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5-11-25

一篇题为《什么?梅长苏没死?》的文章刷了朋友圈。

这篇文章费尽心思地分析,梅长苏为什么没有死。罗列了很多《琅琊榜》剧中的蛛丝马迹。

但这篇文章其实一处楼盘的广告,在文章最后,作者说梅长苏没死,那去哪里隐居了呢?原来是这里:某某某楼盘,售价仅多少多少万!

我转发了这篇文章,并写道:服了!

我一个朋友跑来和我理论,说这事有啥好服的。一通铺垫,之后来条广告,这种文章又不是第一篇。

她说得很对,真心不是第一篇。

但我总怀疑她没看完而是直接拉到了最后看到了广告。因为这篇文章实在太长了。

作为最后广告的前面的铺垫,我服的是这里:这个某楼盘公号在此文上用了6300余字。

小编也真是够拼的。

一两年前,互联网上经常出现一些段子。

这类段子,无一例外,都是浓墨重彩大费周章地写了一个至少体量蛮长的故事。

最后,话锋一转,变成推荐某个中学。

这些极大的可能是并没有什么商业目的的纯段子——很少有中学会做营销,即便一些要做的,也不会采用这种方式。

但这个模式是有意思的:铺垫其实和广告本身,关系并不是很大。在硬生生地转入到广告的时候,受众反而因为巨大的落差,产生一种没来由的好笑感,而并不是厌恶。

这类段子,一直到今天,还间或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

一些公号加入到这种玩法中。

很早的时候,浙江一个杂志的媒体人决定做这类事,他还拉了几个人,做了一个名为“文案摇滚帮”的号。

这个号每篇都是所谓的“软文”,想尽办法编故事,然后绞尽脑汁去植入甲方。

我后来和这位哥们说:别这么搞。你与其遮遮掩掩地写软文,不如挑明了这里就是广告。

落差感一旦形成,受众不见得会鄙视你所谓的节操。

在我兴之所致做的“头像自广告联盟”恶搞中,我还和文案摇滚帮合作了一把。

文案摇滚帮后来走上了脑洞模式:文案本身很离奇很有趣,但在植入之时,并不躲躲闪闪了。

另外一个大大有名的公号是“顾爷”。这个公号擅长用图片说事。

顾爷也是煞有介事一本正经进行知识搬运之余,尾巴上忽然来了一个广告。

至于“六神磊磊读金庸”,更是让无数人膜拜——前文提到和我理论的那位朋友,就是六神的铁粉。

本来读读金庸,这事按照商业套路的话来说,叫离钱远。

但六神磊磊也采用脑洞大开地方式,一本正经写完一篇文章之后(他倒还真不算知识搬运),尾巴上广告横空出世。

在一次聊完金庸之后,他加入了一个游戏广告。不过,金庸武侠,感觉上和游戏还有些关联。

但,六神磊磊还擅长写唐诗话题之类的东西。这事离钱就更远了。

最新的那篇讲唐诗里的植物,文后那个广告,与主文之联系,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我认识澎湃的一个哥们,还和他有在长白山脚下一起吃饺子的交情。

以前我真不知道自号“王左中右”的他是脑洞如此之大之人。

他擅长用画画的方式来表达一个字:他命名为“变态字”,最近他离职一门心思地摆弄他的公号“iiiidea”。

本来他是有些游走在时政边缘的,我关注之余,也的确不知道他打算怎么养活自己。

今天他忽然发出一篇图文,十几张图(与顾爷不同,这些图都他自己画的,里面的书法,也是他自己写的),最后是一个车企广告。

你能想象读吴承恩的西游记和车企广告的关系么?

王左中右告诉你:能。

你忍俊不住之余,也只能拜服王左中右的脑洞了。

这篇文章传播量很不错。大概是22日上午发出,当夜22点我看了看,轻舟已过十万加。

现在,我们来讨论讨论脑洞模式。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新型软文。软文的关键点是:掩盖其实是收了钱来鼓吹某企业的事实。

但这种模式,是个人都知道作者拿了企业的钱。

所以,这还是广告模式。

但和过去的广告所不同的是:内容和广告依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如果公号运营者只是干巴巴地推出最后这个尾巴广告,难以想象会形成巨大的传播量。

但这个内容和广告之间的联系,其实又不是那么紧密。比如唐诗植物与某旅游景点,吴承恩笔下孙悟空与某汽车厂商。一般人很难把这些关联起来。

故而,当石榴婆报告的运营者跑来和我说,石榴婆也搞这个,我告诉他(嗯,他,我没写错),这种脑洞模式,和石榴婆大谈时尚然后做珠宝报告,是不太一样的。

脑洞模式需要两个创意。

第一个创意,内容,也就是广告的铺垫,要足够好玩。无论你用文字,还是用图片,这个内容本身就是很能吸引注意力的。

第二个创意,也就是脑洞,需要跟随的广告和内容之间的关联。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必须找出关联。不然,就是很传统的贴个硬广了事。

这给很多有创意的内容制造者带来了福音,因为制造内容他们是行家里手,发扬脑洞他们也很有本事。

我真的见过几个资深媒体人,在微信群聊天中,信手拈来就能做出很漂亮的标题。

这种类原生广告(毕竟原生广告通篇都是广告)的脑洞模式,有没有巨大的前景?

没有。

但这不重要。

被某媒体封为著名自媒体投资爱好者的熊三木,曾经把天下生意归为两种:开饭店的,和不开饭店的。

所谓开饭店的,就是一个小生意,足以让创业者小康。不开饭店的,那都是奔着一个大大的江山去的。比如新榜,就是“不开饭店的”。成则鸡犬升天,败则一丝不剩。

像文案摇滚帮、顾爷、六神磊磊、王左中右,都是开饭店模式。

脑洞广告,使得这些开饭店模式的自媒体,也可能活得不错,而且收钱也很体面很理直气壮。

过去所谓离钱远的项目,瞬间就可以离钱近。

只要你内容足够好玩,脑洞足够有趣。

受众并不反感,甚至有一种拜服的感觉。

这你都想的出来!

册那!!

—— 首发 新榜 ——

1、本文不是互推文,我必须要给一些特别敏感的人提个醒,别一看到提到别人公号、说到别人品牌、讲到别人公司,就是“推”!

2、文章码完后,有人和我聊起一个事,说有没有可能是公号运营者自己故意加个广告而其实这个广告并没有甲方支付款项。我的看法是:这个可能性也不能说没有。这么做的目的是一种招徕广告的做法,在传统媒体——尤其是杂志业——都是公开的秘密。

3、又有人在大半夜和我讨论这种方式的前景。正如我文中所说,不是大前景,但可以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媒体(个人的有独特风格的)养起来。至于效果问题,争论者老和我讨论这种广告受众能不能记得住,他实在是太看得起甲方的需求了。

4、伦理问题。我觉得至少比遮遮掩掩的软文好。它比较适合真正意义上的自媒体,因为自媒体本来就不客观不中立(但可以理性)。

说明

本文可以在不改动内容的前提下自由转载,转载请在文末标明如下信息:

魏武挥,科技专栏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基金(skychee.com)投资合伙人

2015-11-23

【壹】

微博发布了新一季财报,业绩亮眼。

曹国伟斥巨资购入新浪股票,重返新浪第一大股东位置。

都很提升士气。

无论是新浪还是微博,资本市场展示信心,股票都有一定涨幅。

这也许让很多人很惊讶,因为在很多人印象中:微博没人用了啊。

昨天下午,一个哥们还和我聊到这个话题。

我的回答是:

你不用微博不代表没人用。想想2007、2008年的时候,你用QQ吗?上海职场,很多白领会把MSN地址印在名片上,但就是不印QQ。海底光缆由于地震而断裂,造成太多白领都不知道该如何上班(因为太多人用MSN沟通工作,而MSN本身在中国没有服务器)。时至今日,MSN已经死得透透的,QQ呢?居然有所谓90后不用微信用手Q的这类流言出现。

微博是怎么办到的?

【贰】

有论者认为,微博用户下沉(也就是大量的使用者并非一线城市,而是三四线,甚至五六线区域),使得很多人,尤其是一线城市用户,误以为微博没人用。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必须追问一步:微博是怎么做到用户下沉的?微博这两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提供的答案是:大V策略转向为中小V策略。这一步走得很对。

可以这么说,微博2009年开始,兴也大V,2011年之后下滑,衰也大V。2013年痛苦调整,重新站起,还是和大V有关:微博终于放弃了大V策略。

【叁】

大V,其实说到底是一种传统媒体的“制高点”逻辑。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电视广播,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容量里放置最能吸引眼球的内容,就必须考虑这件事或这个人本身的受关注度。门户依靠首页或者频道首页分配流量,我从2006年开始,就认定它是传统媒体。

传媒行业所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其背后的道理就是:受限于容量,必须刊发人咬狗。

大V有被受到高度注意的可能,所以使用大V策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聚集出超乎想象的吸引力。在微博早期攀升的时候,这个策略相当有用。

但到了2011年,新浪微博还是奉行大V策略,这让我感到这款带着“社会化媒体”标签的产品,媒体有余,社会化不足。

【肆】

巨量贴效应。

这是前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徐志斌从BBS中发现的:当一个点击量评论数超多的贴子(巨量贴)出现后,该贴流量暴涨,但随后整个BBS会归于一种低于平均流量的状态。巨量贴吸引了这个论坛里的大多数眼球,这造成其它发帖的人在那个时间段一种挫败的情绪:几乎没人看啊。从而导致后续发帖热情不高。

巨量贴效应同样会出现在微博中,这就是大V效应。在微博总体流量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还算好,因为总有大批新用户加入。但到了2011年的时候,整体微博用户量不再增加,总流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大V简单一句“喂”都能吸引海量关注时,粉丝量不过几万十几万的所谓中小V就有很强的挫败感——他们缺乏被关注到的可能性。

出于一些原因,大V开始撤退。这里包括粉丝千万级的个人大V,也包括那些本来就比较容易吸引粉丝的媒体大V——他们都去玩公号了。微博忽然之间丧失了大量的可关注的内容,有一段时间,新浪微博非常难受,舆论开始了一片看空。

微博痛定思痛,决定调整大V策略,而偏向中小V。这些人虽然每个人被关注的量不会太大,但中小V毕竟数量极多,而且也不太可能出现短时间里全部撤退。这种某种意义上的去中心态势,能夯实微博的基础。

海量的中小V策略,才符合“社会化”,符合网络空间容量无限的特点。中小V各自有各自的细分领域,在整个微博生态中,容易形成大大小小的部落,变一个大教堂为一个大集市。中小V策略,标志着微博的思维逻辑的转变。即便当时有些数据(尤其是一家海外的三流数据调研机构所发布的报告)对微博很不利,我依然坚定地看好微博的未来,因为它的策略符合互联网的规律。

【伍】

伴随着注意力的去中心化,微博的广告生意也开始去中心化起来。

关于微博的财务表现,我个人觉得,“广告主数量”这个数据极其重要。

微博是2014年4月上市的。根据2013年的年报,可以看到,展示广告量占比很大,这一块2013年有近1.5亿美元的进账,客户350个,都是属于财大气粗的大型广告主。而所谓SME(中小企业组)广告则主要利用信息流广告形式,收入只有1800万美元,客户数在1.3万左右。

到了2014年第四季度的时候,SME的个数达到了32.1万,今年三季度这份财报,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近50万。

这是一个值得欣慰的数字,因为这符合“小生意的大故事才叫平台”的逻辑。BAT三家巨头,个个都是小生意的大故事。

无论是中小V作为内容和注意力的主要贡献者,还是近50万的广告主,都标志着微博从一个金字塔结构转向了菱形结构。作为生态来说,去中心化的菱形结构才是稳固的。

【陆】

我和新榜的徐达内都在极力鼓吹“内容创业”的概念,或者说,媒体+的模式。

从内容切入,获得注意力,然后延展自己的生意。

媒体+电商是很容易被想到的,最近位于杭州的一个项目获得三千余万融资,也是一种媒体+模式。不过,它加的是“权益众筹”。

内容创业始于微信公众帐号,是一条很多人会选择的路。

但,或许也可以考虑一下微博。至少有所谓“两微一端”的组合。微博微信,然后,客户端——今日头条的林楚方大言不惭地说,客户端就是今日头条的头条号。倒也有三分道理。

【柒】

最后,请容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下。

2011年全世界的人都在看好微博以至于到了“围观改变中国”的时候,我是非常少数的极力看衰微博的人,黑文无数,以至于新浪及微博团队的人,对我负评甚多。

2014年,全世界的人都在看衰微博以至于到了“没人用的玩意儿”的时候,我空翻多,是为数很少的看多微博的人,对某些海外三流机构做的所谓中国社交网络评测嗤之以鼻。

事实证明,至少在微博这个产品上,我是有远见的。

2015-11-20

百度宣布,和中信银行合资20亿,筹建百信银行,走直销银行的路。

算上腾讯的微众银行,阿里(蚂蚁)的网商银行,BAT再次在同一个领域聚齐。当然,百度这次算参股吧。

互联网银行是互联网金融中的一种顶级存在,受到各方瞩目。

但其实,在这条路上,要做的事还极多。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大概蚂蚁金服走得算是最远。

关键原因是:零售(C端),或者说,贸易(B端),才是普惠金融最根本的原动力。

互联网金融都鼓吹大数据。

但大数据是有前提的:有足够的数据,而且,是有足够的经过清洗的数据。

百度有搜索,搜索当然产生数据。但搜索的数据,和金融的关系虽然有,但需要很复杂也很繁重的清洗。

腾讯有社交,同理,社交所能产生的数据,与金融的相关性,依然要做大量的清洗。

阿里有零售,零售的数据,就和金融非常近了。

无论是荷兰阿姆斯特丹港口孕育了现代银行,还是中国古代山西作为边境产生大量的边境贸易从而发端中国金融业,我们都可以看到,金融和贸易的密切相关性。

于是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正向循环:贸易呼唤金融,金融推动贸易。

所以我一直认为,阿里做金融,是有它的原生动力的。腾讯和百度,一个靠游戏,一个卖广告,其实在金融上,并不饥渴。

银行的最根本着力点是:账户。

基于账户,展开银行的三大主要业务:存、贷、汇。

央行一直对第三方支付帐号与银行帐号之间的差异很敏感。前阵子还出台有关政策,禁止第三方支付帐号下的余额每天超过5000元的消费。

不划下这条红线,第三方支付帐号真的快和银行账户差不多了。

但蚂蚁很精明。

它用余额宝这个东西,躲开了央行的紧箍咒:余额宝不是余额。

用支付宝收款,可以设置为“自动转入余额宝”,顺带手有点小利息,这是存。前阵子有评论说余额宝年化利率下降,代表着这个产品快完蛋了,其实没意识到,这是一个准银行户头啊,你拿活期利息还想高到哪里去?

余额宝搞T+0,可以直接从里面提钱买东西,或者转账给别人,这是汇。

至于贷款,这事和信用有关系。有关部门发了好几张征信牌照。不过实际发展情况是,但凡还算知道征信这个概念的,都知道“芝麻信用”(有些人还晒出来和朋友比拼)。

蚂蚁小贷也做了有年头了,凭借电商的交易流水,做到了坏账率极低的无抵押贷款。还是支付宝:商家如果到时不还钱,直接从你支付宝里划走啊。

蚂蚁更精明的地方是,它拿了银行牌照,就是不急着正式推出网商银行。举着理财的旗帜,做银行的事。算是一种闷声发财的套路。

看看腾讯持股30%且为第一大股东的微众银行。

腾讯这一次做事,和以前风格不太一样。腾讯以前喜欢后发制人。

但搞互联网银行,冲锋在前头。

能后发制人的,都是手里有牌的。让别人探探路,我不着急。腾讯的后发制人,是因为它手里有社交链这张牌,搞个什么东西,靠社交链导流,轻轻松松就是几十万上百万的装机量。先发者那点先行优势在巨大的资源前,不值一提。

但互联网金融就不是了。腾讯手上牌真心不多。

腾讯最大的牌是社交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人们之间的人情往来可以用红包形式。红包是非常棒的产品,它小额、高频,能够有效地培养起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

然而,也就到此为止了。

红包本身不是商业模式,它只是培养某种习惯。

微众银行搞了一个微粒贷,但还是在小规模试水:采用白名单用户邀请机制,一般用户日息在万分之三个点左右,比信用卡低。微粒贷属于消费信贷产品,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贷来的钱,要能够很方便地消费掉。

腾讯将自己的电商业务交给了京东,换得了京东的部分股权。一直有一种说法是:腾讯让京东去和阿里对抗。但同时必须看到的是,京东并不见得甘心只当腾讯的马前卒,它也在发展自己的京东金融。坦白讲,任何一个做零售平台的,大概都会有一个金融的梦吧!

缺少了零售场景的支持,使用微粒贷,是没有使用蚂蚁旗下的花呗方便的,而且花呗是在产品送达或服务完成后的一个月之后才开始计息的(这在购买旅游产品时有蛮大便宜可占,因为旅游产品很多都是提前预订)。

最近江湖上开始了一个传闻:腾讯要投资唯品会。我个人觉得,腾讯有这个动机。它太需要交易场景了。我甚至推断,腾讯投资唯品会的一个要求可能是:唯品会不能发展自己的金融业务或者必须接入微信支付且排他或者必须接入微众银行那张虚拟卡。

微众银行沉寂了一阵子,也有些高管离职。最新的一个传闻是,微众银行正在做一轮新的融资,老虎基金、华兴资本都已经介入到调研阶段。

百度一直在很卖力地推它的百度钱包。

它甚至还在那里大搞补贴:你花100块,我就贴你1块。号称准备了200个亿来返现。

实际情况是:波澜不惊。

与腾讯一样,百度缺少金融业需要的场景。而且,它甚至不如腾讯好歹手上还有一张特别强悍的社交牌。

百度全力突击O2O,希望建立起线下的消费场景,从而带动金融业务。

但线下消费场景比线上难做的多。在线下,互联网公司那种无视地域性的导流特长,并不见得百战百胜无往不利。更何况,无论是美团点评,还是腾讯阿里,都没闲着,谁都想染指O2O这块号称万亿级的蛋糕。

在O2O领域中,想要占据半壁江山,所花的时间,可能比淘宝天猫要花的时间长得多。

这次的百信银行,其实主体是中信银行,新闻稿用的是“绝对控股”的字样。中信银行称可以利用百度的数据优势和流量优势,但坦白讲,真的有点远。

百度的帐号体系,都不是强帐号体系。太多的APP会考虑使用微信登录,微博登录,但我很少见到用百度帐号登录的——百度自己的产品除外。

缺少帐号,缺少场景,O2O耗资巨大且路漫漫,百度这盘互联网金融的大棋,还要下多久才算初见阵型呢?

2015-11-16

前阵子我写内容创业,提到了媒体是手段的,理论上都有商业前景,媒体是目的的,都活得苦哈哈的。

这话引来一位朋友的问题:那你说,时政类社会类新闻怎么办?

的确,新闻本身就是目的(把新闻当手段的,很容易就是软文,属于当下有司要打击的对象)。尤其是时政类社会类新闻。

这些新闻的覆盖量其实挺大的,但也就是覆盖大。可能基于覆盖大,而可以加载广告。但根据我在内容创业那一篇文章里提到的,广告市场垄断极其严重,TOP20拿走了9成的广告份额,余下的,真的是僧多粥少。

那该怎么玩呢?

这篇来探讨一下。阅读前请特别注意一下,我没有进行价值判断的意思,既不想说这值得提倡,也不想说这必须鄙视。

我只是想分析一下趋势。大势所趋的事,价值判断是很无力的。

一个大背景是,最近有关管理部门又一次强调了:做新闻要有记者证。

配套的,发放了一批网络记者证,持证的,都是国有媒体(准确地讲,叫双主媒体,有主管单位有主办单位)的网络部分的采编人员。依然和商业网站没什么关系。

所以,从理论上讲,你只要做新闻,等同于你必须是国有媒体。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一些商业门户也不是在那里搞体育、娱乐、财经的新闻采编,没啥事啊。

中国的特点就在于:运用之妙,在乎一心,管,或者不管,律条都在那里。不想治你就不治你,要找你茬,分分钟的事。

所以,不能对“新闻采访是一种权力而不是权利”这样的律条完全不在乎。

尤其是时政类、社会类新闻。

所以,理论上而言,新闻,是把持在国有媒体的手里的。

在数字时代,即便国有媒体垄断了新闻生产,它的商业价值依然会被截流。

桌面的截流者,是百度。移动的截流者,是今日头条。

上面这句话背后有很长的论证,我懒得在这里写了。明天我会发一篇关于“为什么内容创业会如此如火如荼”的文章,那里对这句论断进行了论证。

微信公号呢?当然可以。

但如果你在国有媒体项目论证这样的会议里待过,就知道搞一个微信公号,是很难上台面的。感觉上,公号这玩意儿,实在太轻,不值一提。

国有媒体搞数字项目,得“整合”、得“多功能”、得“全媒体”。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批到银子。

批到银子,嗯,这四个字,就是未来时政类社会类新闻的核心商业模式:2G模式(to government),或者,2P模式(to party)。

养。

这个字可以解为:包养,也可以解为:供养。

发力是从地方媒体集团开始的。

中国每个省,都有省委机关报,每个市,都有市委机关报。以机关报为核心,辅之以形形色色的都市报,形成过往媒体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还有广电集团,还有行业媒体,还有央媒。

地方纸媒集团受到的压力最大,改变自身也越迫切。

有那么一炮,从某种角度讲,是成功的。

这一炮,就是澎湃。

澎湃掌门人前阵子说,明年广告收入可达1.2亿,能基本打平。

这话其实还是有琢磨空间。澎湃和东早,几乎就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三四百号人,一年1.2亿,人均30-40万,在上海,人工都怕是不够。

所以,还得继续养。

但澎湃已经证明了一件事:我有被养的资格。榜样已经出现。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张图:

这张图里,缺少了成都冒出来的“封面”。不过,据封面的人和我讲,这个项目没有有司资助,与他者不同。比如无界就有新疆网信办的银子。

有人和我讲,党是很现实的,无利可图的事不会干。

这话非常正确。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句话。

中国光报纸就有近2000份。各路国有媒体集团,不是个个都能享受到“养”的。

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地域,就是区隔。容量,也是区隔。一份报纸版面总是有限,以本地读者为主,形成区隔,或者叫,差异化。

互联网没有地域区隔,也没有容量上限。地方诸侯式的国媒集团模式,未来一定会改变。

所以,绝对不是某地媒体集团,起一个两个字的名字,做一个新媒体项目,就一定会被养。

党,是很现实的。

过去养了2000份报纸,不等于,未来要养2000个“两微一端”。

需救赎者,首先要证明自己有被救赎的资格。

地域被跨越了以后,未来的国有媒体可能会出现垂直分类。

时政类新闻,澎湃牢牢把握住了机会。

还需要第二个澎湃吗?

不见得。

所以,澎湃是成功的。

无界,以“一带一路”作为立身之本,如果运作得好,也有可能把握住这个被养的机会。

第二个无界,需要吗?未必。

九派,取名来源于长江到湖北、江西、九江一带有九条支流,貌似是围绕这一带做文章。但地域性还是强了点,局部感太强。

并读是干什么的?

坦白讲,我没有找到党应该养它的理由。

有司对于任何一个垂直领域出现国有的党有的媒体高地,都应该有“养”的兴趣。但不应该会是地域性的。

这是我所看到的,未来国有媒体们的格局。

借助行政力量(牌照、采访权),加上,市场力量(迅速铺开,获得流量高地)。

找到一个垂直类别,在这个类别上做成高音喇叭。

这是2G/2P的养式国媒的机会。

—— 首发 扯氮集 ——

说明

本文可以在不改动内容的前提下自由转载,转载请在文末标明如下信息:

魏武挥,科技专栏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基金(skychee.com)投资合伙人

2015-11-13

1

两个新闻。

第一个:一帮从南方系出来的人做了一个“南友圈”,主要是做创业项目孵化、投资等为创业者服务的。这里的创业者,既然是前南方系的南友圈,自然主要指的是南方这个媒体集团的离职创业者。

第二个:前《证券时报》战略投资总监范卫锋离职做了一个名为“高樟资本”的投资基金,按照老范的说法,主要投的是新媒体项目。他口中的新媒体,大概指的就是新的媒体项目。因为他说他不碰O2O啦,电商啦,游戏啦之类。

另外还有几起融资消息,都和内容创业有关。

公号“P2P观察”的运营公司拿到了上市公司汉鼎股份1000万的投资,2成股份出让,倒推可得估值5000万。

“关爱八卦成长协会”完成了A轮,估值号称过亿。

“大象公会”完成了A轮融资。

当然,还包括“一条”、“罗辑思维”这些更鼎鼎大名的创业项目,还包括吴****的狮享家投资矩阵。

我上一篇《内容创造者:始于内容的创业》提到了从内容出发带有媒体属性的创业项目正当时,这一篇,则想从头梳理,看看为什么在这个时点,资本对内容创业,产生了如此旺盛的兴趣?

要知道,以前,这个现象,从未发生过。

2

史前时代的个人主页基地就不说了。那个时候,网民都没多少人。

我们来说说博客。

博客是大众化的产品,至少是大众层面上普遍认知的东西。但我好歹也做过一个独立BSP(博客托管服务商)的运营官三年,我真的从来没听说过大规模的对博客进行风险投资的现象——可能江湖里偶尔个别投资案有。

再到微博。

微博出现了一些投资案。但微博的投资案大致是两种:一种是对利用微博进行营销的所谓agency的投资,一种是类似段子手联盟对段子手的孵化,或者叫经纪。有些粉丝百万当量级的大V,转发一条东西收费不菲,但江湖里也很少听说专门针对某个大V进行投资的风险投资。

然后就到了微信公号。

去年年头我就写过类似的文章,称自媒体开始成规模地进行机构化。机构化很重要的一点是设立公司后有人愿意投资。

同样是开个号,做内容,为什么要到了微信公号这个阶段,才引起了大量投资人兴趣?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问法是:同样是开个号,做内容,为什么要到了微信公号这个阶段,才会让很多人认为:这件事,有利可图?

3

第一个理由,公号有粉丝概念,或者叫“订户”。这个概念其实博客是没有的。博客有访问量,但博客很难统计到底有多少人是它的持续阅读者。借助类似Google Reader这样的第三方工具(RSS阅读器),可能可以建立起订户概念。但RSS阅读器一般崇尚博客进行全文输出,于是订户回到博客上进行与博主的互动,变得困难很多。

第二个理由,博客不具备社交链属性,很难引起“链式传播”的效果。虽然我在做运营官的时候成天和甲方鼓吹这种链式传播,但其实我心知肚明,这根链条,很容易断。

第三个理由,博客不是为移动而生的。但其实这个理由并不能成立。因为博客兴盛的时候,压根没有什么移动互联网,不为移动而生,好像也没啥关系。

有订户、有基于社交链条的链式传播,成为内容创业的重要前提。没有这两项,内容创业并不成立。

4

下一个问题是:微博也有啊。为什么微博没有出现今天这种现象?

我们来看看大V的商业运作。通常,支付大V的费用是因为希望他们进行某条微博的转发,转发时能写点评论那就更好了。即便是大V愿意发一条微博,到底也是140个字。140个字,委实难以做出太好的文章,要么就是营销迹象极其明显,要么就是不符商业意图。

微博的短小体裁,使得这个螺蛳壳实在太小,能做的道场极其有限。

虽然微博具有长微博功能,但一来这个功能(非图片长微博)推出的比较晚,二来,老实讲一句,长微博的阅读量其实并不高。

太轻的东西,很难在这上头做出规模化的创业项目。

不过,在我看来,原因远远不止这点。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微信公号本身,是不做流量分配的。

5

让我们站在甲方的立场来考虑一下问题,假设你现在是一枚市场总监之类的中层干部,你现在手上有1000万的年预算要花销掉。

桌面时代,一开始是投门户,然后是投搜索(百度)。百度是中国广告收入最高的公司,而且远超任何一个单一门户。可见市场总监有很大一块要去买搜索关键字。

对于搜索来说,它的一个秘密是:不讲内容价值。

比如说你写一篇关于平板电脑的博客,写得妙笔生花又如何?只要不在搜索结果页里出现在前三屏,用户点不到,等于白写。

对于搜索营销来说,重要的其实不是内容的价值,而是SEO的价值。是页面代码或者超链接地址很规整的价值,并不是页面里图文的价值。

甲方之所以还很愿意在门户或者地方新闻网站投放的原因在于,这些网站的权重比较高,容易被搜索到然后产生reach。或者索性干脆点,直接自己买关键词,导向自己的网站。

默多克曾经抱怨过谷歌是个小偷。虽然这话听着是默多克实在不愿意拥抱新时代,但他的话本身有几分道理。在搜索当道的时候,内容,其实是没多少价值的。

几乎所有的人都承认微信公号的搜索烂透了。即便用搜狗(还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进行微信公号内容搜索,如果关键词不出现在标题里,你压根搜不到。这样的搜索,和没有搜索,差别也不大了。至于移动端微信里自己的搜索,从技术角度来说,那就更烂了。

这使得你这位手握1000万预算的市场总监很郁闷。缺少一个流量分配的大节点,就好像缺少了一个支点,别说撬动地球了,连一台车你都撬不动。大大小小的阿基米德们,徒唤奈何。

我总是以小人之心去推测张小龙:他是故意的。一个缺少搜索的庞大的内容体系,才能让内容凸现出价值来。

6

软文一脉,过去的价格并不高。

但现在的价格越来越高,去年我认为它有点虚高,会回落。后来我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错误。这个价格并不会回落。

它的要点在于:由于搜索对内容价值要求不高,一篇好的软文和一篇坏的软文,价格可以相差无几。

但在微信公号里不是这样的。

缺少了搜索,内容价值得以凸现:因为获取稳定流量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内容做好然后获取订户(粉丝)。

其实这某种程度上回到了传统媒体的时代。精致的媒体的价格,总归比粗制滥造的贵一些。

手握千万预算的你,要么狠狠心,去买个朋友圈广告——但实在太贵了,有可能没一个星期就花光了。要么,你就多投点公号吧。

一个始于内容的创业者告诉我,从今年年头开始创业,现在大致一个月的营销收入已经过了十万,能养活整个本来就不算太大的团队了。

这个数字不高,但我得说一句的是,在博客时代,你想都不敢想。

被搜索截流掉的营销收入,再次回到了内容创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