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6-02-19

现在是0点12分(我拉开word写这篇稿的时候),再过五个小时,中国的iOS用户,就可以通过Wallet这个APP来绑定自己的银行卡,从而得以使用ApplePay这个功能。

今天我已经在朋友圈里看到各路媒体/自媒体都在说这个事,大多数文章聚焦于两个问题上:1、怎样开通这个功能;2、ApplePay到底和支付宝、微信这种,有什么区别。

我写这篇文章,主要想讲讲ApplePay在华前景如何。

观点很鲜明,旗帜很亮眼:前途黯淡。

Wallet在中国,一直以来是主要放电子登机牌的(当然,它也支持一些卡券)。

我经常坐飞机,已经非常习惯远程值机了。有些机场/航空公司也支持这种方式,但细心琢磨,其实是很有趣的。

我曾经在一个二线城市远程值机,到了机场后稍许晚了点,大概是临起飞前27-8分钟的样子。手上有个二维码的我一开始并不慌张,自以为不需要再去checkin。但当我到了安检口时,却被告知:我们这里过了30分钟就不能打印你的登机牌了,请去值班柜台打印一张。

是的,这个所谓二维码登机,其实是假的。你依然需要一张登机牌。

上海虹桥机场,凭手机二维码可以过,但依然安检人员会给你一张小票——其实就是登机牌。你回头上飞机在登机口时,要拿出来的。

与上海不同,北京首都机场就不需要打印什么小票,登机口支持二维码登机。

说上面这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各位:所谓O2O,是要线下配合支持的。说得再重一点,不是配合支持,而是“取决于它们”。

ApplePay的原理和支付宝、微信的确不同。但其实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事。

最重要的事是:商家愿意不愿意配合支持,使得客人能够用ApplePay来完成买单。

商家愿意不愿意,则取决于他们认为,有多少人会用这个方式。

iPhone在中国大概有1/3的市场,不过,并不是所有的iPhone都可以使用ApplePay。能使用这个功能的iPhone6以上机型,在中国市场,可能只有1成的份额,而且分布并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城市。

这就是说,与几乎所有智能手机都能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所不同的是,ApplePay理论上能覆盖到的线下市场,也只有10%智能手机用户。(iPad系列产品,仅能支持应用内付费;Apple Watch的量,委实小了点,而且一般讲来,没有iPhone,这个苹果表实在没啥用。)

而且,有理由相信的是,并不是所有iPhone6(及以上)的用户,都会很乐意去使用ApplePay。我甚至怀疑有人到今天为止,还是崇尚现金+银行卡。我还看到过用iPhone但压根没有自己Apple ID的人(用家人的)。

对于商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强的动力要去支持ApplePay,我并不怀疑类似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这种商家会支持,但我怀疑的是更为广大的本地商家们的动力。他们并没有什么足够的理由,第一时间去为客人开通这种服务。

客人这一端,有没有足够的动力去使用ApplePay?

尝鲜当然没问题。但ApplePay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增量好处。

可以不带钱包了?支付宝、微信也可以让你不带钱包啊。我早已舍弃了我的钱包,出门就是一张身份证、借记卡/信用卡各一,外加百八十块钱应急。全部收在我的手机套里。

在有些商家处消费,你甚至可以得到一点折扣,比如,9.5折。

ApplePay目前没有看到胜过支付宝、微信的更多好处。

好像唯一称得上“好处”的,就是一个TouchID:按一下iPhone那个肚脐眼,就可以完成支付。这是很方便,但我个人以为,并没有比支付宝微信方便得让人觉得非它不可。

就我所知,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微信,都有相当庞大的线下BD人员,他们主要的工作任务是:游说商家支持他们的支付方式。

这是一个人力活,半点讨巧不得。

我非常怀疑Apple的这种地推能力,尤其是,这个公司的人,一向很骄傲。说话中英文夹枪带棒,动不动冒出几个互联网词汇,未必讨本地商家喜欢。

地面的推广铺设,我估计,还是让银行去干——或者,银行找第三方地推公司合作。

因为整个ApplePay的体系里,银行是最大的赢家,不是商户也不是用户。

银行一直以来,是把第三方支付视为竞争对手的。

就这两天闹得沸沸扬扬的微信提现收费这件事,成本议题上,的确是银行对微信的第三方支付快捷接口,费率是高于银行间转账的。

因为第三方支付,确实在踢掉它们。

但ApplePay不是。ApplePay对既有的收费流程中这几方没有任何负面影响:收单公司、开户行、银行卡组织(银联)。

银行很欢迎这种方式。由于这种方式对手机有要求,故而我称其为“硬支付”。像支付宝微信这种对手机没啥特别要求的,我称其为“软支付”。

理论上讲,硬支付不见得打不过软支付,因为软支付需要你下载软件。如果支付宝、微信不是那么流行,推广一个软件,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更何况这帮做第三方支付的,算是半道出家,类似安全这种重大议题,积累并没有银行玩了几十年那么深厚。

硬支付其实很早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但由于当年中移动(运营商一侧)与银联争夺标准制定权,一场公案吵闹了数年之久,活生生地将这个市场拱手交给了软支付一脉。

滴滴快的开打后,移动支付中的软支付,就如火如荼地占据了这个市场。ApplePay入华,最佳时间点早就过去了。

ApplePay想要在中国获得亮眼的业绩,很大的变量因素在于银行。银行卖力,还有的玩,银行要是不卖力,ApplePay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前途。

银行会吗?

很简单一句话:A行很卖力地在商家那里费尽口舌成功让商家开通了ApplePay,结果很多用户后面绑的是B行的卡。这事怎么算呢?

由银联来协调吧,就像当年铺POS机一样。但铺POS机的时候,可并没有什么第三方支付,而且还是如狼似虎干劲十足的第三方支付公司。

苹果在大中华区上押注越来越大。

数据表明,到了2015年Q4,大中华区的贡献占到了24%,与Q2、Q3相当,比14年Q4增长了两个百分点。

但这个贡献的背后是:大中华区营收的同比增长率:暴跌。Q1有71%,Q2有112%,Q3有99%,Q4只有可怜巴巴的14%。

之所以贡献能够持平,是因为苹果整个公司的业绩同比增长只有1.7%。

再不放手一搏,华尔街那边,难交待了。

—— 首发 钛媒体 ——

多说几句:

1、关于线下商家的支持问题。ApplePay通过POS机完成,但必须是支持闪付的POS机。中国目前的POS机铺设了2000万台,但有闪付的,700万台。所以,商家游说任务依然很重。

2、关于用户优惠的问题。各银行一定会推出一些活动:绑定本行银行卡用ApplePay可以如何如何。但在用户端,就碰到一些小纠结:咦,这里是中行搞活动,不是工行活动,我要不要切换卡?一旦有切换卡这个动作,所谓连点亮手机都不需要就不成立了。

3、ApplePay在支付的时候,无需网络支持,是POS机和银行发生通讯。这在一些网络不方便的地方胜出第三方支付。但我不觉得这个优势有多大。

4、理论上讲,基于硬件的支付安全性是比基于软件的高,不过后者今天的安全性基本可以信任。

5、最后,ApplePay在美国的市场表现如何?并不乐观。诸位可以自行搜一下,:)。ApplePay在美国碰到的问题是金融业太发达,同理,在中国它会碰到的是:互联网金融太发达。

6、关于ApplePay,王剑的角度这个公号今天推了一篇,很值得去看看。

2016-02-17

过完年,微信的一条政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条政策被普遍解读为:提现要收费了,因为提现这个动作银行端有成本,微信扛不住。

不得不说,这个理解,并不完全准确。

关于提现这个动作,到底会不会在银行端产生成本,还是要细读微信的官方解释:

有人说银行对提现并不收取手续费,为啥微信要对提现收费?

A:我们的成本产生来源于两方面:1.银行在第三方支付每次调用快捷支付接口时都会按金额收取手续费,2. 部分银行在提现时会再次收取费用,在此次调整中,微信支付选择承担了所有转账的成本,而在提现时收取手续费成本。(引自微信公开课公号)

微信说:部分银行在提现时会收取费用。这个“部分”二字,是比较取巧的。微信没有说所有银行。中国的银行五花八门,有些地方上的小银行(比如合作社转过来的),的确存在这个可能。只要有那么两三家小行要收钱,那“部分银行在提现时会再次收取费用”这句话就是成立的。

你不能用“工农中建招”这种去理解“部分银行”。

重点是第一条原因:“银行在第三方支付每次调用快捷支付接口时都会按金额收取手续费”

这话什么意思呢?

设定这样一个场景:张三给李四发红包(转账、赞赏李四文章也可以)。再假定张三零钱包里没有钱,是直接从银行卡里付钱。

张三从银行卡里摸出一块钱,到了李四那里,李四存入他的零钱包,回头再提现。整个过程中,银行在哪里收费用?

答案是:张三。并不是李四。张三端有一个从银行卡里提钱的动作,银行当然要收取费用。

所以才会有这样一句话:银行在第三方支付每次调用快捷支付接口时都会按金额收取手续费。

但微信纠结的地方是,它不能问张三要钱啊。如果问张三要钱,张三更跳起来了。妈蛋,我都掏钱了,还让我再支付一笔费用?!

虽然道理上是在张三端那里产生了成本,但就是不能在张三端那里收费,这涉及用户心理问题。

能不能让张三发一块钱,然后李四收到9毛9分9厘?好像有点过于搞笑,虽然这么干,理也通。

没法子,只好让李四提现的时候交一笔费用了。即便道理上讲,李四端,只有“部分银行”脑子进了水会收取费用。

微信体系下,用户收发红包、转账、赞赏文章等一系列动作,的确都有银行费用产生。这点真心不假。

但微信没法把这事说透,或者说,它说了,可惜诸位不理。非要理解为提现这个动作,银行要收钱,银行被黑锅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

更让微信纠结的地方是,发发红包,赞赏赞赏文章,都是碎钱。以我的个人经验来看,我收到的文章赞赏数字,一般都在几块钱。这种碎钱,银行收费用的方式是按“笔”收的。

碎钱的单位成本高,这是常识。

不过,追问一句,这个银行收的费用,总体数字大么?

我前面举的那个例子里,有个假定,说的是张三发红包的时候是从银行卡里提钱的。如果张三是从自己的零钱包里发钱,理论上,没有银行费用产生的。

那么,到底是从银行卡里发红包多呢,还是零钱包里发红包多呢?

腾讯自家的一份报告里的数据是这么说的:

好像是零钱包里比例大啊!

(似乎有一定理由相信,用户赞赏文章的时候,也是大比例从零钱包出的)

所以,对于腾讯来说,有成本,但成本不是天文数字。到底多少,你如果知道,请告诉我哈。

腾讯是互联网巨头中的巨头,这点成本,我想应该扛得住。

但它还是要收费了。

有人说,这是在助攻支付宝啊。

支付宝在春节红包时,拼命追求的是“建立关系”。

前阵子我那篇讲支付宝红包营销的文章,很多人底下留言是:集齐五福,我就删了那些link。

现在,哈哈哈,我已经看到朋友圈里有人说,以后支付宝转账给我哈!

妈蛋,你们用户真难伺候。

我一直说的是,微信红包,是个社交玩具,不是金融工具。

红包里的钱转来转去,和金融其实没啥关系,看着很热闹,但就是没商业用途。

微信前阵子推出了“零钱理财”,就是要把红包往金融工具里引。

提现收费,这个动作背后的意图就是:你收了钱了(无论是红包还是转帐还是什么公号赞赏),请在腾讯体系下使用它,比如购物,比如理财。

你提现出来,再到隔壁阿里那里去花钱,这事不行啊!

说到底,微信,确切地说,腾讯,缺少一个类似余额宝的东西。

有人说,余额宝利息低了,已经不再是成功的产品了。

说这话的,不懂金融。

余额宝是一个利息远高于活期存款的“账户”:T+0规则下,随存随取随用,不是“账户”是什么。

不要看到“余额宝”三个字,就以为这货是“余额”。这货不是第三方支付的余额,这货是货币基金,所以央行什么第三方支付余额消费一天不能超过五千的政策(讨论意见稿)管不着它。

货币基金归证监会管,不归央行/银监会管,余额宝妥妥地打了个政策空档。

这个空档只有“保证赢”三会合并之后,才有可能被补掉。保证赢三会合并这事有没有谱呢?好像又不怎么提起了。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腾讯搞金融,自财富通始,也玩了很多年。但以前基本不算,真正崛起的时候,应该是第一次微信春节红包的时候。

马云曾经说微信春节红包是“偷袭珍珠港”,这话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偷袭珍珠港的,最后还是败了。

败的原因就是:积累不够,资源不足。

这是马云那边厢的看法。在腾讯眼里,结局未必就是败。

只是,套用一句俗话,支付宝走过的路,财富通都得走一遍。

你们巴巴地都提现不肯花钱,这是不肯帮我一起来建立场景啊。我就出规则引导你们去花钱。

慢慢建场景就是。

—— 首发 扯氮集 ——

多说一句,张三转账李四,不一定会笔笔都有费用。微信和支付宝走的都是同行网络。

2016-02-14

春晚结束,议论声一片。

关于春晚,我前阵子还写了篇东西,当然,已经没有了。

不好意思,第四段第五段,都被我说中了。

现在来说说跟着春晚的最大营销玩家:支付宝(蚂蚁金服)。

砸了2.688亿,当然是个营销行为。但这个营销行为,究竟在营销什么?

从“品牌露出”这点讲,支付宝也不算亏。2.688亿听上去数字不小,但被这帮主持人口播了五六七八次的,也算值了。毕竟,在一场人为制造的高收视率节目里,做个前贴片中贴片的,还得好几千万一个呐。

但对支付宝来说,这个其实意义仅限于防守:老被主持人提到微信,不是什么好事。这道理就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没事经常砸点广告银子大做广告一样。要说知名度,支付宝并不缺。它并不需要一台春晚来给自己的装机量打激素。

这话说得直白一点就是:2.688亿,压根不是买用户量去的。

当年微信赞助春晚,也不是买用户量,买的是:绑卡量。财付通苦苦经营多年,不及那一晚所达成的银行卡绑卡量。这至少为腾讯后来的金融之路,打下了一个基石。

支付宝买的是:关系。

所谓集齐五福就可以分钱,背后的诉求是:你赶紧和一堆人建立关系去。

因为很少有人能够通过一己之力把五张卡全集全了。很多人可能需要通过交换才能弄齐那五张卡。

通过交换——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建立关系。

这是阿里系这么多年来,一直最为欠缺的东西。

不妨来盘一下,阿里系历史上是怎么“搞关系”的。

2012年某月,我去杭州,拜访了当时还只是一门心思弄guang.com而不是口袋通的白鸦。

在他的贝塔咖啡店里,我问这位前阿里员工一个问题:为什么美丽说蘑菇街能起来?

他给我两个答案。第一个答案是:淘宝多年做商品类目,忽略了风格梳理这块,美丽说蘑菇街打的就是这个空档。

第二个答案:导购站这种东西,做零售的自己是很难搞的。

贝塔咖啡的马路对面,就是一个卖渔具的市场。白鸦指着那个市场说,如果你在里面碰到一个人和你说某家某家渔具好,你十之八九认为是托。但你要在贝塔咖啡里碰到个人和你说同样的话,你认为是托的可能性就会大幅降低。

我对白鸦这番话印象深刻,以至于三四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他指着对面渔具市场说话的那个画面。而基于阿里电商这一块的社交,也一直仅仅在买卖双方的临时性关系上打转:旺旺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社交工具,它只是买卖双方在需要时进行目的性沟通的工具。

桌面时代,社交已经很重要,但重要性没到今天这个份上。比起搜索来,社交的所谓“入口”低很多。

但在移动时代,态势已经明显,入口地位在社交手上,不在搜索手上。

微信把持着社交关系,这让整个阿里系都很痛苦。

马云砸了重金来做“来往”,但来往的问题在于:它要完成什么社交目的?很多人是装了来往,都完全不知道这货可以拿来干吗。

来往甚至比不上旺旺,更不用和微信相比。

很快,来往偃旗息鼓,阿里系重起炉灶,走了一个细分道路:职场社交。

钉钉在我的视野中,也还算有些小成。

但钉钉依然,只是个细分。

从零售而社交,这条路不通。白手起家做一个纯水平社交,这条路也不通。

从金融而后社交,这条路通不通?

不知道。

那就试一试咯。

支付宝砸了2.688亿,买的就是用户关系。

今天做互联网的,都懂得花钱买用户这个事。

比如说,广点通里砸钱,10-20块买个粉。移动广告联盟里砸钱,20块起买个装机。

现在一个新问题是:对于支付宝这样不是很缺用户的APP,花多少钱买一组关系,是值得呢?

这个问题没人算过。有人精研过买用户这事,我没听说过有人精研买用户关系这件事。

阿里搞社交这件事,并不是有论者提到的“KPI问题”或者“团队刷存在感”,而是确有必要。

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今天我打算推一款理财产品,怎么办?

往机场里去竖一块广告牌吗(这倒是银行经常干的事)?

拼命在APP里推送广告信息吗(这是新闻客户端干的事)?

前者显然已经不是今天的主要推广手法,后者会涉及到所谓骚扰用户问题。

今天最好的营销路径是:口碑传播。

但口碑口碑,还是依附于社交链上的。社交链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建立关系。

这就像腾讯要搞金融,用户绑卡是必要的前置条件。

至于说,这个关系在营销力量驱动下建立起来后,是不是有效/无效,这个就像绑定了银行卡会不会去理财一样,这已经不再是营销能回答的问题了。

支付宝对外口径是4亿用户,这4亿用户之间的link数量,是个天文数字。

以前很多人支付宝上没什么link,通过这次营销活动,多了十几个几十个link,这就是2.688亿买到的东西。

至于说,买来能不能利用好,这事和春晚红包,就没关系了。

至少,以后支付宝还想玩个“支付宝我的2016年”之类的H5,也可以考虑在这里的地盘里玩玩了。

或者,自己买了个理财产品再介绍家人/朋友买该产品大家都可得某优惠,也可以考虑在自家的地盘里传播传播了。

腾讯金融缺绑卡,蚂蚁金服缺关系。

缺啥补啥。

有趣的地方是,事后宣布亮眼业绩时,腾讯从来不会宣布绑了多少张卡,支付宝也不会告示建有多少关系。

不说的,才是核心要义。

—— 首发 钛媒体 ——

说明

本文可以在不改动内容的前提下自由转载,转载请在文末标明如下信息:

魏武挥,科技专栏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基金(skychee.com)投资合伙人

2016-02-05

一直想写点关于这类机构的文章,一直没太找着机会。今儿今日头条公开炮轰艾瑞,逮着个新闻点,扯点我的看法。

先说一个故事。

08年我在某个网络公司做COO的时候,曾经找来一个survey机构(名字就不说了),做一份博客行业的调研报告。我算是甲方,出钱订制的嘛。不过好歹知道点轻重,说自家在BSP(博客服务托管商)里排名第一,这牛皮吹太大了。怎么办呢?

细分指标啊。

我要求在这份报告里,显示出几个细分指标我们最强。比如说,三高人群中,俺们家的服务最受欢迎;比如说,文章的转载量,俺们家的服务最多;比如说,停留时间,俺们家的最长。

这几个细分指标然后一一截图,写在我们的PPT里,专供忽悠甲方用。现场聆听的甲方经理们信不信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愿意向总监向VP汇报:诺,这公司还行,给他们个案子做做吧。

所以,搞定甲方,私人交情很重要,这类数据也很重要。总是要让他们有个东西可以说服他们的上司。是吧?

什么价格搞定的什么机构?我不会告诉你们的。

Mary Meeker的报告,最早的一份中文版,毫不羞涩地告诉各位,我干的。

后来这位互联网女皇的报告,各门户科技频道都抢时间搞翻译版,我一个人斗不过这些机构化的团队,就放弃了。

我是精读过Mary Meeker的报告的人,坦白讲,看个热闹就好。

为什么呢?

没有方法论。

这话的意思就是:这数据您从哪里得到的?

去年有个报告传播量不错,大致结论就是:90后不用微信。

是不是这样的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件事:我还算是每年教几十个大学生的人,好像他们是用微信的。

但这只是我的个人经历,几十个90后不代表所有90后,而且这几十个,都是交大的学生,有共性,所以也不具备代表性。更关键的是,他们用微信不代表他们常用微信。

但我依然对这个报告抱有怀疑态度。

因为这个报告没有告诉我:这个结论背后的数据,是怎么弄出来的。

有两种调研机构。

第一种是商业公司。商业公司的细分行业报告,特别值得怀疑一下,因为他们有商业利益。Mary Meeker其实也有她的商业利益。KPCB可不是什么慈善机构。

第二种是大学。大学的调研报告值不值得怀疑?

太值得了!

哈哈哈,你们压根不知道这类报告是怎么搞出来的。

一般说来,就是教授领衔,带上一帮学生去做。这些学生怎么做调研的呢?做个网络问卷,以前是微博里求填表,现在是微信里求填表。

这种依附在人际关系上进行传播的问卷,压根没有随机性,就算发了十万张,也不说明问题。缺少随机性的调研报告,是只能当探索性研究的。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调研报告,方法论这块是非常重要的。

你要告诉我样本量有多少,样本是怎么取得的,SPSS里是怎么run数据的。

但这些东西很枯燥。

香港有本《传播与社会学刊》,我做过两三回匿名编审,所以每期都会寄我(实体版以及电子版)。实话说一句,看起来真头疼——到底不是搞学术的底子,哈哈哈。

这么枯燥的东西,当然没有传播性。你见过什么SSCI的论文有十万加的访问量么?

一个调研报告的传播量大比例上,取决于它的形式——请记住这句话。

形式有:PPT、静态信息图、交互式信息图(可以用H5来呈现)

形式够炫,就有传播性。至于方法论不方法论,重要吗?

对于传播者来说,不重要。

对于大学教育来说,至少在我的新闻传播学科里,方法论这门课有,但不是特别重要的课。

很多人已经养成习惯:看结论不看方法。

这话往大里说,就是农耕社会造成的。农耕社会是注重结果的。

我们整个商业文明都是注重结果的。

所以,中国商业文明特别难孕育出类似麦肯锡这种公司。

我们喜欢数据,这点不假。但我们喜欢的是作为结论的数据,而不是作为方法的数据。

实情如此。

最后发一个“福利”。

链接: http://pan.baidu.com/s/1pK4A3bX 密码: yv82

回头我看看下载量,哈哈哈哈。

—— 首发 扯氮集 ——

说明

本文可以在不改动内容的前提下自由转载,转载请在文末标明如下信息:

魏武挥,科技专栏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基金(skychee.com)投资合伙人

2016-02-03

【写在前面:近日有海外博客对微软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WP下了这个论调:死期将至。对于微软来说,手机OS的失败,不见得是致命的失败。当然,这是一个败局。】

有一种说法是,移动互联网是微软失落的十年。虽然真正意义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并没有十年(以08年手机数字流量超过语音流量为起点),但怎么讲也有七八年光景,而微软的确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上泛善可陈——比它在互联网时代的表现还要糟糕。

在PC时代,windows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苹果的OS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击败windows。强大的用户习惯,是windows的护城河之一(其实令人纠结的是,可能用户对win95实在太习惯了,造成了他们更新系统的动力不足)。

谷歌曾经试图用chrome OS来抢占一点份额,载体是上网本。这真的是上网本,没有网络几乎就不能干点什么。但这个硬件即便很便宜,却也并不怎么受欢迎。谷歌的这个企图并没有获得成功。

苹果将微软赶下王座的路径并不是做了一款新的OS,而是做了一个新的硬件:智能手机。乔布斯所谓的软硬结合,根本上的意图是让微软插不进手。从iPhone的崛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的OS的流行,是要靠一款新的硬件带动的。

微软其实并不是没有机会,它在谷歌的安卓、苹果的IOS气候并未大成的时候,就琢磨移动操作系统。但它始终无法摆脱windows在桌面上的那种“阴影”,第一代手机上的win系统惨遭失败。至于后来的WP7也好WP8也好,都已经是苹果谷歌牢牢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后的行为。这回,微软面临的,就是苹果在桌面时代的困境。

当微软意识到它在智能手机领域中已无可能大有作为时,它就必须把目光投到其它硬件上。

微软下注surface不是没有理由的,它希望用这个硬件,继续保持windows在移动端的势力范围。这也使得苹果必须进行防守,于是我们看到了更大号的iPad:iPad Pro。两个巨头在一个平板不像平板上网本不像上网本的东西上投入资源,是因为两家谁都没有把握能确定这个设备不会有其市场。

如果说surface还只是一种试探,或者说抱着“保不齐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的心态在努力的话,微软的目光很有可能在VR、物联网这些新概念之上。微软的HoloLens绝不是一个类似xbox之类的简单的游戏设备,它承载的是“下一个硬件”的野心。只有奠定下一个硬件,才能奠定下一个OS。

很难讲微软的野心一定能成功或者不成功,因为今天微软所面临的挑战,其实超过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后者所谓“重新发明手机”,毕竟手机已经被普遍接受,但微软做的硬件,并不是重新发明什么,而是真的要发明什么。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不掌握下一个硬件,就意味着和下一个时代的领袖地位彻底无缘。微软已经输掉了智能手机的战争,下一场硬件之战,如果再次受挫,那就不是一场小败局,而是大败局了。

—— 首发 21世纪商业评论 ——

本专栏专门盘点TMT历史上的大公司小败局,系列文章请点击本公号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