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6-04-21

一家新闻客户端的朋友和我聊天。

我就不说是哪家了,反正往后面看,估计你也猜的出来。

这位朋友坦承他们家的装机量不如另外一家的,不过,他坚持认为,另外一家是因为有着强大的基于关系链的推送所导致的。

他还自豪地认为,他们家的用户时长高,比竞品高很多。

他分析的原因是:我们是技术驱动的公司,不是内容驱动。技术驱动的话,相对而言,对用户的阅读需求可以把握得更好,当然黏着用户时间更长。而竞品,其实是一帮做内容的领头干的,不改这个机制,鄙司不怕。

我基本赞同他的看法。

时长,真的很重要。

最近VR火透了天。

其实有4个R,VR、AR、MR,还有一个被认为是忽悠词“CR”。都是啥意思,自个儿搜索去。

有一种说法叫2016年是VR元年。

这个说法我不是太以为然。

因为从“供给侧”的角度讲,算是VR元年,疯狂的资本涌入。

从“需求侧”角度讲,好像还早。

很多人第一次接触VR,会被惊艳到。

我也是。

我的第一个吐出来的词是:**(污言秽语,口出脏词了,与“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相悖,故而必须打个叉叉)。

但就是因为短暂接触,所以后面的好多问题没发现。

——长时间观看会引发恶心。究竟多长时间叫长时间,因人而异。但看一部90分钟电影,肯定是长时间。——仿真器晕动症状有所缓减,但依然存在。——你在玩游戏的时候可能会很猛烈地打到自己小孩的脸,所以其实你需要一个单独的VR室。——你有可能会被线绊倒,HMD式的都有和主机相连的缆线,还挺粗。——肯定对眼睛有伤害,伤害还很大,因为你眼睛离屏幕太近了。

(太重了,只能抬着头了。请注意那根线)

这都是需求侧的问题。

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HMD对PC的要求很高。

Oculus的消费版VR头盔, Nvidia估计只有1300万台PC满足要求,而Gartner则估计有1%PC可以。

现在你明白了为啥那么多巨头对VR疯狂了吧?

至少有一点,PC业有救了啊!

我不是不相信技术的力量。

1%也好,1300万台也好,你换PC就行。

HMD现在很贵,可以便宜嘛。

虽然摩尔定律有尽头,但也许现在还没到尽头呐:芯片的速度依然可以翻倍增长,价格依然可以对折对折地往下降。

恶心感、晕动症,也许都能解决。

眼睛?

这不重要。

科技可以发达到眼睛有病了给你开刀,明儿让它满血复活。

所以,这些都不算啥。

但关键的问题是:时间。

智能手机取代PC,成为数字时代的中心设备,不是没理由的。

它做到了霸占我们最长时间。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而它能做到这点,是因为:它能移动。

VR可以吗?

HMD显然做不到,因为它要和PC联机。

一体机呢?

你知道一体机有多重吗?

国内一个品牌正在众筹的一款是400克。

我在想,一体机必须做到像眼镜那么轻(一般金属框加镜片20克以内),才能够真正移动起来,随身起来吧。

这事,好像不能太指望。

(历代iPhone的重量)

眼镜盒子?

我说一个我的看法你听:谷歌那个cardboard,我一直觉着他们是一本正经地在胡说八道,恶心恶心那帮做塑料盒子的。

VR能霸占用户的总时长,是非常有限的。

也许一天1-2个小时。

这意味着,它的市场规模其实很有限,甚至超不过PC市场去。

但我不是说这个市场不成立。

也不是说这个市场没有投资价值。

本来没的东西,搞了100个亿,1000个亿,增幅很可观的。

我只是想说,它的总体容量,依然小于智能手机。

说到底,是时间。

美国有部科幻片《木星上行》

里面这句台词,我一直很欣赏:

—— 首发 上海观察 ——

本文可以在不改动内容的前提下自由转载,转载请在文末标明如下信息:

魏武挥,科技专栏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基金(skychee.com)投资合伙人,天奇专注于互联网新媒体投融资,欢迎创业项目向以下邮箱提供项目BP:bp@skychee.com

2016-04-19

史玉柱回归巨人,又放了一次炮,大意就是员工得是狼,不能是兔子。

兔子遗祸无穷。

有人这样总结:大致上赞同史玉柱的看法的,是老板和底层员工,而反对史玉柱的,都是中高层。

老板赞同史玉柱,不奇怪。

底层员工赞同史玉柱,也不奇怪,因为利益未得,还需要拼搏。没点狠劲,怎么买房买车?

中高层反对,还是不奇怪。中高层是既得利益群体,公司也不是他们的,拿个高薪在那里,五子登科后,自然会有其它追求。还让我那么狠,要不要生活了?

所以,屁股决定脑袋,这话真的是真理。

还有人用“本届人民不行”这个梗来应对。

猛一看,好像有点类似。怪员工像兔子不像狼,就像宏观不好怪人民一样。

但问题是

国家政权,和公司,其实是两码事。

人类有国家以来,如何组建政府,有很多选项。人类有公司以来,如何构建公司权力体系,根子上,只有一个:集权/极权。

一个人要换自己的国籍,是很麻烦的,总比一个员工要换个公司来得麻烦。

至于说要剥夺一个人的国籍,那就更麻烦了,理论上,比老板要开一个员工麻烦一万倍——好像在现代社会,可以剥夺一个人的政治权利,我很少听说过剥夺一个人的国籍这种惩罚。叛国罪的相应处罚,不是剥夺国籍。

公司是效率优先的,国家不是。国家应该是公平优先。追求“效率第一,兼顾公平”,这个口号后来引发了很大的麻烦。这个口号什么时候提出来的,诸位可以去查一查。

所以,单独一个个体,完全可以既支持史玉柱的狼兔论,也可以觉得“本届人民不行”是个好梗。

老板抱怨员工都像兔子,没有狼性,其实比一个政客抱怨人民不行,要合理很多。虽然这话还是有些难听,尤其对中高层来说。

我不知道史玉柱的巨人企业内部,整体上是一个什么文化。

史玉柱讲狼兔论,如果是巨人文化的全部,那就是非常片面的。

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坦白讲,我从来不认为一个个体和ta的国家,是什么利益共同体)

只讲员工像狼一样地为公司工作,不讲公司为员工提供什么,这不是一个好的企业文化。

古典的科勒管理理论,其实并没有失效,今天依然有可取的地方。

但如果科勒管理理论就是一个公司的全部,那就有很大问题了。

因为科勒管理理论从来没有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公司能为员工提供什么。

工资?奖金?期权?股权?

如果只是钱,这个答案并不全面。

我有些学生,并不喜欢去BAT上班。

他们的理由是:BAT已经结构化了,很难晋升。

的确,BAT都是十年以上的互联网公司,虽然在中国社会里呼风唤雨,但内部晋升确实难了点。

这也是很多BAT员工要跑出来创业的原因。

你说是为钱吧?可以这么说。

但更大程度上,是成就感。

在一个庞大的机器里做一个小部件,成就感有限。

有些人就是喜欢混吃等死(比如我这种),但有些人不是。越有雄心勃勃的人,越看重成就感。

所以,一个企业,应该努力为员工提供的第一个精神选项:成就感。

当然,总有一天,你会提供不了。人离职创业,也很正常。

我在投资圈里打酱油。

我还发现一件事,BAT员工出来创业,特别是混到中层以上的,好像天然可以获得略高的估值——尤其是早期投资。

这就是公司的背书。

所谓早期投资就是投人,怎么叫优秀的人呢?

BAT都做到一定层级了,这个人的优秀程度,大致有谱。

大公司是有一套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

这套规划里,不仅给员工一种向上的可能,也在制定一种向上的规矩:什么人可以上,什么人不上。

于是,一方面,让人有盼头,另外一方面,盼头实现后,不仅仅是涨薪那么简单。

早年的时候,我和人开玩笑,一个微软的部门经理,江湖上可比一个小公司的VP吃得开多了。

我在大学里。。。唔,我可没有打酱油。

我接触过很多毕业生。

不知道企业管理者们知道不知道这些没去创业选择打工的985毕业生的刚需啊?

我是说,除了工资之外的。

他们的刚需其实是:我希望有人带!

在我看来,安排师傅学徒,是企业里很重要的一种制度建设,是一个公司能给到员工的第三个选项:帮助你成长。

我有好几个学生,加入势头发展很好的创业公司,薪资不算低,也有所谓期权股权,但他们最苦恼的一件事是:没人带。

当然,你可以说自由发挥好啊,能发挥潜力啊。

但同时,磕磕绊绊,老犯一些低级错误,别说给公司带来损失,对自己也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

这没什么好处。

所以,自夸一句,我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那就是学生毕业后,反倒像我学生了。

这话诸位可以自行琢磨。

史玉柱的狼兔论,是站在老板这一头说的。

说的是:希望员工给公司带来什么。

但他没有说:公司能给员工带来什么。

一种可能是,他没说。另外一种可能是,压根没有,没想过。

后者会很要命。

员工可以说:跟狼吃肉,跟狗吃屎。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只不过,大老板说话,很多人会竖起耳朵。

员工说话,没人看罢了。

—— 首发 扯氮集 ——

本文可以在不改动内容的前提下自由转载,转载请在文末标明如下信息:

魏武挥,科技专栏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基金(skychee.com)投资合伙人

2016-04-15

微信出了个新规。

规则很冗长。其中有一条:“不转不是中国人”这样的话语,属于夸张的、胁迫用户式的引诱分享,必须干掉。

这个规则引起了媒体的注意。

SMG下东方财经就约我明儿去录一档节目,聊聊这个规则。

其实我对这个规则

是不太以为然的。

应该在两三年前,我就在一个群里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要给予用户充分的选择权。在朋友圈里,应该有一个“用户自定义黑名单”的选项:我最烦魏武挥这个人,任何提到他的信息我都不想看。所以,我可以把魏武挥当成黑名单关键词,还我一个清静。

这样的选择权,在一哄而上的跟头条风下,特别管用。

比如,duang一次你还觉得新鲜,duang两次你就皱眉头了,duang三次你可不就烦了。于是,你可以把duang设定为关键词。几天后你又觉得没那么讨厌了,再删除便是。

人的社交圈有时候会重叠。一个什么公司在群里扔个红包,请大家转发某公司信息。黑名单设置功能,又可以帮助到您。

这样的设置,既不用拉黑朋友,也不用”不关注ta的朋友圈“,只是对某类信息的定点清除。

这不是我的发明。

其实微博n年前就能做到这点。

只是微博一向抠门,免费会员我记得只有五个关键词的权利。

完全不够用嘛

现在讲到公号。

对公号也可以有这样的用户选择权。

比如,你设定了”中国人“为关键词。任何一个你订阅的公号标题中含有”中国人“的,你是不会收到推送的。这当然就避免了”不转不是中国人“这样的标题,跑入你的视野。

为了一个标题,你就取关,不如系统提供关键词拦截功能。

做得再好点,可以考虑扫描全文内容。

当然,技术复杂很多。

比看到”不转就不是中国人“杀无赦,来得麻烦很多。

三表同学,在他的公号三表龙门阵里,表达了这个规则的不满。他称之为”粗暴且没有技术含量的做法“。

诸位可以通过左下阅读原文摆渡到他那里去看。

我深以为然他的看法。

这是一种平台的洁癖,或者说,平台运营者的洁癖。

平台运营者觉得,这七个字是垃圾,所以必须干掉。

但问题在于:有什么样的扎实的证据,证明对于所有人(请注意,这里是所有人,不是大多数人)而言,这七个字,是垃圾?

当然,正如三表所说,这是运营者的平台,运营者有权制定他们觉得合适的规则。

这事似乎还扯不到“言论自由”的份上。——我这里用的是似乎,其实真拉开来,是可以辩上一辩的。

一个有趣的假设就是:如果这事放美国,能不能打一场违宪官司?

欢迎你告诉我。

我对这个规则的理解是:平台在彰显它的价值观。

我更愿意从这种角度去理解,而不是什么“侵犯了我的言论自由”。

微信在用这样的规则告诉公众:我们对什么样的东西,深恶痛绝。

不转不是中国人,至少在我看来,十分三俗。

我也知道,在很多人眼里,十分三俗。三表认为的是“不高雅”,是“思维绑架”。

微信用这样的规则,来进行价值观的表态:我们拒绝不高雅,我们拒绝思维绑架。

这样的态度,至少比当年的人人网高上三分——不转不是中国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从这个sns上火起来的。

然而,我认为,这样的价值观,还有提升的空间。

给用户选择。

我一直很喜欢青蛇里的这段:

—— 首发 扯氮集 ——

本文可以在不改动内容的前提下自由转载,转载请在文末标明如下信息:

魏武挥,科技专栏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基金(skychee.com)投资合伙人。