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5-08-31

有“新媒体第一站”之称的新榜在广州搞了一个活动,活动上声称,他们预测“有一半的微信公号未来会成为僵尸”。

这话是值得商榷的。不能说完全不对,但言之凿凿,总有些问题。

我先把开立后但从无更新的公号去除出去——在我看来,这些公号从来就不曾“活”过,在余下的这些曾经发过声的公号里,会不会真有一半,将来成为僵尸?

真有可能不会。

这和微信公号的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都说微信公号有很强的博客影子:图文推送、评论机制、订阅机制(博客里叫RSS订阅),等等。

但在我看来,微信公号最像的,是一个叫“MSN Space”的家伙。——很多95后,可能完全没有听说过这个如今已经完全死亡的东西,甚至,连MSN是什么可能都不知道。

在聊天工具MSN的面板上,每一个好友,但凡ta的Space有更新,就会出现一个黄点,以提示你:ta更新了一篇新的日志。

在我的记忆中,很多人更新ta的Space可能不会很频繁,但完全不更新的,的确不多——除非ta就从来没用过Space。

时至今日,Qzone也带有这个特点。

MSN Space和Qzone,他们的流量来自于社交链,而不是平台分配。

这是和新浪博客之类的BSP非常大的不同。

流量分配。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

搜索引擎谷歌、百度都是流量分配模式,阿里旗下的淘宝也是,天猫也有很大比例。

借助于将流量引向不同的对象,完成收入——说穿了都是广告,无论是CPC,还是CPS。

流量分配的后果,极有可能会造成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因为首页的位置始终是有限的。如果平台不加以一定的调整,热门成为大热门,大热门成为超级大热门,但另外一端,整个平台的长尾消失不见。(搜索引擎依靠用户自定义关键字来完成分配,倒是避开了这个问题)

对于很多必须有海量端点支撑才得以运行的平台来说,这会成为它的噩梦。

亚马逊在首页或者频道首页上做的是流量分配,但它通过“67%的人买了这本书以后还会买。。。”这种方式,来尽可能避免过强的马太效应。

微博吃过这个苦头。大V策略一定会走到死胡同,11年在它最张狂的时候我抨击它抨击了一年。13年微博大概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向中小V倾斜,当几乎所有的舆论都不看好它,我注意到了它这个变化,空翻多觉得它未来倒是可期。

今日头条的“阅读量高的文章就推荐它让它更高”这个机制,是这个新闻客户端的隐患。所以它孜孜不倦于做所谓挖掘用户阅读偏好,有针对性地做个性化推荐,通过千人千面来避免长尾消失。

有意思的一点是,微信,至少整个公号体系,是不做流量分配的。

半年前的一个晚上,有一个朋友在微信上和我讨论了很久。在他看来,http://weixin.qq.com/这个页面上,完全可以做一些公号推荐或归类的工作,让更多的公号有展示和被推荐的机会——顺便,微信或许还可以收点银子。

我则非常不以为然。微信一旦做公号的流量分配,有两个很恶劣的后果。

其一,公号和平台之间,将成为一个博弈关系。要么就是出钱(假设微信收钱让你上首页被推荐),要么就是琢磨微信的技术机制(假设微信通过某种算法来推荐公号)。公号成天想的事情就是,如何从平台那里获取流量。

于是,流量的总量不会增加,弄来弄去,就是从A公号到B公号。这对整体微信发展并不利。一旦缺少这种流量分配机制,公号运营者只有一条路:自己去找流量。于是,平台整体流量越来越大,公号和平台,是同盟的关系。

其二,就是产生大量僵尸公号。如果平台做流量分配,我对新榜的预测就表示赞同。但平台压根不做流量分配,也就不需要成天琢磨怎么调整算法帮助后进。老实讲,今日头条号称的个性化推荐这条路,听上去依靠大数据特别高大上,但其实非常难。

微信公号的流量几乎完全来自于自己的运营,而每个做公号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一些基友闺蜜,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反馈(比如后台消息,或者转发到自己朋友圈后得到评论和点赞,混得好一点的,还有评论机制、赞赏机制),这就像MSN Space和Qzone那样,再小的号,也还有些读者,频率可能会低到半年才发一篇,但总不是没有。

有一点是需要搞明白的:很多人做公号真的是为了发财(所谓创业),但有更多的人,做一个公号,与发财无关。

Ta就是想写点东西。

欲求发财结果而不得的,这个公号可能会死亡(或者就叫僵尸)。就是想写几笔来寻找存在感的,不是那么容易死亡的。

我在新榜的论坛上发言说,9成的公号是很难商业化的,但这句话不等同于它们会成为僵尸。

大批量的微信公号僵尸化,只有一个可能:微信本身不再热门了。

就像MSN犯了几个昏招之后(包括自废武功去掉了那个小黄星),Space自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QQ基本没出过昏招,即便在微信那么火的情况下,手Q也好Qzone也好,都没有衰落的迹象。

在微信不出昏招的情况下,客观上,它有没有可能被替代?

很多人会以微信替代微博的例子,来说明微信也会有那么一天。

有一个数字需要所有人注意。

微博发端于09年(这是iPhone3GS这款史上最成熟的水果机推出的年份,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步),兴旺于11年。2011年,中国移动网民4.3亿。

微信发端于11年,时至今日,中国移动网民:8亿。

也就是说,11年冒出来的微信依然可以借助人口增长的态势,去迅速蔓延。但今天,很难想象一个什么工具,能借到这个大潮。

因为潮水,已经没有了。

总结一下。

在主观上微信不出昏招客观上人口红利消失不见所导致的微信很难被替代,摆脱流量分配机制的微信公号,我不太能同意这点:一半公号成了僵尸。

—— 首发 上海观察 ——

题外话:中国有大概280万个网站,很难想象,有一半的网站将来会成为僵尸的。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独立网站数也从来没超过500万个。

微信公号当然不是网站,但从自找流量这个逻辑看,网站和公号,真有些类似。

说明

本文可以在不改动内容的前提下自由转载,转载请在文末标明如下信息:

魏武挥,科技专栏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基金(skychee.com)投资合伙人

微信做了一个微信读书的APP,按功能来说,属于电子书阅读类。

但既然是腾讯微信出品,就一定绑上了微信上的社交关系链。

所以,微信读书,应该说是:社交阅读。

这个门类一直有人在尝试:书籍阅读与社交相结合。比如说,前阵子刚刚出售给京东的拇指阅读,就有社交阅读的属性。

但很少人能成功。毕竟,相对于阅读还好做,社交这件事,在中国,貌似快要成腾讯家的专利了。

一个全新的APP,构建社交链,实在是太困难了。

读书以前是一件很私密的事,以至于有一种理论是:个人主义建构于印刷术之后的大规模图书出版。

但读书和今天节奏极快的这个时代有一点格格不入:它的反馈实在太慢也太难以计量了。

在社交网络上写一条什么东西,大多数人希望在短时间内得到一个赞或者评论或者转发。在各种自媒体工具里写一篇文章,大多数人也希望看到迅速的回应。

游戏世界里的反馈更是及时可量化:在游戏里读本书,智力立刻上涨一百点。

可在现实社会里呢?读完一本书,鬼知道你得到量化的多少智力增长、多少眼界开阔。

数字化时代里的反馈是快速的,也是可以计量的,但读书却不是。于是,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今人越来越不读书。

最近的一次中国国民图书阅读调查显示,有超过4成的成年人,一年连一本书都不读。

社交其实是一种游戏式的反馈系统,它能不能增强人的读书习惯?

我毫不怀疑一件事:微信读书可能受到了微信运动的启发。

在微信运动里,你可以和你的朋友们“竞技”每天谁的运动量大。基于人好胜的本性,促进一个人的运动量。

微信读书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排行榜设计:你的读书时间在朋友里排行第几,而且,还很清晰地告诉你,谁谁谁在你之上。

这个功能在知乎上收获了大量的吐槽。

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就是:读书不是运动,读书时间长短的衡量比拼,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说法不无道理。

这个做法其实所刺激到的人的好胜心,和读书并不是同一件事(运动很有可能是同一件事)。而且,考虑到还有很多人用的是其它读书APP,微信读书只是好奇试用一下就又回到原来的APP,结果在排行榜里显示在很后面的位置,好像也令人比较不爽。

我倒是觉着,类似航旅纵横里那种你的飞行记录打败了多少多少用户——非要来个比拼竞争的话——比这种排行榜好。它能让你知道自己的位置,但你不太可能知道别人的位置。

虽然我反对那个排行榜,但我的确不太同意“读书是一件私密的事”这种说法。

因为,时代已经变了。

在微信读书里,打开APP,就能看到朋友在读什么书,在“想法”模块里,也能看到朋友对一些书的评论。

我认为这没什么大的不妥,它能帮你发现一些新书。

它也能帮你在读书读到一定的触动所通过发出来的状态得到一个反馈。

死守“读书就是我自己的事”没什么太大意义,不要太过份的反馈系统对读书是有帮助的。

当然,如果你就想静静地一个人看自己的书,你可以选择私密阅读。旁人也无法知道你在看什么书。虽然,你的阅读时间依然被计入到了那个排行榜(我个人真的对那个排行榜情绪很负面)。

微信读书的iOS版,付费是通过AppStore充值完成的:这个过程很像在某些内购游戏里买点什么钻石。

考虑到连kindle的iOS版都无法完成购买,微信读书想要通过微信支付,恐怕受到了苹果的政策障碍。故而,安卓版倒是可以用到微信支付。

有趣的问题是:那么,微信读书为什么不做在微信这个APP里,使得支付得以流畅完成?而且还不用上缴苹果3成的剥皮?

一个答案是:这么干貌似有点重。

即便是我在阅读公众账号的文章时,都会发现一些不便:正在阅读,微信上有人呼唤,打断了阅读过程。说话完毕,你有可能连那篇文章都找不到了,如果你是从朋友圈分享里点开这篇文章的话。——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单线程的意思。在狭小的手机屏里,你不可能一边阅读一边和人说话。

读书的阅读时间显然更长,放在微信里,会产生阅读的频繁被打断,这不是好的体验。

于是我就又脑洞大开了一下:如果微信读书获得成功,会不会改名为“微信阅读”然后把整个公号体系都迁入其中呢?

微信公号体系最近据说要搞“付费阅读”功能。

呵呵,随便想想。

—— 首发 上海观察 ——

说明

本文可以在不改动内容的前提下自由转载,转载请在文末标明如下信息:

魏武挥,科技专栏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基金(skychee.com)投资合伙人

2015-08-28

标题用了几个比较触目惊心的词,不是我标题党,是我实在想不出什么其它的词眼——唉,互联网文化让人词语贫乏,不好意思。

如有冒犯,抱歉。

2

我用过罗永浩的锤子T1。

那个时候,还没有白色的T1。

我用下来,有一句评价:T1让其它国产安卓手机都有山寨机之感。

我手上——注意,我手上——那款T1是我用过的最好的安卓手机。

后来我有个女学生要买安卓手机,我毫不犹豫地向她竭力安利了T1。

这位女学生在我的长达40分钟的安利下,买了锤子。她的感觉是:不错是不错,就是。。。太男性化了啊。

没办法,谁让那个时候没有白色的T1呢?

我的一个合伙人,一手黑T1,一手白T1,我也是醉了。

3

早期的锤子T1,有一个蛮大的毛病:质量不稳定。

所以我说我手上那款。

我也有朋友,由粉转路人的,因为他手上那款T1,很快就出了毛病。

品控的问题。

罗永浩到底不是手机行业出身,一开始总是有这个毛病那个毛病。(其实iPhone早期的毛病更多)

我相信,过了那么久,而且他也沉寂了那么久,品控问题应该得到解决了。

现在的问题是:规模。或者说,产能是否能够放大。

锤子T1好是好,但罗永浩一开始死活不肯降价,导致销售量并不大,自然供应链也不会太过配合到哪里去。

罗永浩后来降价了,但貌似所谓的天时已经不对。

事实上,锤子诞生的时期,已经是智能手机硬件出货快速增长的后期。

他没有什么先发优势。

4

于是,坚果出现了。

为什么是坚果,而不是T2?

我的感觉就是:他需要一个能放大产能的东西。说得直白点:廉价手机,千元以下的廉价手机。(16GB版售价899元,32GB版售价999元)

这个套路其实和小米是一样的。

小米出货的大头不是小米,是红米。廉价红米机才是小米帝国的基石,虽然可能利润率不是那么高,但规模的作用不可小视。

而且,按照用户量来估值的小米,note是一个用户,红米也是一个用户。用户这件事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5

但红米没有情怀。

所有的廉价机都没有情怀。

虽然情怀是一个已经被说烂的词,但从标签意义上,它依然有作用。

罗永浩的情怀,其实就是:认真、死磕(或者叫执着)。

这不是什么坏词。没人会拒绝“我是一个认真的人”、“我是一个愿意死磕的人”。

故而罗永浩的投资人之一:合鲸资本的熊三木在钛媒体上撰文,着重描述的是这样一句话:他就想做个手机。

认真、死磕,在红米品牌的内涵里,有吗?

没有。

所以,这里出现了差异化。

6

在我最近的《从屌丝经济到装逼经济》一文中,我认为,我们已经走到了装逼经济的大门口。

屌丝经济诉诸的是马斯洛需求的底下两层,追求的是功能满足。

装逼经济诉诸的是马斯洛需求的上两层,情感/归属以及尊重,追求的是体验上的满足。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多年,体验已经慢慢开始上升为和功能同等重要的东西,甚至超越功能。

同样是手机,红米会满足到一部分人的情感需求,但它不可能是全部,而且我总觉得,不会太多。它就是个便宜。

坚果的机会,大概就在这里。

事实上,屌丝也是需要马斯洛的上两层需求的。

7

看看坚果的宣传海报吧。

漂亮得不像实力派。

多好的屌丝装逼的情怀工具!

挺好的。

罗永浩可能错过了智能手机的大潮,但他应该不会错过装逼经济的大潮。

只要——有个前提——坚果手机的品控不要出问题。

至于什么功能,让它们见鬼去吧——真的,这真的不是最重要的。

只有互联网评论家才会唠唠叨叨专注于那些普通用户可能一直到换机的时候都用不到的一些功能——我没有讽刺的意思,作为互联网评论家,这也是一种认真、一种死磕,挺好的。

8

我天奇创投基金,前阵子投了一个投影仪,名字也叫坚果。

皇天作证,绝不是剽窃罗永浩的名字。

坚果投影仪,天猫上早已有售。

全名是:坚果G1投影仪LED3D无屏电视智能高清1080p家用Wifi微型办公投影机。

多么装逼的名字!

—— 首发 橄榄社 ——

说明本文可以在不改动内容的前提下自由转载,转载请在文末标明如下信息:

魏武挥,科技专栏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基金(skychee.com)投资合伙人,天奇专注于互联网新媒体投融资,欢迎创业项目向以下邮箱提供项目BP:bp@skychee.com

培训事宜 请洽 涓子 13918571857

点对点咨询聊天 请上此网:http://weiwuhui.com/zaihang

商业公司要写软文,请勿找我

2015-08-26

头图说明本文e家洁某周姓姑娘展示了一把她的消瘦和韧带。现在问题来了:这位周姓姑娘的芳名是?(提示:她的网络绰号很有名,但我要的是她的正宗姓名)。如果你知道,可以通过消息回复的方式(不是评论的方式!)告诉我,前十位答对者每位皆可获得价值300元的e家洁保洁充值卡。

阿里最近又推出了一个新的社交应用:钉钉。有传闻说,除了钉钉以外,阿里还准备了一款社交应用。传闻中的这个社交应用尚未显山露水,但钉钉是很明确的:职场社交。算是一个细分的社交应用吧。

这应该是阿里在“移动社交”上的一次卷土重来。上一次,来往,推出时的声势之猛,衰落时的速度之快,堪称阿里的一次着着实实的小败局。

在桌面时代,从用户量上而言,阿里的旺旺,其实并不比QQ差多少。但其实也就是因为这个数量上的差异不大,可能让阿里误以为,他们同样可以做社交。实际上,旺旺和QQ是非常不同的,前者基本上无法切入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去。在大多数时候,用户把旺旺当成一个临时性的买卖双方就特定事宜的沟通工具,一旦沟通目标完成,便不再使用旺旺。

我个人一直怀疑,QQ常驻用户电脑右下角的数字,远远超过旺旺。后者,大概只有卖家才会一直开启着吧。

不过,桌面上的大屏幕、大硬盘等条件掩盖了这个缺陷。但到了移动领域之后,腾讯在社交上的领先优势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微信的早期用户量激增,和QQ的导入不无关联。然后,微信又将一个极其庞大的内容生态(微信公号)以及内容流传链条(朋友圈)给囊括了进来。这一下子使得,阿里在移动社交里,完全没了方向。

桌面上,很少能出现功能合一的超级APP——这一点,其实连QQ都很难做到,比如依靠QQ,腾讯在多个战场上的努力其实都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腾讯让你无路可走这句话始终夸张了一些)。但在移动端,超级APP出现了。人们似乎并不介意一个APP把所有的事都能干了。我琢磨着,大概和如下两个原因有关:1、智能手机的容量并不大,64G算是顶峰了(128G有但很少),这限制了手机APP的个数。2、APP与APP之间,非常难以互联互通。即便互通跳转,界面的不同会导致用户体验割裂。

超级APP的出现会导致这样的后果:人们可能在聊天中完成一个支付,但很少在支付中完成聊天。“来聊个十块钱的”,只是一个笑话,没法当真的。这样的场景,导致腾讯微信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阿里旗下的任何一个应用的频率(也包括蚂蚁支付旗下的包括支付宝在内的APP们)。

来往失败了。马云对来往可谓是寄予厚望,发动员工推广。在他看来,阿里旗下数万员工,每个人拉100人,数百万用户唾手可得——这就是来往的基本盘。依靠这个基本盘再扩张出去,来往就有可能抗衡微信,把微信形成的“高频入口”给抢夺回去。

但今天事后诸葛亮一句:这种做法并不是一个好方法。发动员工推广,这个根子上还是一种运营思路,而阿里一向的确强于运营。可一款社交产品,它属于人们天天要摆弄的东西,对人性的洞察要求极高。如何围绕人性并做出他们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产品思维。至少在社交这个领域上,产品思维会胜过运营思维。

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社交应用如此重要,那么,在微信如此强势的情况下,对于阿里而言,还有什么翻盘的机会呢?

匿名社交很火,还产生了一家上市公司陌陌。但就阿里而言,匿名并不适合它。阿里的零售业、蚂蚁的金融业,都希望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纯匿名社交,与阿里蚂蚁的定位不相符合。

钉钉其实是往一个垂直领域走的:职场社交。这是当下社交的一个方向。水平社交,似乎谁也干不过微信。那么,垂直领域深耕有没有机会?

也许有,但肯定不会大过微信。垂直领域做到极致,也很难和水平领域中的极致相抗衡。桌面是这样的,移动端,恐怕依然如此。

整个移动社交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可能,那就是基于二度人脉的社交。强关系握在微信手中,弱关系握在陌陌手中,不强不弱的二度关系,有没有机会?

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事实上,一款叫脉脉的应用就在做这个市场。阿里以职场应用的钉钉切入,也许,瞄准的正是这个方向:二度人脉。

但最终还是要重复一句。用运营的方法去做一款社交产品,那将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坑。

—— 首发 21世纪商业评论 《大佬的小败局》系列专栏 ——

说明本文可以在不改动内容的前提下自由转载,转载请在文末标明如下信息:

魏武挥,科技专栏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基金(skychee.com)投资合伙人,天奇专注于互联网新媒体投融资,欢迎创业项目向以下邮箱提供项目BP:bp@skychee.com

培训事宜 请洽 涓子 13918571857

点对点咨询聊天 请上此网:http://weiwuhui.com/zaihang

商业公司要写软文,请勿找我

2015-08-25

两位聚焦于“阅读”这件事的创业者来找我聊天。

他们走的是“精品图书”的路线,限于人手,目前规划中一年也就是4-5本书的量。他们希望平均一本书能卖20-30万册。

所以,每本书他们都要花非常大的力气。其中一个着力点就是:在这本书的电子版上,增加很多互动的部分。在他们看来,这是能够更好地满足阅读体验的。

增强阅读体验我不反对,但如何增强阅读体验,倒是可以再斟酌。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

阅读,不是需求。

今天是一个疯狂的社交时代,人们不仅用传统的线下方式进行社交,也在用线上的方式进行社交。

这就意味着,大概除了睡觉和洗澡,人们都在社交,甚至包括如厕的时候。

社交这个动作,是需要“内容”的,无内容难传播。肢体语言的传播,总是少数。

什么内容为宜呢?

在我看来,这两种内容是社交中上好的选项:谈资,以及,装逼。

故而,为了更好地社交,获取“谈资”和“能装逼的东西”,是需求。而阅读,作为满足这种需求,是一种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不等于需求。

大概两三年之前,有一个词很流行,叫“屌丝经济”,配套的,还有一句话:得屌丝者得天下。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关键看要做什么。如果是做超级大平台、关键型入口,当然要“得屌丝得天下”,因为社会中大多数人相对来说,不是高富帅不是白富美。

但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非常不同的一点在于:人口红利迅速消失。

1999年年底2000年年初,我入行互联网,彼时离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是六年。而彼时的互联网人口,按照CNNIC于2000年1月发布的报告称:890万。一直要到05年7月份,CNNIC才报告网络人口破亿。

08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超过语音流量,09年,iPhone3GS这款历史上最成熟的智能手机发布,这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正式拉开大幕。时至今日,也就是六年的功夫,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有多少?一个统计口径是:八亿。

人口的飞速增长,使得人口红利迅速消失。而一个超级大平台、关键型入口的建立,是需要人口红利来推波助澜的。

BAT如同泰山之势,挡在了所有创业者的前面。中国人最常用的十个APP,九个是BAT的,还有一个是腾讯的干儿子:搜狗输入法。

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得屌丝者得天下,这句话是要重新审视的。也许,在游戏领域里,这句话还能成立。但在有些领域里,是不成立的。

比如,阅读这个领域。

在古老的传统社会里,阅读是一件很个人很私密的事。

但在今天,阅读是一种社交,是一种外向的行为。

比如说,每年年底你会在社交网络上看到各种书单,人们热衷于转发它们,虽然中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低到你不可想象:58%。什么叫图书阅读率?一年读一本书就算。18岁以上一年连一本书都不读的,还有4成人。要知道,18岁以上,那可是要囊括在校大学生的。

但依然书单满天飞。

这就叫“装逼”。

书单,就是装逼的工具。人们对书单的需求,不是拿来按图索骥去阅读,而是拿来在社交圈显摆:貌似我是一个读书的人啊!

一个名为“一条”的公众账号,已经坐拥600万粉丝。

在很大程度上,我认为这个文艺范十足的公号满足了装逼的需求。对于中国太多的中间阶层(社会学意义上,都不能说是中产阶级),屌丝只是说着玩的,他们自视可精英着呐。

罗辑思维,也是一个大号。

罗振宇给很多人讲书,讲他看过的东西。这个很受欢迎。因为今天很多人事实上并不看书,但他们并不拒绝知道一点他们不知道的东西。

这个叫谈资供给。

有了这样的一种轻松的“阅读方式”——通过他人的阅读来完成阅读,足以让人们在各种线上或线下的社交场合,拥有谈资。

真正的屌丝是不需要谈资的。

但一二线城市的中间阶层,三四线城市的中上阶层,需要这个。

没有谈资的人,是乏味的人,是无趣的人,这是自命中间阶层的人,所无法忍受的。他们可以自嘲自己屌丝,但他们不能接受自己“无趣”。

回到文头这两位创业者来。

他们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吴声的一本书:场景革命。

吴****频道为这本书做了一个电子刊:M周刊(第6期)场景革命。

吴****和罗振宇是好基友。罗振宇在他的节目里推荐书,几乎不会涉及自家的东西,也许是不愿意自卖自夸吧。吴****帮忙推广是不错的方式。

这本电子刊很符合“阅读”的需求,做得很精美,适合你在社交网络里装逼。而且,也把那本厚厚的书里的重要部分,给你挑了出来。二十分钟,你就能拥有时下最时髦的O2O、共享经济的谈资。

ROI(投资回报率)比看本书可高多了。

让我们来复习一下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原理吧。

生理、安全、情感/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生理、安全,那是屌丝经济。

情感/归属、尊重,那就是装逼经济。

顾名思义的事是,屌丝经济有男性化特点,简单粗暴,诉诸功能。装逼经济有女性化特点,细腻巧妙,诉诸体验。

我们已经走到了大规模装逼经济的大门前。

—— 首发 橄榄社 ——

说明

本文可以在不改动内容的前提下自由转载,转载请在文末标明如下信息:

魏武挥,科技专栏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基金(skychee.com)投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