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4-11-28

11月19日,乌镇互联网大会。

11月20日,广州车展。

应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之邀,我最终选择了广州车展——这引起了一些朋友们的诧异:我们觉得应该是在乌镇看到你,而不是在广州啊。

最终选择广州车展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我近来个人的确想买台车;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我对“车联网”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对我来说,任何一个我本来就感兴趣的东西只要一旦加上互联网,我都会抱以极大的热情。第三个原因也很重要,参与通用组织的研讨会是可以拿白信封的,哈哈哈。

我是一个喜欢自己开车的人。

但这句话并不代表我认为驾驶这件事多么有乐趣。我喜欢自己开车无非就是出行更随意(去江浙一带不用掐着时间赶火车),带一些东西更方便(去远地方旅游大包小包车里一扔就行),自觉着自己驾车技巧远胜于大多数人(有时候实在受不了别人开车的窝窝囊囊)。

我觉着驾驶本身是一件特别无聊的事,尤其是跑长途。在大多数并不昂贵的普通车上,开车时除了听听广播电台,就几乎啥也干不了。而恰恰是这个广播电台,很少有特别好听的节目,而且还不能自行挑选。比如我个人很喜欢听冬吴相对论,你还得凑着广播电台的时间。

互联网之下,一切传统媒体都要发生巨变。不变就要完蛋。

而核心依然是1.0传播的广播电台居然还活得那么滋润,这件事很没天理。

必须要把传统媒体这个最后的堡垒给打破。

对于很多第一次买车的人来说,他们到底看重什么?我也蛮好奇的。

我问了上海通用公司的人,据说很多元。

我又问了我一个朋友,她刚刚买了台车。按照她的表述,我觉得就两点:价格、品牌。

价格是个很硬的东西,超出预算,这事不能干。所以得选择性价比高的。而这里面的“性”,大概是有些多元。比如车辆的设计。美感不可能每个人都一样。再比如耗油,有的人很看重,有的人从来不当回事。我开了十几年的车,一向不知道我开的车究竟百公里到底耗多少油。再比如结实。我喜欢我自己的那款老君威的原因就在于:近二十万公里开下来,擦碰也有很多次了,从来是对方车撞得比我狠。

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品牌也很重要。这个品牌要让购买者觉得符合自己的身份。但其实这件事很虚无缥缈。如果说中国人还有点崇洋媚外,觉得纯国产品牌不太有腔调的话,那么欧系车、日系车、美系车,其实又有多大差别呢?

其实这个道理有点像手机。大多数智能手机的长相没啥差别,如果黑着屏的话,只有大小能很直观地区别出这两手机不是同一个。但智能手机里跑的东西不一样。iPhone得到很多人的追捧——一开始真有设计感的成份,但到了后来,越来越多的原因是:iPhone的确比大多数安卓机好用。

汽车+互联网,也许谁先踏出这一步,谁就能与同行拉开差距?

我原来对汽车联网这件事,一直认为“带个能联网的移动设备”不就完了?

但可能不是这么回事。

按照上海通用以及安吉星的人的说法,要深度定制,而不是仅仅把一块iPad平板放在车上。因为很显然,只有厂商去做一个能上网的车,这个与汽车有关的数据才能连入互联网,才能产生更多的应用。

我后来还和一个国内做车友会极其资深的人聊过,他是一个很喜欢改装自己车的人。一开始他认为类似腾讯路宝这样的应用也能采集汽车数据,后来他同意,还有更多底层的数据,第三方应用是很难采集到的。

一台本身就能联网的车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1、车本身可以当一个热点用,以车的当量级,这个热点信号想必十分稳定;2、对于汽车这个大家伙来说,电力续航不是太大的问题。手机也好平板也好,当热点用,电力是一个相当麻烦的事。

汽车本身能产生很多数据,我虽然驾驶证领了快二十年,但依然不是很了然。专业的汽车行业观察者评论家自然有不少他们的看法。比如和我一起去广州车展的童济仁同学就在他的《童济仁的汽车评论》里写过:平台开发能力、内容服务能力和大数据应用能力是需要被强化的。“基于这三个能力,在车载信息、智能驾驶+智能交通、车载娱乐与消费几个方面,才能做出更多有趣的组合和玩法”。

童济仁依然很强调“安全、可靠”。这点我当然不会反对。汽车和手机、PC都不一样,它的安全性,直接和人命相关。

2010年,上海通用在国内引入安吉星系统后,目前有150万车主——按照互联网通行的说法,150万付费用户。我就很好奇,安吉星系统,算不算一种我们IT圈里讲的“操作系统”?

IT圈都知道,得系统者得天下。微软在PC里建立起windows,苹果和谷歌则分别创建起苹果生态和安卓生态。汽车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操作系统,然后各路公司在这个系统上进行开发。而这个OS,本身是可以跑在不同的汽车上的,一如windows和android可以跑在各种机器上。

不过通用的人不这么认为。道理还是这句话:安全性。安吉星基本上就是为通用量身定做,至于奔驰宝马,则有他们的系统。Windows也好,android也好,在汽车厂商里,实在是太开放了。IT圈子里有黑客木马,受害者的性命总是无忧的。但如果汽车被黑了,那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了。

这可能就是车联网和我们的互联网不尽相同的地方了。车联网里跑的是数据,基于这些数据能够做有更多的可能和机会,但车联网本身,是由各种品牌下厂商自家生产的系统来产生数据的。这些系统会提供一些外部接口,用于第三方应用。但车联网的第三方应用貌似并不会像移动互联网里那样,有着上百万的第三方APP。因为对于汽车厂商来说,它们可能要架构的,是一个比iOS还要严格审核的封闭生态。因为没有一个消费者愿意接受自己的“智能汽车”存在被黑的可能。

车联网的花样,可能在云里(即服务器端)比在端里(即汽车里)更多。数据是可以遵循同一个标准进行互通有无的,但数据的采集,则各家也有各家的玩法。

上海通用觉得他们走在了头里。2015年开始,凯迪拉克、别克和雪佛兰三个品牌将陆续推出搭载4G模块的汽车。

不过,我这个外行的开车者,还是喜欢琢磨我踏上一台4G汽车,我能得到什么?

显而易见的是,我可能可以用一些音频应用了。国内诸如蜻蜓、喜马拉雅、荔枝等音频应用也有不少的用户量了,电台自身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上海广播电台就搞了一个“阿基米德”。

4G高速的网络,信号的稳定,加上完全不用担心电力续航,使得移动音频应用会迎来一股更大的浪潮。用户可以订阅自己想要的电台节目,而不是什么频率什么台。类似像Pandora、Spotify这种号称能侦知你音乐品位从而推送你喜欢的音乐的应用,也忽然就有了极其广阔的用武之地。

语音识别控制,也是汽车这个场景里很重要的一种应用。我一个在讯飞的朋友给我送了一台讯飞出品的“车载电话”,其实就是一个小盒子,可以通过蓝牙来连通手机。拨打和接听电话,都不用动手机(语音呼叫自己手机通讯录里的名字来拨出)。

但语音识别好像还是有些不够精确,至少讯飞的车载电话并不能每次都很准确地鉴别出我在呼叫谁。这个应用和车联网其实关系并不大——不过是不是可以考虑类似微信电话本这种利用互联网的电话?——语音识别在车厢里,还会不会有更多的应用可能?比如用语音识别来操作音频应用?

不知道。

我和通用的人聊下来的感觉,就是这三个字。当然,我们可以用另外的话语来形容,也是通用所用的语言:4G网络,将带来无限可能。

这一点我不否认,当大量的车都成为互联网高速公路上的节点并收发各种数据时,的确,有无限可能。

说明:

1、本博客文字,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本人原创,可以自由转载,谢绝长微博形式转载;

2、转载时请注明本人大名,魏武挥,不是魏武辉,不要搞错。

3、转载时请保留此段: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欢迎于钛媒体/微信/ZAKER/网易/腾讯新闻客户端中搜索ItTalks以订阅公众账号,或于搜狐新闻客户端科技频道订阅“魏武挥”

4、本人不接受商业文章(俗称软文)撰写的合作,不要再询问我如何合作法。

时间:2013年8月

场景:微博,在回应某网友微博时

话语:如果低于2500元,我是你孙子

后续:2014年10月,罗永浩宣布锤子手机降价,顶配的一款也没有超过2500。

就在我结束了上一期《魅族:不降价》这篇专栏文章之后,锤子T1宣布降价了。这引发了一场科技圈的狂欢:罗永浩你的情怀就值1000块?魅族宣布降价时都没有引发如此之大的嘲讽,罗永浩大概相对黄章更有些知名度,而且更重要的可能是,罗永浩以前,调门唱得极高的缘故。

一位朋友和我在某个微信群里交流,就流露出这样的看法:你以前骂这个骂那个,自诩自己是最有腔调的,今天自己打脸,还不许我们也来嘲笑你几句吗?

这个看法我大致上是同意的。罗永浩其实说大话的地方很多——只不过有些地方没那么露骨和直接罢了。比如说,他一直强调锤子是东半球最好的手机,但在和王自如PK时,三星这样的大厂所能达到的质量,罗永浩大致意思就是我们还达不到。三星这家韩国公司,很显然,属于东半球吧?但那场视频PK,王自如几乎是完败的状态,也没多少人来揪罗永浩这个小小的漏洞了。

但这不是我这个专栏真正想讨论的地方。我这个专栏恐怕是国内唯一一个专门收集大佬说大话的持久很长一段时间的专栏,我从来不是意图看大佬笑话,而是想讨论“他为什么打脸了?”

同样是降价,我可以这么说,罗永浩的降价,和黄章的降价其实不太一样。锤子这场打脸,我更愿意视为一个书生在撸起袖子干一桩生意时,完全事先没料想到,生意这个玩意儿,真情怀不得。调门唱高了,想下来自然是困难的。

锤子降价后,我和我的一个朋友聊起了锤子——她是锤子的用户。这位我认识多年的朋友肯定不是罗永浩什么的脑残粉,但她很是认真地向我推荐了锤子:锤子的应用商店里的应用,锤子没有动过任何手脚。这点让我很诧异。应用商店去动应用的手脚实在太常见了,比如说你从A应用商店里下载的应用,它的启动画面上就会有A商店首发之类的LOGO。安卓生态里有些应用商店,甚至会给应用内置一些广告程序。我一位做电子书的朋友的app,在我手机里就会自动推送广告以及在主屏上生成一个广告button——我向这个朋友投诉,他说他从来不干这种事。经证实,果然是应用商店动了手脚。

锤子商店,显然正在彰显某种“与众不同”,它试图去做一个完全干净的应用商店。

罗永浩曾经用很不屑的方式批评过手机行业里的种种功能:比如发售一段时间后就降价,比如喜欢用罗列技术参数来表示自己手机有多好,比如说去投硬广之类。但自己开干后,这些事他全干了。因为这是这个行业的竞争需要,他不可能绕过这些。即便他想绕过,也不是他能完全做主的:锤子是有投资人的,投资人不是冲着情怀来投资,而是冲着利益。当情怀可以助长利益,大家都很happy。当情怀不能助长利益,对不起,情怀必须让路。

罗永浩不是第一次创业,他做过一个博客站,开过一个英语学校,但都不是什么成功之作。我私下里的揣测就是他不懂得妥协。眼见年齿见长,豁出去全情投入一个手机事业(这个事业很庞杂,也必须他全情投入),该妥协该低头该自称孙子,就得这么来。

罗永浩的这则大话,我更愿意这样理解:一个满怀腔调自觉品位极高的书生撸起袖子来干一份商业时,他悲哀地发现:想不庸俗,那是不可能的。

—— 21世纪商业评论 大佬与大话 专栏 供稿 ——

本文为《21世纪商业评论》的专栏文章。这个专栏的名字叫《大佬与大话》,专门收集TMT圈子商业领袖的一些 “大话”。但本专栏的目的并非是指责这些大佬说话不算话,或者是开空头支票。我们都知道,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时间点变了,自然计划要变。本专栏的目的就是 “复盘”,来分析一下这个时间点究竟怎么变了导致大佬们的话变成了大话。

说明:

1、本博客文字,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本人原创,可以自由转载,谢绝长微博形式转载;

2、转载时请注明本人大名,魏武挥,不是魏武辉,不要搞错。

3、转载时请保留此段: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

4、本人不接受商业文章(俗称软文)撰写的合作,不要再询问我如何合作法。

2014-11-27

非常有名的两个下载站最近宣布要关闭了。一个是“人人影视”,一个是“射手网”。前者一度以提供影视剧下载而著名,后者则并不提供影视剧下载,但提供的是“影视剧字幕”。

人人影视涉嫌盗版侵权,故而它的关闭并不是很奇怪。但射手网仅仅是提供翻译好的字幕下载,并没有影视剧本身的下载,难道也侵权了?

答案很清楚:是的。著作权的财产权项下包括十几种权利,其中“翻译权”赫然在列。换句话说,如果未得到著作权人的许可,对作品进行翻译并大众传播,就是侵权。有些著作权人会放弃财产权中的部分权利(比如放弃翻译权),但一般意义上,影视作品的著作权人,是不会放弃的。All Rights Reserved——这句我们经常看到的话,就表明,著作权人什么权利都没有放弃。

故而,射手网的关闭,极有可能和“侵权”有关。在这个问题的性质上,它和人人影视直接提供影视剧下载,是一样的:涉嫌盗版。

但是,从这两个网站因侵权而达成的后果来看,是截然不同的。

版权这个东西,从来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商业问题。大多数的侵权案子,并不是对人身权的诉讼,而是对财产权。

互联网这个多媒体,内容形式无非就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后两者的经营者远远比前两者来得更为重视自己的权利(文字图片中算是重视自己权益的大概只有小说网站,而视频的重视程度又超过音频)。无它,利益相对更大罢了。拍一部5分钟的短剧的成本,远远超过写一篇2千字的文章。更重要的是,由于利益大,视频的买卖金额都是极大的数字——曾经中国电视连续剧被炒卖到过百万一集。如果一家公司足够有钱投入足够多的版权买入,那么,它就可以以版权为武器,驱逐资本不够雄厚的竞争者。视频网站的版权储备,是实打实的资产。而那些天天发发新闻、评论的网站们,从来不会说我储备了多少条新闻、多少篇评论的——压根没把它当资产看。

所以,版权这个事,直白地说,竞争策略。大家都是光棍无产者的时候,没人会把它当回事。有些个人有产了,自然讲有产者的规矩了。人还是那个人,公司还是那个公司,从盗版者到极力主张版权,不是ta道德水平突飞猛进了,而是钱包突飞猛进了。

2009年9月,中国网络视频反盗版联盟在京启动,当时这个联盟的组织成员主要是搜狐、激动和优朋普乐发起,联合百多家权利方,主要控诉对象是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搜狐甚至启动了向优酷索赔5000万到1亿元人民币的官司。过了一个月,该联盟又再次在深圳发动了一次运动,这次控诉的对象主要针对迅雷。

沉寂了数年后,13年年底,这个联盟又动作了,这次的对象是百度和快播。颇为有趣的是,优酷的掌门人(也是土豆的控制人)古永锵坐在了搜狐张朝阳边上,一起来声讨那些万恶的盗版方。而江湖上有所谓“山寨之王”的腾讯公司,在刚刚召开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也开始大谈“IP”(知识产权)了。

全球对版权立法最严苛的大概就是美国人了,他们的《千禧年数字版权法》连美国自己的法律学者都觉得有点矫枉过正了,比如莱斯格就专门写书痛批过。不过,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美国初建国时,哪里有什么正版书籍可以看,大部分都是从欧洲盗版过去的。

版权游戏,充分说明,如果一个市场都是光脚的时候,自然野蛮竞争。但凡有几个人穿上鞋时,就会以“鞋子”的名义,要求光脚者出局,要不,你和我一起穿鞋吧,那就看谁有钱买更多的鞋了。

著作权人,其实大多数时候,不是自然人,而是机构。

比如说,很多出版社是出版物(比如图书)的著作权人——至少和写作者同为著作权人。这本书明明是美国人史密斯写的,中国人张三想翻译成中文,史密斯同意即可吗?

不是的。一般而言,史密斯并不会拒绝自己的英文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但史密斯无权单方面决定这个事。如果史密斯够大牌,他还可以有一定的话语权,如果不是那么大牌,这件事基本上是史密斯英文作品的出版社来决定的。

于是,你想翻译成中文的,不是你想就可以的。史密斯英文书的出版社会索要一笔费用,以换取你翻译的授权获得。

在这样的机制下,有时候会碰到这种情况:张三觉得史密斯的书很不错,打算翻译。一联系史密斯当时的出版社,后者告诉他,我们已经卖给你们中国的某个出版社了。但你就是遍寻不着这本书的中译本。道理很简单,买方买了以后,就在那里搁着了。

这种情况,在畅销书领域中还不多见,但在严肃的学术书领域中,是极其常见的事。

前文提到的莱斯格这位美国著名的法学家,对这类事深恶痛绝。他够大牌,于是他出《代码2》这本书的时候,坚持使用“CC授权,创作共用”的方式。现在张三要翻译莱斯格的书,没那个老外出版社什么事儿了,甚至不需要专门去取得莱斯格的同意。因为莱斯格已经放弃“翻译权”了。

我经常会表述对“现有版权制度的痛恨”这种观点,反对者通常就是那么一句话:没有版权制度,你还有啥可看的?

说这话的人,是真心不了解版权制度,连现有的版权制度都不了解。著作权项下的权利,著作权人是可以放弃的。

经过一番改造,这个世界有了“creative commons”这种东西,中文叫“创作共用”。有时候,人们根据旧有的版权的英文CopyRight,把这种新的改造过的版权体系,称之为“CopyLeft”。CopyRight通常紧跟着一句话“All Rights Reserved”(一切权利保留),但CopyLeft却在放弃部分权利,比如:各种财产权(人身权还保留,比如要求署名)。

版权制度对传播而言,是有阻碍作用的。因为通常会需要你付费。但我也不反对,对于著作权人,创造一个作品是有成本的,大家都不付费,至少娱乐产业就基本完蛋。如何平衡著作权人的收益问题和传播的通畅问题,这中间需要一个平衡。而CopyLeft,从目前来看,是一个不错的折衷方案。

我们回到文头的这两个网站来。

人人影视从事的影视剧下载,这对著作权人的伤害太大。假设推到一个极端情况:所有的影视剧,都可以在网站上免费下载,那么影视业就此覆灭,大概不算什么过于夸张的表述。影视剧免费下载是把著作权项下的所有财产权全部给侵占了的。

但射手网对著作权人的伤害没有那么严重。它只是提供了翻译好的字幕下载。谁也不会认为看完了字幕就等于看完了这部影视剧。同样假设推到一个极端情况:所有的影视剧翻译字幕,都自射手网上有下载,那么影视业就此覆灭,也未免太过夸张。

从商业角度来说,射手网的著作权财产权的伤害结果微乎其微。而它带来的好处是很大的:真有人拿着这个当英语学习文本的。还有一种情景是:看完了一部剧,想写写心得或剧评,有了独立的字幕文件,大概就不需要再回过头去跳着找影视剧里的相应场景了。

在现有的版权制度下,的确,射手网有侵权的嫌疑。但所有的制度都不见得非要永久执行下去。时代的变化而导致制度产生改变,是极其正常的事。

我并不想为射手网喊冤,但我想说的事是,现有版权制度该改改了。一部影视剧为什么还一定要死守着“All Rights Reserved”呢?字幕翻译权这个部分,用“创作共用”有什么不好呢?字幕网民自行翻译免费下载,对影视剧著作权人,又有多么了不得的伤害呢?

至于说,当一切影视剧都正版化了由引进方自行配上字幕后,类似射手网这种网站存在的必要性也就不大了——这个就让市场自行去调节吧。

—— 上海观察 供稿 ——

说明:

1、本博客文字,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本人原创,可以自由转载,谢绝长微博形式转载;

2、转载时请注明本人大名,魏武挥,不是魏武辉,不要搞错。

3、转载时请保留此段: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欢迎于钛媒体/微信/ZAKER/网易/腾讯新闻客户端中搜索ItTalks以订阅公众账号,或于搜狐新闻客户端科技频道订阅“魏武挥”

4、本人不接受商业文章(俗称软文)撰写的合作,不要再询问我如何合作法。

2014-11-26

本文写于上周五,本周一百视通和东方明珠已经正式宣布由百视通吸收东方明珠,成为一家新上市公司。新公司已经连续涨停。

以下,主要对新公司内部业务链条做一个梳理。

两家上市公司的合并有一些具体背景。

当SMEG(大文广)和SMG(小文广)合并后,百视通和东方明珠的合并也就迫在眉睫。因为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一个集团下不能有两家具有同业竞争业务的上市公司。而百视通和东方明珠显然具有较大的重叠部分。这是外部动因。

内部动因上,黎瑞刚回归文广后,要下一盘整体的棋——即消灭小巨人之说。小巨人诞生于彼时高层并不完全赞同制播分离之时,黎瑞刚力推的制播分离并不可能在宏观整体上去推动,只能在微观局部层面慢慢演进,自然派生出自成体系的“小巨人”。

在去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制播分离”之后,宏观整体上进行改变已成为一种可能。黎叔的“做大做强”之心必然被调动起来。而媒体产业,本就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客观规律,合力而不是分力,是媒介融合的题中之义。

以下这张图,是解读新上市公司内部价值链的重要结构图:

一环套一环,互相支撑呼应,而每一环上,本身又可以被拆解为一个小型的产业链条。整个SMG的棋局,都以这根链条为主线,进行布局落子。

内容环分为“研发”、“生产”和“发行”。

模式研发,SMG与全球最大电视节目模式公司Fremantle成立合资公司,进行新类型节目的探索和创造;

内容生产上,东方明珠旗下有“尚世影业”这个内容生产公司。尚世影业前身为上海电视传媒公司(简称上视传媒),成立于2007年,是国有广电集团最早进行转企改制的影视企业,近年来多有商业上颇为成功的电影电视剧产出,截止目前,SMG尚世影业参与宣发的影片票房已经累计超过20亿元,是一个三年复合增长超过60%、去年营收6亿利润8000万的国有影视企业。。另外,今年年头则和华特迪士尼影业宣布签署一项多年期合作协议,介入到合作开发全球大片的内容生产中。

发行则通过“五岸传播”等机构来完成。五岸传播是SMG全资投入的从事国内国际节目发行、节目代理和节目合作的子公司。04年成立时,主要销售来自SMG旗下13家专业电视频道和10套广播频率的版权节目。其后则慢慢发展成为一个覆盖国内发行网络达200多家电视台、海外触达25个国家和地区,新媒体领域的合作伙伴多达20余家的销售网络。08年,五岸传播开始致力于“全国节目交易枢纽”的目标,成为SMG旗下重要的IP(知识产权)商业环节。

云+端部分,即平台+渠道

渠道环则分为三个渠道,来传输内容环上的内容。

分别是:有线电视网络、IPTV和基于互联网电视的OTT。有线电视网络SMG在上海市场具有无可争议的垄断地位,主攻的是“直播”渠道。

IPTV也具有无可争议的垄断地位,大致定位是在“回放”这样的渠道。前两者都有很强的本地市场烙印。

而基于互联网电视的OTT业务,则是新公司重点需要发展的全国性市场。新公司握有互联网电视牌照,如何将这张牌照的商业价值尽可能放大,不仅要善用政策资源,还需要有高超的商业智慧。OTT业务的主要定位在节目播放上是“点播”市场。

新公司还有两个潜在的传播渠道,那就是Xbox和PS游戏机,尤其是Xbox,其实具有联网功能。

百视通与微软达成合作协议,在大陆地区销售后者的Xbox One游戏机,并获得了有关管理部门500万台的销售许可。

东方明珠则与日本索尼公司合作销售PS游戏机。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成为全球主流三大游戏机中的两种在华独家销售商和运营商。

基于这些联网设备,新公司很有可能在未来将其当成一个重要的内容传播渠道。

平台,则是各种内容的依托之地,并通过各种屏(电视机、电脑、手机、pad等)向外传播。新公司成立了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来支撑这些内容的传播。

最后一环则是服务应用环。服务应用环上包括了游戏业务、电商业务、数字营销广告等。

游戏业务正如前文所提及的Xbox One和PS,仅Xbox One一项就可以为SMG带来至少80亿的销售额(SMG获取了200万台的销售代理,以及500万台的合作运营分成)。

电商业务主要依托并入的东方购物(CJ)。04年就开播的东方CJ,目前已经有3成的业务来自于互联网络,2013年销售额超过50亿,净利近5亿。

数字营销,在10月24日的2015年SMG广告盛典上,SMG发布了一个号称国内首款的全平台电视广告实时竞价系统,这个系统由SMG旗下数字营销公司艾德思奇研发。艾德思奇是一家成立于07年的广告技术公司,在移动广告市场中份额领先。今年8月,百视通以1亿美元的价格获得该公司51%的股权。

另外还有一个旅游产业,自然以上海地标东方明珠为旗帜。这个地方人流如织,确然是非上海居民抵达上海的几乎可以称之为“必经之地”的景点。

上市公司装入前文所述的“尚世影业”、“东方CJ”、“五岸传播”等公司,并未装入SMG旗下各频道,比如“炫动卡通”之类。

报业的方式是采编不上市,经营上市(俗称两张皮)。理论上,电视业可以模仿。

但SMG似乎不愿意这么干。从报业上市的历史表明,两张皮的做法,并未对新业务开拓产生多大的促进作用,反倒是造成集团拼命贡献利润装入上市公司维持股价,造成上市公司本身还是传统业务。

这个做法,目前报业也在反思。SMG,则貌似不愿意重复老路。

黎瑞刚,有可能会成为中国国情下的传媒业的默多克。

他主导的SMG,有可能成为东西方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一根重要通道。

—— 界面 供稿 ——

说明:

1、本博客文字,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本人原创,可以自由转载,谢绝长微博形式转载;

2、转载时请注明本人大名,魏武挥,不是魏武辉,不要搞错。

3、转载时请保留此段: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

4、本人不接受商业文章(俗称软文)撰写的合作,不要再询问我如何合作法。

本文写于上周五,本周一百视通和东方明珠已经正式宣布由百视通吸收东方明珠,成为一家新上市公司。新公司已经连续涨停。

以下,主要对新公司内部业务链条做一个梳理。

两家上市公司的合并有一些具体背景。

当SMEG(大文广)和SMG(小文广)合并后,百视通和东方明珠的合并也就迫在眉睫。因为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一个集团下不能有两家具有同业竞争业务的上市公司。而百视通和东方明珠显然具有较大的重叠部分。这是外部动因。

内部动因上,黎瑞刚回归文广后,要下一盘整体的棋——即消灭小巨人之说。小巨人诞生于彼时高层并不完全赞同制播分离之时,黎瑞刚力推的制播分离并不可能在宏观整体上去推动,只能在微观局部层面慢慢演进,自然派生出自成体系的“小巨人”。

在去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制播分离”之后,宏观整体上进行改变已成为一种可能。黎叔的“做大做强”之心必然被调动起来。而媒体产业,本就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客观规律,合力而不是分力,是媒介融合的题中之义。

以下这张图,是解读新上市公司内部价值链的重要结构图:

一环套一环,互相支撑呼应,而每一环上,本身又可以被拆解为一个小型的产业链条。整个SMG的棋局,都以这根链条为主线,进行布局落子。

内容环分为“研发”、“生产”和“发行”。

模式研发,SMG与全球最大电视节目模式公司Fremantle成立合资公司,进行新类型节目的探索和创造;

内容生产上,东方明珠旗下有“尚世影业”这个内容生产公司。尚世影业前身为上海电视传媒公司(简称上视传媒),成立于2007年,是国有广电集团最早进行转企改制的影视企业,近年来多有商业上颇为成功的电影电视剧产出,截止目前,SMG尚世影业参与宣发的影片票房已经累计超过20亿元,是一个三年复合增长超过60%、去年营收6亿利润8000万的国有影视企业。。另外,今年年头则和华特迪士尼影业宣布签署一项多年期合作协议,介入到合作开发全球大片的内容生产中。

发行则通过“五岸传播”等机构来完成。五岸传播是SMG全资投入的从事国内国际节目发行、节目代理和节目合作的子公司。04年成立时,主要销售来自SMG旗下13家专业电视频道和10套广播频率的版权节目。其后则慢慢发展成为一个覆盖国内发行网络达200多家电视台、海外触达25个国家和地区,新媒体领域的合作伙伴多达20余家的销售网络。08年,五岸传播开始致力于“全国节目交易枢纽”的目标,成为SMG旗下重要的IP(知识产权)商业环节。

云+端部分,即平台+渠道

渠道环则分为三个渠道,来传输内容环上的内容。

分别是:有线电视网络、IPTV和基于互联网电视的OTT。有线电视网络SMG在上海市场具有无可争议的垄断地位,主攻的是“直播”渠道。

IPTV也具有无可争议的垄断地位,大致定位是在“回放”这样的渠道。前两者都有很强的本地市场烙印。

而基于互联网电视的OTT业务,则是新公司重点需要发展的全国性市场。新公司握有互联网电视牌照,如何将这张牌照的商业价值尽可能放大,不仅要善用政策资源,还需要有高超的商业智慧。OTT业务的主要定位在节目播放上是“点播”市场。

新公司还有两个潜在的传播渠道,那就是Xbox和PS游戏机,尤其是Xbox,其实具有联网功能。

百视通与微软达成合作协议,在大陆地区销售后者的Xbox One游戏机,并获得了有关管理部门500万台的销售许可。

东方明珠则与日本索尼公司合作销售PS游戏机。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成为全球主流三大游戏机中的两种在华独家销售商和运营商。

基于这些联网设备,新公司很有可能在未来将其当成一个重要的内容传播渠道。

平台,则是各种内容的依托之地,并通过各种屏(电视机、电脑、手机、pad等)向外传播。新公司成立了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来支撑这些内容的传播。

最后一环则是服务应用环。服务应用环上包括了游戏业务、电商业务、数字营销广告等。

游戏业务正如前文所提及的Xbox One和PS,仅Xbox One一项就可以为SMG带来至少80亿的销售额(SMG获取了200万台的销售代理,以及500万台的合作运营分成)。

电商业务主要依托并入的东方购物(CJ)。04年就开播的东方CJ,目前已经有3成的业务来自于互联网络,2013年销售额超过50亿,净利近5亿。

数字营销,在10月24日的2015年SMG广告盛典上,SMG发布了一个号称国内首款的全平台电视广告实时竞价系统,这个系统由SMG旗下数字营销公司艾德思奇研发。艾德思奇是一家成立于07年的广告技术公司,在移动广告市场中份额领先。今年8月,百视通以1亿美元的价格获得该公司51%的股权。

另外还有一个旅游产业,自然以上海地标东方明珠为旗帜。这个地方人流如织,确然是非上海居民抵达上海的几乎可以称之为“必经之地”的景点。

上市公司装入前文所述的“尚世影业”、“东方CJ”、“五岸传播”等公司,并未装入SMG旗下各频道,比如“炫动卡通”之类。

报业的方式是采编不上市,经营上市(俗称两张皮)。理论上,电视业可以模仿。

但SMG似乎不愿意这么干。从报业上市的历史表明,两张皮的做法,并未对新业务开拓产生多大的促进作用,反倒是造成集团拼命贡献利润装入上市公司维持股价,造成上市公司本身还是传统业务。

这个做法,目前报业也在反思。SMG,则貌似不愿意重复老路。

黎瑞刚,有可能会成为中国国情下的传媒业的默多克。

他主导的SMG,有可能成为东西方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一根重要通道。

—— 界面 供稿 ——

说明:

1、本博客文字,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本人原创,可以自由转载,谢绝长微博形式转载;

2、转载时请注明本人大名,魏武挥,不是魏武辉,不要搞错。

3、转载时请保留此段: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欢迎于钛媒体/微信/ZAKER/网易/腾讯新闻客户端中搜索ItTalks以订阅公众账号,或于搜狐新闻客户端科技频道订阅“魏武挥”

4、本人不接受商业文章(俗称软文)撰写的合作,不要再询问我如何合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