送给你以防偏食,一方面它也会根据你的偏好来推送信息。理论上讲,机器推送的方案可谓完美,但实际操作中,机器推送可能会不够精准,特别是对于新用户来说。用得越多越精准很有可能会面临尴尬的境地:用户浅尝即止。

在移动领域,限于屏幕大小和网速,漫游闲逛式基本上无解,今天也很少人有人会认为把密密麻麻堆满信息的门户搬到手机里是可以成功的。主动订阅+机器推送,成为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Flipboard购入Zite,可以说是合二为一了。这家公司,很有可能会跨入10亿美元俱乐部中。

[i] 今日头条的份额比VivaMe大得多,有江湖消息称,今日头条当下估值3-5亿美元。

—— 首发 百度百家 ——

转载说明:

1、本博客文字,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本人原创,可以自由转载,谢绝长微博形式转载;

2、转载时请注明本人大名,魏武挥,不是魏武辉,不要搞错。

3、转载时请保留此段: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欢迎于微信/网易云阅读/腾讯新闻客户端中搜索ItTalks以订阅公众账号,或于搜狐新闻客户端科技频道订阅“魏武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